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昆
近段時間,股市行情連續震蕩上漲,在各大券商的營業大廳里,老年股民又開始多了起來。許多老年人把炒股當作晚年生活的重要部分,炒股的熱情完全不輸年輕人。但是在波濤洶涌的股市中,老人還需注意因炒股引起的情緒波動,有可能造成身體損傷。
朋友的父親年近七十,有一天突然暈倒在電腦前,幸虧搶救及時,才得以脫離危險。原來,老人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卻沉迷于網上炒股,當天受股票大跌刺激,瞬間引發了心肌梗死。
60多歲的劉大爺,退休后把畢生積蓄全部投入了股市,一次股市震蕩就讓他虧損了十多萬元。劉大爺因此患上了重性精神分裂癥,不僅滿口胡話,還拿起菜刀要砍家里的人。由于病情反復發作,家人只好將其送進了醫院。
70歲的趙老太,同樣是證券大廳的常客,動蕩的股市讓她的情緒波動劇烈,進而感到劇烈頭痛、不省人事,醫院CT檢查發現右側大腦半球出血,腦干功能嚴重損害,血壓降到零,呼吸驟停,雙側瞳孔散大。雖經醫生搶救挽回了生命,但她何時康復還是未知數……
股市行情瞬息萬變,容易使人產生緊張恐懼、焦慮不安、郁郁寡歡、幻覺、妄想等情緒。這些不良情緒會直接降低人的免疫力,造成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內分泌失調,使人出現心悸胸悶、倦怠無力、失眠多夢、神經過敏等一系列癥狀。心臟病人在緊張、恐懼的情況下會導致心律失常,甚至發生心臟性猝死。
有些股民在股市受挫折后,往往會感到十分悔恨。這種悔恨心理壓抑中樞神經,會使機體新陳代謝處于抑制狀態,腎上腺、甲狀腺等分泌減少,生理功能發生紊亂。研究發現,股市悔恨心理持續一周以上,體內免疫球蛋白就會降低,長此以往,必然雜病叢生。股市受挫還會讓老年股民喪失信心,甚至導致一些人精神崩潰。
而在股價暴漲發大財之后,很多股民則大喜過望,手舞足蹈。但人在狂喜時,精神的亢奮會在極短時間內使大腦大量充血,血壓急驟升高,給機體造成難以承受的“重荷”,尤其是高血壓病人會因此發生腦血管意外,冠心病人會因此出現心絞痛、心肌梗死。
有的股民以賭博的心理去炒股,又承受不了大漲大跌的刺激,就容易自尋短見。最典型的如1987年10月19日,華爾街上的紐約股票市場股票暴跌,許多百萬富翁一夜之間淪為貧民,包括銀行家貝特曼、建筑企業家蘭伯特、投機商凱恩等,數以千計的人因精神崩潰而自殺,幾十萬股民也是憂心如焚,到各大醫院心理咨詢機構就醫的人數驟增,精神病院一時人滿為患。股市給人的慘痛教訓可見一斑!
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怎么樣,對于判斷他是否適合炒股非常重要。有的人心理素質好,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這樣的人不僅可以炒股,其他很多事情都可以做得不錯;有的人心理素質不是很過硬,小風小浪無所謂,但風險稍大一些之后就難以承受,這樣的人炒股要適可而止,不能涉足太深;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不強,稍微賺一點就高興得不行,稍微虧一點就急火攻心,這樣的人千萬不要炒股,否則不是“樂死”就是“氣死”。
筆者認為,炒股要忌一個“炒”字,重一個“玩”字。“炒”的心態在股市里表現為過分看重財富,急功近利,幻想著短期暴富,又承受不了壞結果,因此不利于身心健康。而“玩”的心態就不同了,腦子里有風險意識,來股市是為了消除寂寞,歡度晚年的,把健康放在第一位,所以投入的資金不多,操作上不滿倉;投資品種不單一,以分散風險;投入的時間與精力也適度;堅持中長線投資,不參與短線,不會因為玩股而影響健身、社交、旅游與其他愛好。老年人需要的正是這樣的心態,應重學習、輕盈虧,注意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高玩股水平。
人的性格、能力、興趣愛好等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并非人人都能投入到“風險莫測”的股市中去的。以下三種老人就不宜炒股。
身體不好的老人不宜炒股 尤其是患有高血壓、心臟病、心梗、糖尿病的老人,由于長時間面對壓力,加之交易大廳里空氣污濁,憋尿禁水,飲食沒有保證,得不到足夠的休息,更容易在炒股時發生意外,甚至發生猝死。
個性偏激、自我評價過高,或缺乏自信、無主見、抱著投機動機的老人不宜炒股 有的老人根本就不會使用股票大廳里的交易系統,而是讓他人幫助交易,這樣做容易把自己的密碼泄露給他人,乃至上當受騙;還有些老人剛愎自用或盲目跟風,容易出現經常性或突發性的身心疾病,輕者怨天尤人、長吁短嘆,產生莫名其妙的恐懼感;重者失眠憂郁、神思恍惚,繼而引發重大身心疾病。
沒有“閑錢”的老人不宜炒股 很多老年股民的炒股資金來自退休金和以前的儲蓄,一旦股市波動,急著用錢的時候拿不出來,“割肉”就會虧損,或對大盤的調整缺乏后續的資金從而導致該賺的錢沒有賺到,更會加大虧損。而這些資金都是關乎老人的醫療、教育、住房、養老等身家性命的,虧損后容易造成夫妻反目、兒女抱怨,甚至家庭破裂。
家庭條件許可、身體條件良好的老人,入市前則應擺正心態,做到“知己知彼”。所謂知己,是指了解自己或家庭的財務狀況、風險承受能力;知彼,就是要具備理財的基本知識。因為炒股要用腦,要不斷學習,要與人交流,因此,合理炒股對老年人預防老年癡呆、調節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也有一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