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
近幾年來,江西省吉安縣從最偏遠、最貧困、最落后的“三最”貧困村入手,大力實施基礎設施扶貧、搬遷扶貧、產業扶貧、智力扶貧、勞務扶貧和保障扶貧,全縣貧困人口由2011年的2.24萬戶7.88萬人減少到2014年的1.46萬戶4.5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1年的20.9%下降到2014年的10.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4004元提高到2014年的7076元,增長了76.7%。
吉安縣精準扶貧工作的主要做法是:
一、找準路子
貧困群眾能否脫貧致富,關鍵在于能否找到致富門路。強書記2013年6月5日第一次來到吉安縣時,就要求吉安縣扶貧工作要“找準工作切入點、調動農民積極性、干部下鄉帶著干”,“扶貧工作要不斷創造新鮮經驗,走在全省前頭”。結合吉安縣實際,提出了“一戶一畝井岡蜜柚、一戶一畝橫江葡萄、一戶一個雞棚、一戶一人進園務工”的“四個一”產業精準扶貧致富工程,并推出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十大扶貧產業典型示范案例,力促產業項目到村到戶,不斷增加貧困戶收入,確保每家每戶每年有1萬元以上的產業收入。
1.一戶一畝井岡蜜柚。吉安縣認真按照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把井岡蜜柚“千村萬戶老鄉工程”當作“富民強縣工程”來抓,力爭用5年時間,打造十萬畝的井岡蜜柚種植加工基地,實現戶均一畝,年均收入1萬以上的奮斗目標。推進過程中主要抓住三個關鍵環節:一是突出發展空間的拓展。通過引導群眾向空心村房前屋后閑置土地進軍、向撂荒土地進軍、向荒山荒坡、稀疏殘次林地進軍來整合土地資源,拓展井岡蜜柚發展空間。二是突出產業鏈條的延伸。通過招引如上海奕方、福圓食品等龍頭加工企業,實現工業帶農業基地、帶農戶,來實現一產的“接二連三”。三是突出貧困農戶的受益。通過股份合作、反租倒包、聯戶經營、獨立經營等多種經營模式來確保百姓收入在30%以上,確保戶均產業收入l萬元以上。目前,全縣井岡蜜柚種植面積達到4.6萬畝,其中萬畝以上基地2個、千畝以上基地12個,千村萬戶老鄉工程1.67萬戶,其中貧困戶1227戶,戶均3.5畝。
2.一戶一畝橫江葡萄。計劃用5-10年時間,打造十萬畝橫江葡萄種植加工基地,以橫江葡萄專業合作社為依托,通過“合作社+社員+貧困戶”方式,對社員實行“統一供應種苗、統一技術培訓、統一生產標準、統一物質供應、統一市場營銷”等“五統一”服務,有效化解了農戶的技術和市場風險難題,促進了橫江葡萄產業向標準化、規模化、品質化發展。經過10多年的發展,目前,種植面積達到4.3萬畝,總產量3.5萬余噸,產值2億余元,直接帶動19個鄉鎮、4000余戶農戶增收,其中,貧困戶1052戶、戶均2.8畝。
3.一戶一個雞棚。依托溫氏、正邦等國家農業龍頭企業,采用“公司+農戶”的模式,通過提供雞苗、提供飼料、提供疫苗、提供技術和回收全部合格肉雞的“四提供一回收”模式,來推進農戶投資小、有規模,效益好、無風險的致富產業,保證了農戶的較高收益。目前,全縣每年出欄肉雞穩定在3600萬羽左右,帶動養殖1000羽以上農戶3500余戶,其中帶動貧困戶962戶、戶均1.2個雞棚。
4.一戶一人進園務工。通過智力扶貧、移民扶貧與勞務扶貧相結合,確保每戶貧困戶中有一人到園區務工,實現“一人務工,全家脫貧”。一是把職業教育與勞務扶貧結合起來。擴大職業教育規模,把進不了普通高中的學生,錄取在職業高中就讀,把公辦職業學校委托給民辦職校管理,推行“訂單教育”、“工學結合”模式,既解決了貧困學生職業技能問題,又解決了企業技術用工難題。二是把移民扶貧與勞務扶貧結合起來。把庫區移民、深山移民和避災移民盡量安置在工業園區附近,方便貧困群眾就業。移民搬遷工作開展以來,共搬遷4444戶19471人,其中2014年,完成移民搬遷203戶865人。三是把整合交通資源與勞務扶貧結合起來。縣財政每年補貼360萬元,開通了城郊七個鄉鎮至工業園區的公交直通車,把城區、園區和城郊鄉鎮,通過公交一體化并聯在一起,讓貧困群眾“早出晚歸”,實現工作家庭兩不誤。目前,除了在井開區、縣外打工的勞動力,光在吉安高新區的就業人員已達3.3萬人,通過摸底調查,90%左右為本地剩余勞動力,其中約有8200人左右的貧困群眾在園區務工。
二、抓住關鍵
