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山高林密,一幅看似美麗的畫卷,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卻飽受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
曾幾何時,山里的農民思想保守,觀念落后,曾經一度認為這一輩子都不可能走出大山。
2004年以來,興國縣立足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發展、整體搬遷、集中安置為主的原則,將移民扶貧作為扶貧開發工作重點之一,將其與其他各種扶貧措施結合起來,按照搬得出、穩得住、富得起的要求,堅持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已經陸續幫助近24565位農民從深山中解脫出來。打造了崇賢三角村、長岡合富村、埠頭楓林村等整村推進示范點;興蓮廟背、樟木塘埠、興江王逕等移民集中安置區示范點。
一個個美麗如畫的移民新村里,年輕人談起未來,臉上會洋溢起躍躍欲試的沖動;老人們和你嘮起家常,對黨的感激的話可以說上一大“車”。在這里,孩子們有了學校,鄉親們有了醫院,他們住上了原來想都不敢想的漂亮的樓房……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勤勞終于有了用武之地——繁華的市場,廣闊的發展空間,便捷的交通、通訊,給了他們經世傳承而未能實現的、發家致富的希望!
搬出來從“移居”到“安居”
由于歷史和自然條件的原因,興國縣有近4萬人生活在生產、生活條件惡劣的深山區、庫淹區。
均村鄉位于興國縣最西端,距縣城32公里,是個典型的山區鄉鎮,絕大多數村民分散居住在地勢復雜的深山地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生態脆弱、生存條件惡劣等綜合因素決定了深山移民工作的必要性和艱巨性。
在中洽村移民集中安置點,村民邱皇林一邊喝著清香的山茶,一邊笑逐顏開地講述村里的變化。他家以前住在東山村艾坑組,那里山高路險,生活十分不便,加上年久失修的土坯房,狹小擁擠不說,一到下雨,房子的土就一塊一塊的剝落下來,很不安全?!叭缃窈昧?,三層的紅磚小洋樓,既寬敞又亮堂,一個人可以住一間,下多大的雨也不怕。”邱皇林高興地說。如今,邱皇林和鄉親們搬出大山,住上了新樓房,用上了自來水,走上了水泥路。政府還給安裝了變壓器,村民們現在的日子過得比城里人還舒心!
據了解,2014年,上級下達興國縣移民扶貧任務3009名(其中:深山區移民搬遷省指標889人、市指標2070人,生態移民搬遷50人)。根據集中安置為主的原則,興國縣今年建立了4個集中安置點,集中安置移民188戶889人,占移民任務的94.7%;分散安置移民11戶50人,占移民任務的5.3%。據統計,截至2014年12月,己搬遷入住的移民戶有199戶939人,占100%。
穩下來從“安居”到“樂業”
要讓群眾移居還能宜居,關鍵要讓他們生活有依靠。為促進移民群眾就業,興國縣從改變移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入手,堅持以村為單元,按照連片規劃、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科學制定扶貧規劃,把重點村和移民安置點及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完善重點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開發。
樟木鄉塘埠新灣集中安置點內,124戶移民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干凈水,用上了衛生廁,大部分移民戶安裝了有線電視,有的還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為了讓移民住得舒心,安置點內還興辦了衛生所、農技服務站、日常用品超市等,同時,鄉、村干部對移民戶實行結對幫扶,鼓勵他們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興辦各種小型企業和外出務工。
在談及安居才能樂業時,從小密村搬遷出來的涂佐兵打開了話匣子。據涂佐兵介紹,在小密村時,他們一家五口住在用樹枝和塑料薄膜搭建的山棚里,92歲的養母謝樹英常年癱瘓在床,妻子葉福香又患有氣管炎,整個家僅靠那份薄田維持著生計。樟木鄉政府在了解了他的情況后,不僅出資幫他建起了新房,還幫著他辦理了低保,并且把他安排在移民新村上班,當起了保潔員,同時,涂佐金還身兼了鄉里的森林防火員和護林員等多職,每個月可以領到工資近千元。“我做夢都沒想到自己還能有‘工作,感謝黨、感謝政府,我一定會把這份工作認真地做好。”涂佐金激動地說。
近年來,興國縣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按照“高起點、低成本、零負債”的移民扶貧總的安置要求,堅持移民搬遷注重近交通、小集中、大空間、重發展的原則,使移民集中安置點建房與基礎設施建設同步進行。
富起來從“樂業”到“生財”
早前通過深山移民安置搬了出來的,今年56歲的小密村村民涂佐金在移民安置點自建的房屋一樓經營百貨生意,隨著移民搬遷建房戶的增加,店里的生意也越來越好,一年純收入達近6萬元。從深山搬遷出來以后,一切都發生了改變,交通方便了、信息暢通了、思維也活絡了,一家人也算過上了從未想過的好日子。從橋坑組搬遷出來的村民涂自財介紹說,他們村一起搬出來的有23戶,其中,大部分移民戶在街上開店做生意。剩下的人有的在集鎮附近務工,有的在縣工業園區上班,家庭收入比之前在村里翻了幾番。同村移民涂佐生笑著說:“我們村以前好幾個沒有找對象的都在搬出大山后成家立業了。”
為了讓移民搬得出,富得起,興國縣堅持移民扶貧與產業開發相結合,破解移民扶貧致富“瓶頸”。先后出臺和實施了建房、創業、培訓、就醫等方面的一系列優惠政策,酌情減免有關規費,提供扶貧小額貸款等,為他們建房、創業、培訓、就醫提供全程服務。今年,全縣為移民戶聯系發放小額貸款560余萬元。堅持移民扶貧與產業開發相結合,完善基礎設施,協調做好土地流轉等,使每戶移民至少有一項產業作支撐和依托。同時,大力實施“雨露計劃”,廣泛開展“萬人培訓”、“萬人轉移”、“萬人脫貧”活動,把致富信息送到移民戶手中,提高移民創業技能,增強致富本領。據不完全統計,全縣有2300余個移民直接轉移在縣工業園和鄉鎮企業務工,戶平均轉移勞力1人以上。同時,和產業開發相結合,通過發展產業來增強移民致富后勁,使每戶移民至少有一項產業作支撐和依托,從而基本實現人人有事做,戶戶能增收,達到“逐步富得起”的要求。
[作者簡介]
蘭躍生,江西省興國縣扶貧和移民辦。
■責任編輯: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