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聲·創作談

世界上的作家是形形色色的,因而便有了各式各樣的小說;人類的社會有古代、近代、當代的巨大區別,各國不同歷史時期的小說便也有明顯的歷史特征。人類社會的進程加快了,往往每隔十幾年就發生今非昔比的變化,遂使小說的流派變化也萬象紛呈。而洲與洲之間,國與國之間,即使以同一歷史時代甚至同一時代而言,由于各自現狀的不同,導致小說以及總體的文藝、文化從內容到形式仍無法同日而語。
那么,小說究竟有沒有超越于歷史、時代與國家現狀而獨立存在,并且區別于任何其他文藝僅僅屬于小說的所謂“特質”呢?
幾乎人人都會肯定地說:“有。”
“那”究竟是什么呢?
結果便又眾說紛紜。
我也認為有。
但我也不可能說清楚“那”是什么。
并且我認為,沒必要得有一致的共識。
正因為每個作家自己心里都覺得十分清楚“那”是什么,小說才會各式各樣。
而我一向覺得小說的“特質”之核與戲劇的、影視作品的藝術之“核”并無根本不同——這句話其實更應該反過來說。后兩類藝術從小說中借鑒了不少“東西”,小說當然并且實際上也從其他藝術門類中借鑒了不少“東西”。
藝術確實有相通之處。
我希望自己善于從一切藝術門類中吸取營養,只不過每每力有不逮。
我希望我能夠對自己為什么寫一篇小說給出“意義”方面的回答。
我所言的“意義”并非單一的“意義”,也并非一向未變;但大抵上,總是與人心有些關系的……
二〇一五年八月三十一日
梁曉聲:一九四九年出生于哈爾濱,祖籍山東榮成。現為中國語言大學教授,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創作至今作品逾千萬字。作品曾多次榮獲國家級大獎。代表作有《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父親》《雪城》《浮城》《一個紅衛兵的自白》《年輪》《民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