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剛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一測繪院,新疆 昌吉 831100)
地圖信息是針對從實際地圖轉化為空間領域數據時會出現缺失這一問題的解決辦法,它是對空間領域數據的補充,是完全展現地圖信息的一種有效方法。在描述空間內某一實體的現狀時,往往需要對外在現狀進行描述,而且需要借助地理定位和相關數據。記錄實體狀況的空間數據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的特點:空間、屬性和時間的特點,它們是完整反映空間實體真正特性的三個維度。空間數據受到描述目的的限制,對空間實體的反映程度也是有限的,這種限制,我們稱之為空間數據的第四個特性,即是地圖約束性特征。
KateBeard 曾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概念叫做地圖概括約束,他將這個概念分為四種類型,包括:圖形約束、結構約束、應用約束和過程約束,而我們這里所用到的地圖約束性特征恰是對這一概念的承繼和發展。首先我們應該了解KateBeard 所提出的地圖概括約束到底是指得什么?從他的四種類型中,我們知道,圖形約束是與地圖符號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它涵蓋的是包括距離長短、面積大小等關系。結構約束主要體現的是我們所要描述的空間結構實體所處的位置及其語義上的關系。應用約束主要體現在我們所要描述的對象上,受到不同對象的不同限制。過程約束主要關系到為描述該實體所進行的過程,包括各環節的先后順序及其之間的反應力。這四種類型中會影響到地圖約束性的是前面三個因素,由于空間數據有著與地圖表達一致的目的,所以最能夠影響到空間數據表達的是前兩個因素。基于此,我們對地圖約束性特征的界定就是為了補充數據表達的不足而應用的衡量標準。
在用傳統的地圖向數據轉化的過程中沒勢必會丟失掉一些信息,諸如收集是不能夠做到充分完整展現空間數據的要求,可能出現信息采集不完整,表達不充分等漏洞,這樣在地圖信息轉化為空間數據信息時,勢必會造成信息的遺漏,這樣繪制出來的地圖信息必然是不完整的。而在進行逆向轉換時,也就是從數據轉化為地圖的過程中,也一定會有更大程度的信息遺漏,這樣經過兩次轉換后的地圖已經失去了原來的面貌,這個過程中也有不少信息流失。所以在繪制地圖時,首先而且必須解決的就是兩次轉換過程中的信息流失,要做到既要減少首次轉化時丟失的信息,又要降低二次轉化時的流失。鑒于這個問題的復雜程度,有人閃爍其詞地提出了以空間數據為標準,來改變地圖,而不用按照編輯地圖的原則來進行,這種削足適履的認識自然是錯誤的,地圖應該能夠準確反映所要表現對象的完整信息,而不是減少。一般認為,造成這種轉換過程中的矛盾的原因在于,因為二者所包含的范圍上存在的矛盾,此外數據的構成要素有時不能用地圖圖形中的要素來表達,而且地圖編輯要素與數據詳細信息不符等。
用地圖表現空間數據即是將地圖信息逐步從空間數據中恢復出來的過程,包括兩個重要步驟:首先是建立數據與地圖信息之間的關系,找到二者之間按的關聯,以便更好地將數據地圖化,其次是鑒于二者之間的矛盾,從地圖向數據轉化以及數據向地圖轉化之間會出現信息的流失,所以從數據向地圖轉化過程中,必須盡可能補充地圖信息,才能得到最符合實際的地圖原貌。
這是從數據向地圖轉化過程中的首要環節,一定要找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最大可能地將二者對應起來,以免造成數據遺漏或者地圖設計的繁雜。這里有一點需要注意,就是對地圖信息的附加處理,是指將地圖不能涵蓋的信息額外表達出來,例如如何將高程點符號化并在地圖中標記出來,這些信息需要早地圖設計時考慮在內。
從數據向地圖轉化過程中,鑒于地圖主要是以平面結構呈現的,而空間數據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平面地圖的補充和拓展,這樣就構成面狀結構,有利于更加直觀全面地反映,所以要想繪制更完善的地圖,就需要實現向面狀結構的轉換。依據數據的構成要素建立與地圖的對應之后,可以依照設定好的程序自動繪制。此外還需要注意的是,要在地圖信息中需要補充的問題,例如標注屬性的記號、地名、河流狀況以及同色要素的處理和排序。這些矛盾的有效處理對于解決二者間矛盾具有重要意義。
在繪制地圖時要嚴格依照地理信息數據庫,這是為地理信息提供數據的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要求反映在空間數據的要素中,屬于定位因素。雖然說數據采集是該軟件的主要作用,但是它更多提供地是對這些信息的處理,這一點決定了地理信息系統在產生數據過程使用的頻繁性。ARC/INFO 的頻繁使用就是一個例子,他們雖然不是數據生成過程總的必要環節,卻是按照數據地理屬性進行編碼收集的,所以在數據的生產過程中不會存在要求二者結合的愿望。但是對于繪制地圖的人來說,如果繪圖與空間數據可以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統一到地理信息系統之中,對繪制者來說就可以節省相當多的精力和時間,并大大提高繪制地圖的效率,并且可以避免資源浪費。繪制地圖的過程與空間數據的處理二者之間有異有同。不同之處在于二者的不統一,所以必須找出應對策略,盡量將其結合起來。繪制地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數據生產,然后才能將圖形數據圖形化,才可能保證地圖的出版。所以將數據圖形化石一定要進行數據補充,盡可能地將地圖進行完善加工。
實現地圖與數據庫的融合之后,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所以必須對數據庫及時更新和完善,數據庫作為接收方,對數據進行處理和輸出,但同時有時另一系統的接受對象,這樣只有在系統的不斷更新下才能保證系統不會走向僵化和出現惡性循環。系統容納性為數據的大量存在提供了平臺,也有利于機制創新你的建設。
數字化繪圖是地圖繪制的未來發展方向,所以必須要解決好地圖繪制與數據庫之間的矛盾,要做到有效降低信息遺失,在地圖與數據的轉換中做好協調,盡量保持完整的信息。
[1]中國地理學會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委員會編,地圖學的開拓與進展——理論探討與實踐經驗[M].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年11月.
[2]南京大學地理系.地理制圖[M].1982.
[3]《河南省科學技術志》編纂委員會編,河南省科學技術志1978-2000,中國宇航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