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蘭
消化道是我們的“老朋友”,但對它的認識有時未必正確。近日,美國佛蒙特大學醫學院胃腸病學和肝病學教授彼得-摩西在“每日健康網”刊文。對消化道的常見認識誤區做出總結。
誤區一:越爛的食物越易消化。
專家解讀:消化是將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過程,方便人體獲得營養、熱量、維生素和礦物質。消化道中有很多酶會幫助食物分解,有些食物即使生吃也能很好地消化。相反,如果把食物煮得過分軟爛,反而會破壞掉一些營養物質。因此,遵循科學的方法烹飪食物,才能更好地保留其營養。
誤區二:粗纖維攝入越多越好。
專家解讀:人體每日攝取25克膳食纖維足矣,吃得太多反而會加重腸道負擔。特別是如果你患有某些消化系統疾病(如腸易激綜合征),你還應該特別注意攝取的纖維類型。發表在《英國醫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顯示,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在食用可溶性纖維(如果膠)后癥狀有所減輕,但要少吃不可溶性纖維(如麩皮)。
誤區三:吃飯時喝水助消化。
專家解讀:人體確實需要充足的水分,但進餐時喝水并不能幫助消化。事實上,如果你患有胃酸反流,你會發現進餐時少喝水能改善癥狀。此外,正在節食的人,餐前喝水能減少熱量消耗。
誤區四:壓力會引起潰瘍。
專家解讀:如果你能放松身心,潰瘍癥狀當然能減輕。但引起潰瘍的真實原因卻是幽門螺桿菌,全球約有一半的人被它所感染。它是潰瘍(以及某些癌癥)的最主要原因。好消息是,幽門螺桿菌能用抗生素進行治療。
誤區五:洗腸可以排毒。
專家解讀:無論別人怎樣宣稱清洗結腸能讓你更輕松、更健康,都不要相信。正常情況下,人的腸道中菌群環境是平衡的,經常洗腸容易引起腸道菌群混亂,破壞其自身平衡,反而不利于健康。盲目洗腸還會出現非常嚴重的后果。如脫水。
誤區六:空腹睡覺能減肥。
專家解讀:控制體重的關鍵是要管理一天內攝入的總熱量,而不單是睡前絕對空腹。如果胃中一點食物也沒有,入睡后不久就會餓醒,長期下去會造成胃腸道疾病的發生。或出現低血糖,誘發疾病。不過有個特例,如果你患有胃酸反流。那睡覺前2~3個小時停止進食,能減輕不適癥狀。
誤區七:益生菌對人體多多益善。
專家解讀:益生菌是一個好東西,不論是積食,還是腹瀉、便秘,補充一點益生菌都能緩解不適。但補充益生菌也不能過度,人體內的菌種都要保證一定比例的平衡,一旦失衡,即使益生菌也會帶來危害,除了產生依賴癥,嚴重的還可引發新的感染。特別是一些有免疫缺陷的患者,攝入不當會引發嚴重后果。
誤區八:食用堅果會引起憩室炎。
專家解讀:憩室是指消化道上出現小的、鼓出的囊腔。如果你患有憩室炎,醫生可能會告訴過你,要避免食用堅果、玉米、植物種子和爆米花。然而,研究者通過對4.7多萬名男性的健康記錄進行考察后發現,食用這些食物與憩室炎之間并無關聯。其實,憩室炎的罪魁禍首是低纖維含量的飲食。
(責編 懸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