張紅宇/農業部經管司司長
中國農業的歷史機遇
張紅宇/農業部經管司司長
現代農業走到今天這么一個時代氛圍下,怎么樣實現中國農業的歷史性機遇,必須認清形勢,在改革和發展兩個方面有所作為,有所突破。怎么樣抓住歷史性機遇,希望在四個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在觀念方面有所突破,認識。過去搞傳統農業也罷,或者是說過去高速增長時期的農業也罷,和現在談農業觀念上有變化,新常態下,農業發展當然有,但是挑戰和困難也是不少的,我們要保持清醒的認識。所以第一在產業發展方面,不僅要走數量,更要講質量和品牌,數量、質量、效益并重。還要講生態安全,確保舌尖上的安全。這是中央提出來的要求,而且把舌尖上的安全視為執政能力這么一個高度,所以數量、質量、效益并重,這是我們的理念上的有所調整。第二在功能拓展上,把過去單一的生產功能向農業生產以外的生態環境功能,包括旅游休閑功能,文化傳承方面拓展。第三,觀念上不僅是關注國內市場國際治理,更要關注國際市場國內治理,甚至是加入WTO以后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有序利用,我們所需的農產品,包括我們的大宗農產品方面的不足,緩解我們的資源壓力,本身是一個很大的選項。但是這么一個過程中,怎么樣體現我們中國農業的話語權,事實上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所以在理念方面,我們要有所突破。
第二在模式方面有所突破。包括進入新農業以后怎么樣發展農業,開發農業,怎么樣跳出傳統農業的做法。我以為怎么樣利用自身的優勢,發揮比較效益,提升競爭力。包括工商資本,怎么樣在模式上有所突破,我們不要和千家萬戶的農戶生產,采取同樣的生產方式,共耕,我們要著力一家一戶干不了、干不好的事,這是我們產業發展的方向。一個高端的農業,又補高端的設施農業,又補我們有機農業,又補在農產品的加工和流通方面,所以在產業方面不要做老百姓很愿意做,而且老百姓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第二個要帶入具有成長性的,怎么樣適應個性化,差異化的銷售需求,很多的產品和產業,不是說從古以來一直是衍生下來,而且不斷的引進和消化、吸收、轉化為我的主導產業。
第三在為農戶服務方面有突破。我們應該著力考慮的大問題。大型農業機械從耕種到收獲一家一戶買的大型拖拉機,買一個聯合收割機顯然是不劃算,我們通過企業化的經營,市場化的方式,采取一種收費的方式。托管、半托管的方式來解決這種一家一戶做不好的事情。對我們企業本身來說規模經濟,產生的規模收入對企業的成長應該來講是非常有利的。怎么樣適應新常態,善抓新機遇,實現新突破在機制方面非常重大,這種機制,第一,土地制度怎么樣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通過流轉形成規模經營體制,在規模經營之下提高土地的產權效率,特別是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和資源的配置效率,這個方面有很多的機制性問題。第二個機制性問題是在新的經營主體上的培養,我們怎么樣的發展各種各樣的多元化的經濟主體,而不是說一個主體包打天下。第三個是人力資本培養方面怎么樣形成職業化的隊伍,需要在培訓,包括我們的介入機制方面也要做文章。第四是分配方式方面必須有所考慮,現在我們更多的經營農業通過訂單或者是采取租地的方式,一年給你五百斤糧食或者是500元的現金,你干三年五年以后效益起來以后,老百姓感覺他吃虧了,感覺你給他的補償太低了,為什么不可以采取股份化。我通過我的經營權入股,你通過你的資本或者是說你的技術,形成一種混合型的經營方式,這個過程中的話,我就可以實現利益共沾,風險共擔的機制,這樣是一個長效的機制。所以我想機制突破方面也要有所考慮。
最后,強化相關的責任。各類型經營主體,經營模式從政府角度來講,還是應該有所選擇,你從事現在的,不破壞原來生產的產出能力,不改變土地的用途,不侵犯農民的利益,包括不改變農村土地的集體屬性,政府是支持和保護的。但是進入農業以后違背農業的意愿,破壞土地的生產能力,改變土地的用途,包括搞高爾夫球場,搞莊園經濟,搞所謂的房地產。實現非農化,非糧化,政府當然要采取相關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