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7月7日,當時72歲的格特魯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在醫院中,準備要進入手術室動胃部手術,她被診斷罹患了胃癌。在她身邊的,是和她共處了40年的愛麗斯·托克拉斯(Alice Toklas)。
等待時,斯坦因突然問托克拉斯:“答案是什么呢?” 托克拉斯沒有回答。或許是不曉得斯坦因究竟在問什么吧!兩人保持沉默了幾分鐘,斯坦因又開口說:“既然如此,那么問題是什么呢?”托克拉斯還是沒有回答,完全答不上來。隨后,斯坦因被推入手術室進行麻醉;然后,就再也沒有從麻醉中醒來,與世長辭。這兩句話,成了她臨終前的最后話語。
這段故事饒富象征意義,自從托克拉斯在回憶錄中披露后,反復被流傳。斯坦因被稱為“美國現代主義教母”,曾經長期生活在法國巴黎,參與了現代主義文學、藝術運動的推動。她的女性身份、她充滿創意的文學語言,更重要的,她在巴黎的文化沙龍,對新一代美國現代主義文學、藝術產生了無可取代的影響。而現代主義,正是因應人類現代困境而生的潮流。現代困境的最大特色之一,就在于人的疑惑,對于自身與世界的種種疑惑,升高、擴大到了空前的程度。人為什么活著?世界因何存在?什么有意義什么沒有?這些最根本的疑惑,在新的、變動的生活環境中不斷侵擾著現代人。
和從前相比,這樣的疑惑有著質上的飛躍。以前的人或許相信固定、不變的答案;或許爭議不同的答案,甚至為了不同答案而彼此殘殺;或許討論應該問什么樣的問題……
無論如何,問題和答案之間的關系,問了問題去尋找答案的過程,基本上是大家共認的。但是到了現代主義,最大的疑惑變成了:到底什么是答案?什么又是問題?很多答案看來比問題更混亂,很多問題看來比答案更能接觸到真相。更重要的,很多答案中含藏纏卷的眾多問題,很多問題似乎是完全無法有答案的。
面對這種更深刻、更復雜的生命疑惑,宗教、哲學及其他論理形式無能處理,只剩下文學、藝術了。只有文學、藝術能夠探入那問題與答案混淆的境域,發現新的方式予以表達,不是用舊方式厘清,而是創造讓我們能夠體會的新意義感受。
很明白的,臺灣社會對于什么是問題、什么是答案早已陷入高度混淆中。我們的吵嚷爭議與不絕激動,事實上源自于大家對于究竟自己在問什么、別人在問什么,已經完全失去了基本認知理解的能力。這種情況下,“真理愈辯愈明”不再是可被依賴的信條,連辯什么都沒有共識,愈辯只會愈亂愈吵愈激動而已。這正是一個不在意文學藝術,不了解、不珍惜文學藝術能提供的生命探討力量的社會,必然要付出的代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