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市委八次全會決策上海建設科創中心以來,主流媒體刊發的有關落實這個國家戰略的論文、建議、典型報道、先進人物的創造發明連續不斷,難以數計。“互聯網+”成了見報頻率最高的新詞語、新標識。各種解讀“互聯網+”x 意蘊的文稿與說法也眾說紛紜,啟人思路。
“互聯網+1”模式內涵解讀
讀報有感,“互聯網+”內涵極其豐富,極具現實針對性與指導意義,充滿了唯物辯證法,大有方法論。
首先,“互聯網+”這個新詞,多用于闡明當今社會所處的時代,乃是“互聯網十”的時代。改革開放近40年來,人稱如今高科技發達,全球網絡化,似成“地球村”,進入網絡時代,已成世人共識。“互聯網”遍布世界各國,“互聯網”成了全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醫學、教育各界的共同的實用工具、交流工具、操作工具。“互聯網+”的提出,明言時下進入“互聯網”時代,世界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生產力的發展、高科技的發達、高文明的提升,都具有“互聯網+”的共識。時下,市委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經濟社會“創新轉型”發展的要求,提出了建立全球科創中心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這是國家戰略任務,上海要成為改革開放先行者與排頭兵,在科技創新領域也有爭當先行官與排頭兵的義務與責任、實力與優勢。市委書記韓正答記者集體采訪,從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中心的意義、任務、方略、政策相關方面作了全面解讀,明示發展方向,指導科創中心建設,社會反響良好,有志者近悅遠來,主流傳媒營造輿論氛圍,相關政府部門研究制定各項政策,“放開就是支持”深得人心。總之,上海建設全球科創中心,集聚人氣,匯集人才,起步良好,方興未艾,前景燦爛。“互聯網+”成了建設科創中心研究解讀的時興的熱門話題與研討課題。
其二,“互聯網+”這個新詞,除了說明當今所處“互聯網”時代的含義之外,還提出“互聯網+”這個加什么這個“x”求解問題。論證中,有幾種值得關注的解讀:一為“互聯網+”,也可解釋為“+互聯網”,這前后兩種“+”法,可為同義;二為“互聯網+”,提出互聯網時代,上海要搞科創中心必須“+”一個或若干個新要求、新要素,如“互聯網+”依法治理,或“互聯網+”科技創新,或“互聯網+”科創+治理+安全等等,都有道理,富有見地。眾多論者見多識廣,站立視角不一,從事職業不同,肩負責任有異,對“互聯網+1”見智見仁,獻計獻策,心情可解,精神可嘉,大有助益于上海科創中心的構建,理當充分肯定。
“互聯網+”加什么至關重要
梳理了上述對“互聯網+”解讀的多種說法,筆者以為,“互聯網+”加什么這個“x”問題的答案,應該日見明晰。“互聯網”思維,為上海建設科創中心提供了新思路,開拓了新路徑。
由“互聯網+”這個標式,很容易使人想起創造學的常用原理與方法,即“1+1”模式。已故中國創造學會會長袁張度在其《創造技法》、《創造的潛能》等創造學論著中,對其做過多次闡述。“1”是事物或技術、產品的原有模式及其功能,創造學者就要在此“1”的基礎挖掘創造潛力,多作創新思維,經技術改造或創造發明,制作出的同類產品,如保溫杯之于玻璃杯,共有盛水功能,前者較后者多了“1”個保暖功能;又如大媽上市買菜,已用手推車取代,而今手推車又加裝帆布袋架子,多了一個拉開可以坐下休息的功能,這也是“1+1”創造學原理一個適例。當然,在“互聯網+”時代,建設科創中心“1+1”并非做個位數加法那么簡單。因為,“互聯網”之“1”是共同可用的已知條件、已用設施、已用工具,加上另一個“1”就必須是建立科創中心的必要、必須、必備的要素。諸如上述解讀中說及的“改革開放”、“依法治理”、“網絡安全”、“社會生態”、“高科技術”、“風險投資”諸項因素。這樣的“互聯網+1”乃至再加“1”、加“1” ……就會自然而然地在人們的心目中形成這樣的共識,凸顯如此的加法等式。即:科創中心=“互聯網”+“1”+“1” ……=科創中心。這種“互聯網+1”的多位“1”的疊加,應該說是我們市委市府創建上海全球科創中心的開闊思路,是為建設上海科創中心服務、發揮“孵化”作用,扶植和培育科技“創客”作用的各類企事業單位、民間組織的創意思路,也應該是有志于為上海建設科創中心殫精竭慮、極盡全力的科學院士、高校教授乃至為創業、創新煞費苦心、多方奔波、進行風險投資的年輕“創客”的出新思路。
