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青小伙子為何會患上周期性癱瘓
山西原平讀者高某來信說:我是一名大二學生,前不久,我的同班同學小王踢完一場足球后,接著喝了一大瓶可樂并吃了大量蛋糕,半夜睡醒時,他突然發現雙腿不聽使喚了。舍友們緊急把他送到醫院,醫生診斷說,小王患的是低鉀型周期性癱瘓。通過輸液補充血鉀,小王終于能下床行走了。請問這么活躍的年輕人,怎么會突然癱瘓呢?
答高某讀者:
周期性癱瘓是以反復發作性的骨骼肌弛緩性癱瘓為主要表現的一組“肌病”。通俗講,就是跟遺傳基因突變有關的一種肌肉類疾病,發病病因跟血鉀出入細胞的通道不暢有關。這類疾病屬于先天性疾病,但家族遺傳情況不明顯,常起病于青年,男多于女。
疲勞、飽餐、寒冷、酗酒和精神刺激等,都是周期性癱瘓的常見誘因。小王剛剛踢完足球,身體疲勞,又進食了大量高糖食物,會增加血液代謝速度,從而加大周期性癱瘓的發病基礎。低鉀型周期性癱瘓為周期性癱瘓中最常見類型,以發作性肌無力、伴血鉀降低、補鉀后迅速緩解為特征。
周期性癱瘓發病時間常于飽餐后夜間睡眠或清晨起床時,發病前可有肢體疼痛、感覺異常、口渴、多汗、少尿、潮紅、嗜睡、惡心等癥狀。發病期間患者神志清楚,呼吸、吞咽、咀嚼等活動正常,但肢體肌肉對稱性無力或完全癱瘓,下肢重于上肢,近端重于遠端,可伴有肢體酸脹、針刺感。少數嚴重病例可發生呼吸肌麻痹或各種心律失常而危及生命。周期性癱瘓一般不會致命,大多數人可自動恢復,少數人發病時需要盡快到醫院輸液補充血鉀,極少數人有窒息危險需要醫生進一步急救。
認清周期性癱瘓的疾病性質,盡量減少發病因素,是公眾防范這種疾病需要做的普及性工作。周期性癱瘓跟自身體質也有一定的關系,體質虛弱者更容易受到“攻擊”。因此,在平時生活中,應注意少食多餐,限制鈉鹽攝入,避免過飽、受寒、酗酒、過勞等。
廣西醫科大學 主任醫師 呂 斌
為何老年糖尿病易發生低血糖
陜西讀者劉某來信說:我的老父親今年76歲,患有糖尿病多年。以往服用糖適平和二甲雙胍,聽人說優降糖的療效要比糖適平強得多,我父親便在診所開了一盒優降糖,與二甲雙胍合用。用藥后3天血糖便降到了7.0毫摩爾/升以下。但數日前的早上起床時,老人感到乏困,頭暈和虛弱,稍微活動便會全身無力、顫抖和出汗。急忙去醫院檢查,血糖不足3.0毫摩爾/升,診斷為低血糖。醫生告訴我,老年糖尿病人是低血糖的好發對象,這是為什么?
答劉某讀者:
人到老年,機體調節功能普遍有所減退,其中包括對血糖的調節功能。罹患糖尿病的老年人,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血糖自動調節功能極差,因此血糖更容易波動。特別是對作用強而快速的降糖藥敏感,如優降糖、胰島素等,容易在此基礎上誘發低血糖。
老年糖尿病人另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對低血糖的反應能力差,使得老年人發生低血糖時癥狀不典型,很少在低血糖早期有頭昏、饑餓感、出汗、面色蒼白、顫抖、視物模糊等典型表現,就如你父親那樣。許多老年糖尿病人在低血糖早期只是感到不安、嗜睡、乏力、出汗及顫抖等。如果早期不能發現,拖延下去就會造成低血糖神經損害,出現發呆、答非所問、精神恍惚、昏睡、肢體及面部痙攣等癥狀和體征;重者可引起神經系統的不可逆損害,表現為肢體癱瘓、昏迷等,嚴重威脅老年人的生命與健康。
因此,老年糖尿病人不但要關注高血糖的危害,還要對低血糖的不良影響有足夠的警惕,加強自我防范。要注意選擇合適的降糖藥,盡量將作用溫和、持久的口服降糖藥作為一線用藥;一旦在用藥期間出現不明原因的頭暈、乏力、顫抖和情緒不安等癥狀,應考慮到低血糖的可能,及時測定血糖,并馬上喝些糖水、蜂蜜水或果汁,或吃上幾塊餅干、糕點,以盡快緩解癥狀。如果自行處理后癥狀仍然不能緩解,或者出現了意識不清、嗜睡等神經系統癥狀者,應立即去醫院檢查和診治,以避免引起嚴重神經系統損害。
陜西省寶雞職業技術學院 主任醫師 魏開敏
幼兒不宜穿
帶響聲的鞋
海南讀者詹某留言說:我的寶寶現在1歲半,會走路了,前幾天家里親戚給孩子買了一雙帶響聲的鞋,孩子非常喜歡。請問,孩子穿這種鞋好嗎?
