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素成
·專稿·
訪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
——金寨縣希望小學
□孫素成
今年4月6日,本刊記者在安徽省金寨縣邸道群同志的陪同下,冒著雨雪來到了中國第一所希望小學——位于南溪鎮的金寨縣希望小學。校長陳德武等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坐下不久,由我刊贈閱的最新一期《大江南北》雜志正好送達校長室,由此我們又拉近了些距離。在聊了一些刊物的內容后,陳校長介紹了學校的辦學情況,又展示了近兩年來學校舉行各種形式紅色教育等活動內容的畫冊。
這是我第二次來到金寨這個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心中有一種別樣的情感:革命戰爭年代,金寨為中國革命作出過重大貢獻——
金寨縣位于皖西邊陲、大別山北麓,地處三省七縣二區接合部,是紅軍搖籃、將軍的故鄉。1927年立夏節起義圣地——丁家埠大王廟和1929年爆發的六霍起義,使這里成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八月桂花遍地開》也從此唱遍全國。這里曾經組建了11支成建制的紅軍隊伍,長征最先到達陜北的紅25軍,長征結束時留下人數最多的紅四方面軍,都誕生在金寨。金寨縣有10萬英雄兒女參軍參戰,絕大多數血灑疆場,為國捐軀。新中國成立后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的達一萬多人,占安徽省革命烈士總數的五分之一。金寨縣還是全國第二大將軍縣,1955年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的有59人,其中上將一人、中將8人、少將50人。劉伯承、鄧小平、李先念、徐向前都曾在境內指揮過革命戰爭,董必武、葉挺等曾在此組織過革命活動。據1982年統計,金寨縣有550多位老紅軍在全國各地黨政軍機關擔任重要職務,其中擔任歷屆中共中央委員的有12人,擔任省、部、軍級領導職務的有200多人。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治理淮河,修建梅山、響洪甸兩大水庫,金寨又做出新的奉獻,有10萬人遷到高山地帶,10多萬畝良田和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城被淹……
可是,就在這大山深處,在這片英雄輩出的革命老區,許多適齡兒童因為貧困上不了學。為了解決這一難題,1990年2月17日,時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的李克強率考察組,來到當年劉鄧大軍戰斗過的金寨縣,為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選址。老區的現狀震撼著李克強等考察組同志的心靈。李克強說:希望工程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要用這炭火燃起老區孩子的希望!
同年5月19日,學校正式落成。徐向前元帥親筆為希望小學題寫校名,團中央書記處書記洛桑為建校剪彩。從此,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在金寨縣南溪鎮這塊紅色的土地上誕生。希望小學在發展過程中備受政府和社會各方的廣泛關注:國家、省、市和地方人民政府都為學校的建設付出過辛勤的汗水。籃球明星姚明等知名人士曾在這里留下善舉,學校先后有650余名貧困生得到希望工程資助。一批受助學生已跨入清華等高校大門,更多人已走上工作崗位反哺社會。建校以來,學校共接待參觀來訪的國內外友好人士5萬余人次,接受社會捐助達1000余萬元。如今,金寨縣希望小學硬件設施齊全,各活動室建設完備,為大山里的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壞境。

徐向前元帥題寫校名

希望小學的孩子們在上課李忠國攝
金寨縣是紅色資源極為厚重的革命老區。“紅軍廣場”是金寨標志性的革命紀念地,這里聚集了革命烈士紀念塔、革命博物館、紅軍烈士墓園、洪學智將軍紀念碑、紅軍紀念堂等紀念場所。據陳校長介紹,學校充分利用本地紅色文化資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學校以大型節慶日、紀念日為契機,開展“祭掃紅軍烈士墓”、“重走紅軍路”、“學雷鋒”、為“孤寡老人送溫暖”等活動,促進學生思想道德成長。1996年,學校被團中央授予“手拉手”先進集體;1998年,學校被評為全國首批“模范希望小學”;2005年,學校誕生了一個“全國少先隊紅旗中隊”,先后培養了7名全國“優秀少先隊員”、“勞動小能手”;2007年,學校被省文明委授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示范學校”。
在金寨縣希望小學建校25年前夕,師生們給李克強總理寫了一封信,信中說:“25年來,您親自點燃的希望之火,呈燎原之勢燃遍華夏大地”,希望小學已“成為革命老區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顆璀璨明珠”,“圓了貧困孩子的求學夢和人生出彩夢,照亮了老區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道路”。
李克強總理很快就給希望小學寫了回信。他說:獲知學校已經培養了6175名貧困孩子,開始新的人生,我的心情分外高興。我清晰記得,當年來這里為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選址時,正值冬末初春時節,不曾想到,希望工程第一粒種子在大別山深處的凍土里,破土成長為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
(編輯韋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