“互聯網+” “4”個“1”新模式
筆者在此冒昧提出上海創建科創中心的“互聯網+”模式的“x”,為4個加“1”,此“1”為“創”,“4”創即為“創見”、“創業”、“創研”、“創造”,簡述如下。
1.“互聯網+1”,亦即“互聯網+創見”。創見就是出新意。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平庸就是一般,沒有創見;創見要求出新,有新意、有見地,較之于以往的社科研究、科技革新,都需要出新點子,新思路,用新技術出新產品、新作品。外國電影《影子部隊》中,那個自明不凡的“科學家”,整天在煙霧騰騰中朝思暮想發明創造,但總是處于諸如世上已發明電燈、他才想到制造燈泡。對他而言,“發明”都是遲到的念頭,“創造”總是如“影”隨身,終老無成。可見創見金貴。這個“創見”,不僅在科技發明,也可指思想解放、理念改變、思路出新。比如韓正書記答記者問,“放開就是支持”一語以前不曾耳聞,新意迭出,新老媒體多以此新聞標題;“楊創”中心主任謝吉華金字招牌:“仰視創業者”,文字樸實,內涵出新,體現了“楊創”中心、楊浦區乃至上海全市尊重勞動、敬重創業、支持創造的社會氛圍、生態環境和肥沃土地。“激活創新,從‘仰視創業者做起”,蔚成黨風、社風,民風,則上海創建科創中心力推其成,樂見其成,自不待言。
2.“互聯網+1”,亦即“互聯網+創業”。這是青年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問題,事關千家萬戶,有關社會穩定。上海建立科創中心,青年創業難問題有望解決。新聞晨報在團市委指導下,近三個月來連續刊發“助力科創中心,發現上海創客”系列報道,業已介紹青年創業成功典型近40個,其中不少是在讀大學生、待業畢業生。李克強總理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重在引導和鼓勵青年為就業去創業,用創業多就業。“互聯網”時代青年人,心靈手巧,熟悉“互聯網”,掌握“IT”知識,創業從此起步,較不黯電腦的中老年人更具優勢,因而能依靠“互聯網”及時了解經濟信息、招聘行情、風投信息,也能運用電腦技術,設計線路、精制板塊、創新設計,在眾多“楊創中心”的孵化下找到創業渠道,抓住創業機遇,覓到風投資金,走上創業之路。不少上海青年創業者,騎著自行車進入“創業園”,駕著寶馬車開進“新天地”。習近平總書記“五一”講話強調“勞動光榮、創業光榮”的理念,激勵年輕人勞動創業;“仰視創業者”的良好氛圍,“孵化”他們落實就業、成功創業成“創客”,確實值得令人“仰視”。央視新聞6月7日播報全國青年人、殘疾人、待業者創業,辦小微企業,享受政府有關部門免稅和政策優惠以及小額貸款資助,創業成功率較以往提高了70﹪,業績喜人。上海“足記”創業者、女青年楊柳在韓正來公司視察時,與市委書記欣喜合影,充滿自信地說“阿拉為上海扎臺型”。此情此景,令人動容。“互聯網+創業”,足證青年創業有望,“錢”途不愁,前景光明。endprint
3.“互聯網+1”,亦即+創新。它較之“+創業”之“1”又要有高一個層次的要求。它強調各類企業乃至科技人員力求在企業管理、科技改革諸多領域自主創新。這就要求不駕輕就熟沿襲老思路、老技法、老辦法,而要攻堅克難,不落俗套,創新思維,創新方法,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出成果。上海民營企業“萬眾創新”也獲碩果。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自主創新紀實》,匯集74家民企“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寬頻”之路線點越廣、“原始創造就漢子字形發生技術”、“集成”電路“集成”三大創新優勢等自主創新經驗,證實“毋走常蹊”,另辟新路,“點石成金”靠創新的至理。“互聯網+創新”,這是創建科創中心的主題所在,也可見上海“萬眾創新”的群眾基礎深厚,人才潛力大有可挖,創客創新前景燦爛。
