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坡 近期流行的“鄉愁文”有一個毛病,就是總愛在故鄉來讀懂中國。都說中國在這莊、在那莊,其實東部西部、南方北方,差異何其大。中西部山區的農村與江浙發達地區的農村豈可同日而語?但每個作者只過年回自己村待幾天,聽親戚鄰居嘮幾句嗑,就敢給“中國農村”看病,膽大的還敢下“病危通知”。
@易中天 寫了一輩子詩,也不是詩人;做了一輩子學問,也不是學人。為什么?或無詩人之靈氣,或無學人之銳眼,只好算作詩匠或學匠,不妨統稱為匠人。這就只能算是寫詩的和做學問的。好比有些人只能叫男的,不能叫男人。
@劉三掌柜 全國政協委員張禮慧提議說,產假應延長至3年。女性產假的延長有其道理,但是目前我國的體制、經濟制度、法律這些大環境都不具備,現在提太早了,有點空中樓閣的意味。
@莫 言 過分夸張的語言一向是我反對的,多年前我的書后面也印了很多夸張的語言,也印了很多包括國外作家給我的非常高的評價,我自己看了也不舒服,沒有必要用這樣的語言,應相信讀者的判斷力,應該相信真正的好書是通過口口相傳的,讀者的口口相傳比任何廣告都更加有力。
@邢 正 以前的人做學問,在找材料的過程中就把整本書都看完了,除了想了解的東西之外,無意中還積累了其他的知識;現在科技發達了,在網上一檢索,想要的東西就出來了,但是觸類旁通的過程沒有了。
@連 岳 放棄生命的一種方式是安樂死。我覺得剝奪他人安樂死的權利是自做多情的殘忍。當一個人活著只剩下痛苦時,強迫他活著,是刑罰。強迫的人并不是無私,而是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人。
@嚴 峰 歷史上,有四次翻譯活動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是古代以玄奘、鳩摩羅什等為代表的佛經翻譯;二是近代以嚴復、林紓為代表的對西方文化的翻譯;三是“文革”后以三聯、上海譯文等出版社為代表的對西方現代人文社科著作的系統翻譯;四是新世紀草根字幕組自發組織的對國外海量影視和網絡學習材料的翻譯。
@袁曙宏 在地方,有的黑頭不如紅頭,黑頭就是法律,紅頭指的是地方文件;紅頭不如白頭,白頭指的是會議紀要,更厲害;白頭不如點頭,點頭是指領導的批示;點頭不如口頭,當面打招呼最厲害。這是人治不是法治。
@作家王蒙 微博、微信上的瀏覽和真正的閱讀是兩回事。長期使用這種高度舒適化、便捷化、海量化的手段來獲取信息,用網絡瀏覽代替閱讀和思考,人類就會變成白癡。
@張卓元 一個靠拼爹才能出頭的社會,是沒有希望的社會。上一代的資源優勢,必須通過公平的渠道進行傳遞,必須給底層的人看到向上流動的希望。做到這一點,就是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拼爹流行,絕對會讓其他年輕人變得心灰意冷、滿腹怨氣,甚至心生絕望和恨意。
@李開復 成績或業績最好的人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研究發現,比智商情商更重要的是這些成功者更有“意志力”和“成長思維模式”。他們對長遠目標能夠堅持,而且并不是盲目堅持,而是相信自己能夠接受挑戰,接受批評,從中得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