找準了好的發展路子,有了好的致富產業,關鍵是要解決貧困戶發展產業的資金難題。吉安縣創新構建了擔保貸款、貸款貼息、現金直補、產業保險的“四輪驅動”金融支持模式,充分調動了貧困戶參與產業精準扶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地讓貧困群眾得到了實惠,得到了省市扶貧部門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廣。
一是擔保貸款。在全省率先開展了“致富寶”產業扶貧擔保貸款試點。即在省級特困片區和中央蘇區產業化專項資金中安排400萬元,設立產業發展貸款擔保基金,由縣農村信用聯社按1:8的比例放大貸款規模到3200萬元,為全縣貧困農戶發展產業提供每戶10萬元以內的擔保貸款,擔保貸款利率按國家的基準利率年6%執行(隨著國家利率調整),其中貧困戶自行負擔3%,縣補貼3%。試點工作自2014年4月啟動以來,先后為425戶貧困農戶完成擔保貸款申報,申請貸款金額達2820萬元,其中已成功發放擔保貸款361戶,貸款金額2685萬元。
二是貸款貼息。2006年以來,按照“金融貸款、政府貼息”的原則,縣財政每年預算安排70萬元扶貧貼息資金,貧困戶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在各大銀行貸款,財政按每戶限額10萬元,以年利率5%的標準進行貼息。2014年,累計為350戶貧困戶辦理貸款貼息,貼息資金55.34萬元。
三是現金直補。對貧困戶發展井岡蜜柚、橫江葡萄等特色產業達到一定規模的,通過現金的方式直接對貧困戶進行補助。比如,井岡蜜柚每畝獎補200元;橫江葡萄每畝獎補300元,推廣避雨棚、滴灌、大棚等設施栽培設備的另外分別再獎補500元/畝、200元/畝和1000元/畝;大棚蔬菜每個標準棚獎補1800—2200元;建造養羊標準欄舍一次性獎補1萬元。2014年,累計為374戶貧困戶獎補現金338.64萬元。
四是產業保險。為了保障貧困戶發展產業不受天災人禍影響,吉安縣創新實施產業保險制度,采取公司、個人承保政府補貼的辦法實施產業保險,解決貧困戶發展產業的后顧之憂。葡萄保險按保費180元/畝標準進行投保,保費由中國人保公司補助100元/畝,財政補助50元/畝,農戶負擔30元/畝,最高每畝賠償3000元;肉雞保險按保費0.9元/平方米標準進行投保,保費由養戶負擔30%、吉安溫氏(正邦)負擔40%、縣財政負擔30%,最高每平方米賠償94元。2014年,共為1450戶貧困戶補助產業保險資金35.6萬元。
三、突出精準
通過多年的探索實踐,我們深深感受到,要實現貧困人口的脫貧,就必須把扶貧資金放在貧困戶上,放在致富產業上,實施精準扶貧。
1、在受益主體上,要從“大水漫灌式”向“精準滴灌式”轉變。由于以往對貧困群眾底數不清,資金采取“天女散花”的“大水漫灌”方式,往往是一些龍頭大戶獲利,但真正貧困群眾受益少,導致“扶強不扶弱”。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對每個貧困村、貧困戶建檔立卡,準確掌握貧困人口實際情況,確保讓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產業走。
2、在扶貧方式上,要從“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改變以往簡單的給錢、給物、給低保等扶貧方式,把提高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作為精準扶貧的關鍵環節,從產業扶貧、智力扶貧、勞務扶貧等方面入手,鼓勵更多的貧困群眾就業創業,逐步打消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和安于現狀的消極觀念,進一步提振脫貧致富信心。
3、在參與積極性上,要從“政府引導式”向“內生動力式”轉變。改變以往扶貧項目由行政命令安排,貧困戶被動接受的方式,注重激發貧困群眾參與扶貧攻堅的積極性、主動性。如,政府采取為貧困戶無償提供柚苗、提供技術培訓指導,引進龍頭深加工企業等全方位扶持措施,貧困戶積極主動參與到井岡蜜柚千村萬戶老鄉工程中,實現了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
通過找準路子、抓住關鍵、突出精準,既讓貧困戶找到符合自身發展的致富產業,同時又解決了產業發展所必須的資金,確保了貧困戶的收入,確保了脫貧致富目標的實現。下一步,將認真貫徹強書記的指示精神,深入實施“六大”扶貧工程,扎實推進“四個一”產業精準扶貧致富工程。確保率先實現省委提出的“五年決戰同步小康”奮斗目標。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