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委十三屆十次全會上,江西省委書記強衛提出“五年決戰同步全面小康”。而作為革命老區,江西目前仍有276萬貧困群眾,扶貧開發任務艱巨。江西扶貧工作目前取得哪些具體成效?江西如何繼續推進扶貧攻堅?
一、我省“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已經形成,扶貧開發進入新階段
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省的扶貧開發工作應該說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以下幾組數據可以反映我省扶貧開發工作的新成就、新變化。
第一組數據,有兩個核心指標:第一個核心指標,就是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我們全省38個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統計已經達到了7670元,同比增長16.9%。高于全省農民人均收入增幅5.6%,也占到人均收入的75%。這個數據在兩年前,只達到了全省農民人均收入的65%。也就是說,兩年提升了10個百分點。第二個核心指標,貧困人口的減少。2011年,全省有438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是12.6%。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的貧困人口為276萬,貧困發生率是7.7%,尤其是2013、2014年兩年,我們2013年減貧80萬,2014年減貧70萬人,說明我們減貧的速度非常快。這兩個指標可以反映我省扶貧開發的綜合效果。這兩個指標,也是國家考核一個地區扶貧開發的基礎指標。第二組數據,專項扶貧。2014年省級可安排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9.26億元,比上年增加了2.51億元,增長了15%。不斷提高扶貧資金的使用績效,對全省貧困人口和3400個貧困村,逐戶逐村建檔立卡,實行精準扶貧。完成了5萬人的雨露計劃,并對58個縣進行了產業扶持。第三組數據,行業扶貧方面,從2011-2014年,四年問,我們投入了2290億,其中財政資金達到了1500億。我們用這些資金,完成了貧困地區的村組道路、農村安全飲水、農村電網改造、農村危房改造、產業發展、旅游扶貧,以及文化教育、衛生、廣播電視、貧困村信息化等,可以說,大投入帶來了大變化。第四組數據,以2014年10月17日首個扶貧日為契機,圍繞“我為減貧做件事”這一主題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推動全社會共同關注貧困地區的發展。10個中直單位駐贛定點扶貧,38位省級領導和82個省直單位企業聯系縣定點扶貧,200余個省屬部門單位,5000余個市縣部門單位聯系貧困村定點扶貧,構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重點扶貧網絡。2011-2014年,全省社會扶貧高達80億元。可以說社會扶貧,已經在我省上下形成了濃濃的氛圍。以上幾組數據充分說明,我省的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已經形成了“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新格局。由此,我省扶貧開發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
二、加快改革創新,今年著重探索“四位一體”產業扶貧新路
產業扶貧是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為此,省扶貧和移民辦黨組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并積極地試點和探索,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理論體系和工作思路,構筑了“四位一體”產業扶貧的新框架,并力求在實踐中有新突破,這一框架主要有幾部分組成:一是選擇一個好產業。強調要在本地重點發展的優勢高效產業中,選擇一個適合貧困村發展的產業,提高其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水平。二是組建一個支撐有力的合作組織,著力提高組織化程度和社會化服務水平。這個合作社是一個具有較強扶貧功能的組織,而不是打著合作社的旗幟,不讓貧困人口加入,不為窮人服務的組織。這個合作社原則上以一個貧困行政村為單位組建,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數個行政村,組建一個合作組織,如在一個鄉鎮有多個村分別組建了同一產業的合作社,也可建立鄉鎮聯社;在縣級層面如有多個鄉鎮有同一產業合作社,也可以建立縣級產業合作總社。三是設立一個放大貸款的風險補償金,著力破解資金不足的問題。今年準備在部分縣(市、區)試點,探索在財政產業扶貧資金中安排產業風險補償金,按1:8比例放大貸款,貸款期限由合作組織貸款對象白行選擇1至5年期貸款。貸款利率按銀行同期貸款基準利率執行。在具體的操作中,我們希望試點縣要優先滿足建檔立卡貧困戶或者移民戶的貸款需求,在貼息、直補、保費補貼以及其他政策上,向這一特定的對象傾斜,以體現精準扶貧的需求。四是創建一個幫扶機制,著力增強各部門共同推進產業扶貧的動力和合力。推進產業扶貧是一個復雜系統工程,需要各級各部門共同推進,合力推進,要把干部駐村幫扶工作與產業扶貧多個模式有機結合起來,讓貧困群眾在產業發展中真正受益。
三、緊緊抓住精準扶貧這個“牛鼻子”不放,精準發力,創造江西特色的新舉措
精準扶貧,是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的重要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準扶貧,就是要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細化管理,對扶貧資源實行精確化配置,對扶貧對象實行精準化扶持,確保扶貧資源真正用于扶貧對象身上,真正用在貧困地區。他多次強調,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體人口,實施精準扶貧,防止平均數掩蓋大多數。
