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表,吊塔林立,不斷地刷新建筑高度的紀錄。眼見城市地面的建設如火如荼,你可知城市地下的建設也正熱火朝天!
層次分明
地下造城,讓城市建設從“上天”到“入地”尋覓新空間的方向轉變。
淺層(0~10米) 這一層建有共同溝。共同溝就是在城市主干道下建設的大型管涵,可將供水、電力、通信、排水等各種管線集于一身,人在通道內可直立行走,便于定期檢查,再新增管線或維修時也不需要“扒路”了。
中層(10~30米) 主要規劃地鐵、地下工廠、地下物流管道等大型項目。讓它們“深藏”于地下數十米,可節能降噪,讓城市生活更加安靜,你再也聽不到隆隆的機器轟鳴聲。
深層(30米以下) 地下水資源工程、地熱能量工程和其他一些特種工程的開發和建設位于此層?!疤胤N工程”主要指軍事工程。比如美國在多個城市的地下建設有“核戰末日避難指揮所”,這些軍事指揮所普遍位于地下100米的位置,有一處指揮所建設有15座樓房,每座樓房由幾十根巨型彈簧支撐,抗震性能良好,即使被核彈命中,也可確保在該地下城掩蔽人員安全無憂。
各國地下城
便捷的地下交通,先進的地下住宿設施,興旺的地下商業,地下城已成為宜居新空間。不妨到世界各地的“地下城”走走看看。
美國紐約的地下淺層幾乎“全空”,建成了連接10個街區范圍內主要大型建筑的地下步道系統,讓紐約城大車多而行走暢通?!白叩叵隆笔羌~約地下城的亮點。
法國巴黎拿破侖廣場下,有一個地下藝術中心,上面承接盧浮宮的地上展館。藝術品陳列在地上地下,兩相輝映,使盧浮宮成為世人最流連忘返的藝術宮殿。
瑞典地下城已達前面所說的“中層”,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發電廠都建在這個層面,減輕了空氣污染,降低了噪音,讓瑞典成為世界上最干凈、最安靜的國家。
芬蘭赫爾辛基的地下城,其最重要的功能是“儲能”,城市供暖和制冷系統通過地下湖泊實現了通聯,能量在兩套系統中高效轉換,用最低能量就能將整個城市“燒熱”或是“弄涼”,因此赫爾辛基市被稱為“儲能城市”。
將陽光導入地下
人類在地下生活或多或少都會有點不適感,我們可以通過地下空間環境的營造來消除這種不舒適的感覺。比如地下空間里可以同樣有陽光、綠化、雕塑、流水。
上海世博會上的世博軸采用全新的建筑形式,6個巨型圓錐狀“陽光谷”將陽光自然引入地下,既利于空氣質量的提高,又能節省人工照明帶來的能源消耗。
在引入陽光和空氣的同時,陽光谷還是天然的雨水收集器。雨水將順著玻璃幕墻,流入地下二層的積水溝,再匯入蓄水池,經過處理后實現水的再利用。這些水能夠滿足“陽光谷”兩側下沉式花園的灌溉,并可用作廁所沖洗。
日本有一條鉆石街,這是一個與地鐵車站連接的地下商城。在那里有一條60米長的玻璃長廊,是拱廊造型的玻璃頂,能夠把陽光“引”入地下。然后是一條300米長的地下公共步道,兩邊側墻的頂部是半敞開的,往上有一排通到地面的玻璃窗。
因為陽光的照射,綠色植物一路從墻攀沿往上到天窗,綠化的下面還有很多可供兒童把玩的玩具壁飾。地下步道的另一邊,是一條流動的小溪,小溪的上面是一座座橋梁,跨過每座小橋,都能到達一個商店。人們在這里購物、休閑、約會。
摩地大樓
墨西哥設計師計劃在墨西哥城建造一座低于地面300米的“摩地大樓”。這個65層的摩地大樓會以倒金字塔的形狀楔入該城憲法廣場之下。
要將摩天大樓埋到地下可沒那么簡單。首當其沖的是架構,為了抵抗周圍泥土的側向力,設計者把摩地大樓設計成倒立的金字塔。倒金字塔的四面斜坡除了減輕壓力,亦不至于危及周圍建筑的地基。
倒金字塔的底座完全由玻璃構成,輔之以中空結構,這樣可以保證上面的光灑下來。自然光無法照及的部分,采用光纖系統導光實現,即使在最深的地底,也能夠保證享受到自然光照。
同時,中空的結構有助于這座龐然大物“呼吸”。為了避免地下景觀的單調并調節空氣質量,摩地大樓的地下走廊還將種植花草樹木。
然而,還有一大挑戰是水。摩地大樓深入地下300米,而墨西哥城的平均地下水位是165米,因此摩地大樓的一半都必須浮在水中。這意味著必須加大投資。
按照設想,摩地大樓最上面的10層是用來展示墨西哥城歷史的博物館,接下來的20層為商場和居民區,最下面的35層用于商業辦公。而在摩地大樓頂部的玻璃罩上,音樂會和閱兵式仍可正常進行。
建筑師強調的不僅僅是為城市節省空間,還包含了其生態效應。由于四周都包裹著隔熱性能良好的土壤,這座倒金字塔地下建筑會對空調說“再見”,會消耗更少的能源。而通過渦輪發電機利用地下水發電可以滿足摩地大樓所需的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