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作為我國僅有的四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省之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肩負著先行先試的重要責任。近年來,江西省上猶縣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的部署,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打造“天藍、地綠、水凈、景美”的綠色生態新上猶。該縣在充分利用好上級生態功能補償、先行示范區“輸血”政策支持的同時,積極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主動提升自身“造血”功能,努力探索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先試的新路徑。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做法
俗話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但在現實工作中,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并不等同,生態優勢要轉化為經濟優勢,中間隔著一扇厚門,關鍵是要找到打開金山銀山的“金鑰匙”。上猶縣的主要做法是:
(一)找對路。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著力構筑綠色產業體系,把生態經濟作為主要的經濟形態大力推進。近年來,該縣確立了以物理加工為主的玻纖及新型復合材料、精密模具及數控機床兩大工業主導產業,其中玻纖及新型復合材料產業列為全省重點扶持的60個產業集群之一;精心打造了“一條魚(生態魚)、一幅畫(油畫)、一塊石(觀賞石)、一杯茶(茶葉)、一列小火車(森林小火車)”五張生態旅游名片。
(二)邁好步。以各種保護措施為載體,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經濟發展。按照循環經濟要求規劃、建設和改造產業園區,形成具有發揮產業集聚和工業生態效應、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產業鏈。該縣對所有新建項目,堅決落實“環保一票否決制”,拒絕引進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企業,近年來先后關閉和搬遷了137家企業,拒絕了160個對環境有破壞或污染的產業投資項目。
(三)夯基礎。以改善人居環境為重點,夯基礎,立長遠,全面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不斷提高生態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能力,使群眾真正感受到了環境保護帶來的實惠。該縣大力推進“凈空”、“凈水”、“凈土”,實施了小流域綜合治理、“白色污染”治理、農村清潔工程、“水上漂”移民搬遷、“森林城鄉、綠色通道”等系列生態保護治理工程,宜居宜游宜業上猶日益彰顯。
二、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困境
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上猶縣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發展中也面對著一些困境和問題。
(一)“富生態、窮發展”的困境。生態保護責任重大,為了保護生態、涵養水源,就必須改變或放棄現有的一些經濟發展手段或方式,失去一些既得或可得利益。生態目標與經濟目標兩相權衡,如果找不到因地制宜的發展路徑,就容易陷入越保護生態、發展空間越窄的窘境。近年來,上猶縣為最大限度的保護生態,在工業發展、產業布局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犧牲,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總量的擴張,同時也增加了發展的艱巨性,導致經濟發展落后于周邊縣市。
(二)“高成本、低投入”的困境。保護生態必須投入大量的資金,對大多數生態區縣而言,綜合經濟實力不強,區域競爭力較弱,僅靠自身財力難以為繼。雖然現在能夠獲得來自國家和省級的一定補償資金,但與付出的高昂成本相比,顯得“杯水車薪”。上猶縣作為全國扶貧攻堅重點縣,屬于典型的“吃飯財政”,2014年財政總收入只有7.5億元,但該縣僅為了抓好贛江源頭湖泊陡水湖的環境治理,就投入了近5000萬元資金,給縣財政帶來巨大壓力。
(三)“硬約束、軟扶持”的困境。現行有關政策規定是硬杠杠、硬約束,不可違背,而一個相對落后的地方要發展經濟,又迫切需要制定出臺更加優惠的扶持政策,招商引資、產業發展等才更有吸引力。《國務院關于清理規范稅收等優惠政策的通知》(國發[2014]62號)文件出臺后,地方政府在土地、稅收等方面不能出臺“土政策”。沒有土地、政策等優惠后,該縣在發展文化、旅游等生態產業方面將面臨舉步維艱的境地。
三、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
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子,就要“不走尋常路”,做好“無中生有”的文章,把生態優勢更好地轉化為經濟優勢。
(一)做好“效益提升”文章,搶占未來發展先機。加速推進生態資源的市場化進程,努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比如,在江西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目標體系中,2012年森林蓄積量為4.9億立方米,2020年有望達到6億立方米,增加1.1億立方米,按林木市場平均價格計算,價值1300億元。如何發揮這些增加蓄積量的最大效益?不妨簡單算筆賬。資料顯示,林木每生長1立方米蓄積量、平均吸收1.83噸二氧化碳,以現有的碳交易市場價格,按現在國內每噸二氧化碳的交易價36元計算,可產生72億元收益;按歐盟配額市均交易價20歐元/噸計算,可產生400億元收益。雖然碳匯交易有很多壁壘,國內機制也不夠健全,但終究是大勢所趨,大有作為。
(二)做好“創新驅動”文章,破除傳統發展觀念。首先,要以思想大解放帶動觀念更新、本領更新,宣傳、倡導和樹立生態價值觀、生態經濟觀、生態政治觀、生態科技觀等生態文明觀念。其次,要以科技創新帶動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綠色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三)做好“政策支持”文章,強化生態優先導向。首先,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成為一種政策導向,進一步完善科學發展的考評機制。其次,從政策層面給予大力扶持,在編制重大產業項目計劃、安排國家生態建設工程等項目資金時,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傾斜,并推動國有大型龍頭企業與重點生態功能區縣重點發展的產業集群對接,大力扶持發展生態產業。
[作者簡介]
巫榮志,上猶縣財政局。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