貫徹好總書記的精準扶貧思想,要在以下四個方面發力:
一是在精準識別上發力。按照“縣為單位、規模控制、分級負責、精準識別、動態管理”的原則,省扶貧和移民辦要求各地對精準扶貧工作再“回頭看”,看工作是否布置到位,看人員培訓是否到位,看數據審核是否到位,看督查是否到位,確保全省識別的3400個貧困村,346萬貧困人口數據真實、齊全,為實施精準扶貧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是精準幫扶。這是精準扶貧的關鍵,把貧困對象找出來之后,就要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要分類指導,分析貧困原因,并制定具體的政策措施。省政府辦公廳下發的《關于實施貧困群眾搬遷移民扶貧工程的管理》中,明確提出對搬遷移民采取“普惠制”與“特惠制”相結合的政策,實行差別化扶持,對有搬遷意愿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普惠制人均4000元的基礎上,再每人增加補助1000元;對建檔立卡的特困戶,在普惠制人均4000元的基礎上,每人增加2000元。對于實行差別化扶持的,仍然存在困難的特困戶,各地要多渠道整合資金,加大扶持力度。
三是精準管理。這是精準扶貧的難點,要依托國扶辦的信息系統,建立一個精準扶貧的管理網絡,及時更新信息,及時掌握扶貧對象的動態,尤其在扶貧項目、扶貧資金的管理上要到位,一切都要在陽光下運行。今年省扶貧和移民辦主要是在財政資金管理機制上,在加快資金撥付進度上,在專項扶貧的項目管理上,都會有新思路、新舉措,確保精準管理到位、有效。
四是精準考核。這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我省根據國家的精準考核的要求,在貧困縣考核約束和退出機制以及在扶貧開發的工作考核和績效考核上加大力度,為此,省扶貧和移民辦專門成立了督查處,圍繞扶貧和移民項目資金的規范性、重要性,強化考核監督檢查,確保項目安全、資金安全。
四、以開展扶貧日活動為契機讓全社會共同關注扶貧開發
10月17日一直是“國際消貧日”,每年這一天,聯合國都會選擇一個國家作為主會場,開展不同的主題活動。去年8月1日,國務院同意了國扶辦關于設立“扶貧日”的報告,將每年10月17日設立為“扶貧日”。
我省高度重視首個“扶貧日”的活動部署,經過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將去年扶貧日的活動主題定為“我為減貧做件事”,并組織開展系列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省領導高位推動,省委書記強衛批示要精心組織開展好首個扶貧日系列活動,動員全社會參與到扶貧濟困工作中來,為貧困地區群眾多辦實事、辦好事。省長鹿心社批示要以開展扶貧日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創新扶貧開發機制,扎實推進精準扶貧,著力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莫建成撰寫署名文章《讓扶貧濟困美德閃爍更加璀璨的光輝》。
二是相關部門協調行動,以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名義向小組成員單位下發“扶貧日”活動相關方案,省政府隨即組織省直相關部門召開專題協調會。營造輿論氛圍,省委宣傳部部署各設區市委宣傳部及省直各新聞媒體做好我省扶貧開發成就、經驗典型宣傳。《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華社《江西領導參考》等各類媒體,全方位、多角度、高密度宣傳扶貧日活動和扶貧開發工作情況。據統計,扶貧日活動期間在國家級媒體報道江西扶貧20多篇。
三是積極開展捐贈活動,省直機關工委、省教育廳、省國資委、省工商聯和省總工會、省婦聯及團省委等部門單位在認真做好扶貧日捐贈活動籌備工作的同時,分別向省直各單位、省屬高校、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省直單位職工、婦女和青年、共青團員等發出倡議,廣泛號召各有關方面積極參與本單位組織的扶貧日捐贈活動,捐贈款項用于本單位定點扶貧點的扶貧項目和特困群眾的幫扶。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10月底全省捐款累計2.23億元。
四是活動形式富有特色,如贛州、吉安、上饒等扶貧開發重點區域紛紛通過市縣手機報、移動平臺對公眾宣傳扶貧日活動情況。撫州團市委組織本地團員、團干通過“一日捐”的形式,開展繳納特殊團費活動。信州區在上饒市社會扶貧公益服務中心舉辦醫療扶貧救助行動成果展,同時還開展了免費健康咨詢等活動。江西中醫藥大學的十幾名學生自發組織誠信義賣為貧困群眾捐款。由相關方捐資的“二七醫療扶貧基金會”在南昌成立,用愛心點燃精神疾病患者康復的曙光。五、理清思路,明確目標,2015年再減貧60萬人
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實施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工作的謀劃之年,更是全省扶貧和移民工作深化改革創新和頂層設計完善之年,做好今年扶貧開發和移民工作,意義重大,任務艱巨。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闡述了新常態和扶貧工作的關系,提出了新常態對扶貧開發要有新認識、新理念、新舉措、新作風。根據有關會議精神,結合我省實際,今年我們提出了“123456”的工作思路,也就是“圍繞一個總體目標、夯實兩個基礎工作、抓好三項考評考核、提升四大品牌工程、推進五項重點工作、強化六項保障措施”,省辦出臺的《2015年工作要點》已作出具體部署。具體來說,我們必須重點把握和推進以下幾項工作:抓好建檔立卡管理工作、抓好“十三五”貧困村的調整工作、抓好干部駐村幫扶工作、抓好扶貧和移民工作考核、抓好水庫移民管理工作、抓好扶貧和移民產業發展。2015年,我省將繼續扎實開展精準扶貧,全年完成減貧任務60萬人。
(本文根據饒振華副主任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錄音整理)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