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楊力宇 旅美臺胞
臺灣島內“九合一”選后,國民黨重挫,民進黨大勝。國民黨內外對馬英九的批判與攻擊排山倒海,最終迫其辭去黨主席一職。從歷史來看,任何一個政治人物,多少都會受到個性、用人風格、政治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也一定有功有過。但在今日臺灣島內,似乎對馬英九的評判只有過,完全沒有功。
2008年馬英九執政以來,面對島內亂局與困境,打破兩岸僵局、維護臺海和平,拓展臺灣地區“國際空間”,這些可說都是其歷史性的貢獻。兩岸關系從對抗、緊張轉為和平發展,兩岸經濟合作日益廣泛,簽署包括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在內的多個協議。在過去6年中,數百萬大陸游客赴臺旅游,臺灣對大陸每年貿易順差達700多億美元,兩岸貿易及大陸游客對臺灣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臺灣地區在參與國際組織方面也取得不少進展,如以中華臺北觀察員身份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大會及以理事會主席客人身份列席國際民航組織第38屆大會。
當然,馬英九也有頗多“過”,局限是明顯的。就其個性而言,他具有強烈的自信及自我中心意識,很難接納反對意見,周圍幾乎沒有敢言的幕僚提出坦率的批評與諫言。任用太多實務經驗甚少的學者擔任要職,盡管他們頗有理想與理念,但與馬英九一樣,無法治理一個“嚴重分裂的臺灣”(語出馬英九恩師、哈佛大學法學教授孔杰榮名言)。過于理想化的個性,致使馬英九在施政上軟弱、失誤舉措連連,他重視島內民意,卻也經常屈服于民意壓力而修改既定政策。在島內,沒有在意識形態領域及時、徹底撥亂反正;在兩岸,沒能抓住時機開啟兩岸政治對話。正如臺灣女作家黃智賢曾撰文指出,馬英九推動許多公平正義的改革,方向正確,也是必須的,但不是無法推動就是實施后效益有限。
2009年,蔣經國的昔日幕僚張祖詒出版《蔣經國晚年身影》一書,馬英九在此書的序文中指出,蔣經國是人不是神,也會犯錯。同樣,馬英九也是人,至于功過是非留給歷史評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