答詹某讀者:
現在市場上有很多這樣的童鞋,符合孩子好奇的心理,很是討孩子喜歡。但是最好不要給孩子穿這種鞋,尤其是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一般這種鞋的音響設備主要是裝在鞋的后跟,只有腳后跟用力踩地才能踩出響聲和閃出亮光,這樣就促使孩子走路時先將腳后跟使勁著地。
本來人走路應該是先前腳掌著地,隨著身體重心的移動,腳后跟跟著著地,這樣才符合人體運動力學的變化,也緩沖了腳著地時通過脊柱對大腦產生的沖擊。而孩子穿上有響聲的鞋后,會改變正常走路的姿勢,這樣不但會養成孩子不正確的用腳走路的習慣,而且也會對大腦造成不良沖擊。另外,有的孩子只顧低頭看鞋的閃光,也容易養成孩子含胸走路的習慣,這樣不利于孩子胸廓和脊柱的發育。
廣西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主任醫師 周一海
老人晨練后再睡個回籠覺好不好
福建廈門原某來信說:我今年70歲,知道晨練可以使人充滿活力,所以一直堅持晨練,可我卻喜歡在晨練完后睡個回籠覺。有朋友對我說,晨練后立刻睡覺,身體會由運動狀態轉為相對靜止狀態,使代謝廢物積聚于體內,不利于心肺功能的恢復。請問晨練后睡回籠覺真的會損害健康嗎?老年人在晨練后又有哪些方法能夠幫助恢復體力呢?
答原某讀者:
老年人普遍存在睡眠質量欠佳的問題,平時因失眠到醫院求診的老人也不在少數,再加上一般老百姓缺乏計算適合自己的運動量的具體認知,所以很容易在失眠及運動量過大的情況下,造成身體負荷過大。但老年人體力較差是個不爭的事實,所以這部分老人會在晨練后選擇睡回籠覺,屬于正常的生理需要。
對于長期失眠的老人,即使在白天感到困倦時,也不應抑制自己的睡眠欲望,只要感到有睡意,就要盡快上床睡覺。有部分老人害怕白天睡著了,夜晚就會失眠,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長期縮減睡眠時間,只會阻礙體內促進睡眠的激素分泌。而且,晨練后適當補眠有助于老人加快恢復體力,這并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晨練后心肺活動仍處于較高水平,即使要進入睡眠狀態,仍要保證身體繼續有較高的吸氧量。而經過一夜的睡眠后,臥室的空氣會比較渾濁,此時如果不打開窗戶幫助室內換氣,人就會因空氣不流通而感到不舒服,的確對心肺健康沒有好處。所以,老人在睡回籠覺前最好先打開臥室的門窗,趕走昨夜遺留下的“廢氣”。在睡眠時,同樣要保持室內外的空氣流通。
老人晨練應以身心舒暢為原則,晨練時要把握好運動量。若在晨練后沒有神清氣爽的感覺,反而是疲倦乏力的話,則說明要減少運動的強度和時間了。
另外,老年人在晨練結束時要做些整理運動,如緩慢的徒手體操、散步、原地踏步等,調節身體狀態,也能起到減輕疲勞的作用。
廣西南寧市人民醫院 主任醫師 李艷鳴
短信平臺
158****2224:
我今年70歲,近一年來我曾兩三次犯兩眼一過性眼黑癥,失明時間大約1分鐘左右。眼黑時頭不暈,身體也能站立,神智也清醒,無不適感覺。最近,去醫院做了頭部CT平掃檢查,診斷為雙側額葉缺血灶和左側基底帶后腔隙性梗塞灶。后又做了顱內、頸部、椎-基底、肢體、血管檢查,結果頸部、顱內各血管未見異常;又做了頸部血管彩超,雙側頸動脈也未見血管異常。至今我病情仍不能確定,請告訴我患的是什么病?為何?
答:腔隙性腦梗與平常所說的中風不是同一個概念,不一定是由腦前區循環支硬化或栓塞造成的。可能是腦內微動脈畸形損傷所致,是老年人的常見疾病,建議您在短期內復查,對癥治療,改善腦供血,同時預防腦梗塞、腦卒中的形成,并要控制血壓、血脂、血糖等危險因素。
182****4702:間歇性跛行是動脈還是靜脈硬化?用血管彩超可以確診嗎?老人可否手術治療?間歇性跛行癥初期應該如何防止其進一步發展?如何治療?
答:引起間歇性跛行的原因頗多,腰椎病變、下肢神經病變、血管病變均可引起。建議到醫院做詳細檢查,確診后選擇治療方案。間歇性跛行只是疾病的表現,如果不治療原發疾病,難以延緩其發展。當然,如果是腰椎病變引起,可通過康復操(如小燕飛動作)予以緩解。
《家庭醫學》新浪微博開通啦!您希望了解哪方面醫學知識或希望專家答疑,就來@我們或給我們留言吧!短信平臺仍然竭誠為您服務,電話:13938475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