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源隆
70歲的老王,平時身體健康,即使偶感風寒,多喝點開水休息一下,常能很快痊愈。他對自己的身體很自信,很少去醫院看病。但是他最近一次感冒,卻出現了頭暈、咽干、乏力、咳嗽癥狀,多日不愈。去醫院檢查血壓180/100毫米汞柱,心電圖無異常。給以降壓、鎮咳等治療,服藥后咳嗽很快減輕,但仍頭暈乏力。特別是在走路時,緊走幾步,即感喉部發緊,停下休息則好轉。后來發作頻繁,去醫院檢查,醫生懷疑他是心絞痛發作,建議他做動態心電圖檢查,但他認為心前區不痛、不悶,又沒冠心病史,擅自做主沒有做就回家了。誰知兩天后老王在上樓時,突然暈倒,緊急送入醫院檢查心電圖,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經搶救脫險。
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常見多發病,一般心前區疼痛常會引起患者重視,而對于其他部位的疼痛、不適,患者常不會將其和心臟疾患聯系在一起。有些老年人感覺遲鈍,對疼痛不敏感,特別是異位心絞痛,疼痛只是表現為喉部有緊迫感、呼吸不暢,因此更易大意。也有一些老人患有心肺功能不全,走路時也常是呼吸急促,喉部發緊,常易和此病相混淆,應注意鑒別。
異位心絞痛發生的原因,和心臟的感覺神經傳導通路有關。在心肌缺血缺氧時,心肌局部產生的代謝致疼物質,刺激心臟痛覺感受器,發出疼痛神經沖動,經交感神經傳入椎旁神經節及相應階段的后角神經元,并交叉入對側的脊髓丘腦束上行入丘腦,由丘腦傳入大腦皮層,產生疼痛感覺。由于心臟缺乏傳遞痛覺信號的神經纖維,來自內臟及軀體組織的疼覺纖維在中樞分享共同的神經通路,并常匯聚于脊髓階段同一神經元。基于上述這些人體解剖及神經特點,心臟疼痛常呈彌散性,難以定位。因此,心絞痛可發生在心前區,也可出現在其他部位。筆者就曾治療過一位排便肛門痛的心絞痛患者。
因此,老年人特別是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者,出現有局部不適、疼痛且時間短暫,休息后可好轉,局部及相應組織又無明顯改變時,要想到心絞痛的可能,要及時做心電圖、動態心電圖及相應檢查,以及時明確診斷。若正在發作,應立即讓其含服消心痛、心痛定或速效救心丸,若能緩解,應高度懷疑心絞痛發作,應立即入住醫院給予正規治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