4.“互聯網+1”,亦即加創造。“人類的生活就是創造”。這是從廣義上說的。而今上海建設科創中心,重在科學技術的創造發明。這就有其更高層次的高科技要求,更要有技術含金量。創造與發明結緣,合理化建議是創造發明的前導。現代化國防建設、尖端航空技術、富國強軍,“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發展,工廠技術日新月異,抗癌醫藥技術的發明專利,都亟待高科技的發明創造。創造學強調,“創造性的設想是合理化建議的前提”。而發明,則應有創造的大特征,即“新穎性、價值性、先進性、時間性”。創造重在改進經營管理,促進科技進步,提高經濟效益,提升國防實力,激勵技革能手、科技創造者、專利發明人向科學的高度進軍。誠如上海老市長汪道涵所言:“創造需要人才、理論、實驗、方法”。上海要建成全球科創中心,這四點創見至關重要,理當逐項落實。
由此可見,“4”創的各自內涵及其相互關系。“互聯網+1”這四個“1”,雖同為“創”,但內涵與側重各有不同,既可各自獨立存在,又者相互關聯,密不可分,創造、創新、創業、創見,自上而下,形成一個有層次的寶塔形。創見緣何是塔基?它是上海建立科創中心的社會基礎、輿論氛圍、生態環境、政策建議,要求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為創建中心獻計獻策要有創意、新意,以便于市委市府實施建設科創中心這個國家戰略提出任務,明確方向,制訂金融、人才、風投、戶籍等必備政策。創見的價值分量及其重要性,由此可見。
創業為何重要?此乃上海建設科創中心的人才基礎。建設科創中心,既是國家戰略,又是長期任務,不能畢其功于一役,也不會立竿見影于一時。青年是祖國的未來,也是科創中心未來的主人。“互聯網”時代的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學生,畢業后就業成問題,依靠“互聯網+”方式創業,無疑是一條通過“創業中就業、就業后創業”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路徑。青年創客如雨后春筍崛起,形成科創人才群體,使中老年為建設科創中心進行科技創新、發明創新后繼有人。
而創新、創造,則是現代科學研究、實踐的更高層次,處于塔頂高位。諸如“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挺進,現代化國防實力建設,IT頂級技術研究,互聯網防火安全設計與防范,航天技術的進步與更新,這些有關國家國防、軍事實力、經濟命脈、尖端科技等重大科創任務,理當由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職業科技人員中的出類拔萃者擔綱。每年全國科技大會評獎結果,往往能反映最新世界科技發展趨勢,展示我國現代科技進步、技術創新、創造發明取得的豐碩成果。站在這個創造塔頂上鳥瞰,便會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自豪感。對這4“創”——創見、創業、創新、創造的豐富內涵和各自內涵以及相互關系會有更全面的了解、透徹的理解,便能各自為營,人自為戰,多獻“創見”、勇于“創業”、敢于“創新”、善于“創造”。上海建設全球科創中心的戰略任務,便能如期達標,計日程功。正因為此,上海建設全球科創中心“互聯網+”什么的“x”的思考,可用一個算式表述——
科創中心=“互聯網+”4“創”。或為——“互聯網+”4“創”=科創中心。
看來,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互聯網+”加什么這個“x”,應為多解。本文的思考僅為一解,提請諸位方家批評指教。
2015年 6月28日 四稿
(編者注:本文作者系著名新聞工作者,不幸于2015年7月19日逝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