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3月間,島內發生“太陽花學運”迄今已一年。但其對島內政局、兩岸關系發展的影響不僅猶存,且有繼續擴大之勢。此一動向值得兩岸各界有識之士警醒。
去年“太陽花學運”發生后,島內民意近乎一邊倒地對臺當局、國民黨進行批駁、聲討,以致其在年底地方選舉“九合一”中慘敗。此后,國民黨更換黨主席,解套“馬王之爭”,但黨內士氣依舊低迷,一些黨員竟在此時選擇出走。而民進黨方面在黨主席蔡英文帶領之下,在“九合一”選舉中勝選,其也攜勝者之姿,宣布登記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黨內初選,近乎同額參選,篤定出現。目前“太陽花學運”領袖紛紛以“公民政治”團體之態組黨、組團,意圖搶占2016年島內“立委”選舉席次,并聲稱不排除與民進黨聯合。盡管民進黨內對此擠壓其政黨票源空間的舉措坐立不安,但為奪取2016年“大位”也只得一再宣稱彼此是“伙伴關系”。島內有學者評論,藍營也應另外組黨,宣揚“核心理念”,但依目前島內局勢而言,此舉尚有難度。
經過一年時間,島內鄉民對“太陽花學運”領袖們的為人及政治動機,和“太陽花”所帶來的社會暴戾之氣,理應有了更為全面的了解。不可否認,“太陽花”絕非一夕長成,它在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歷經20余年的“去中國化”下生根發芽。盡管過去7年間,兩岸關系走上和平發展之途,但國民黨方面卻因堅持“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未積極導正島內民眾積非成是、混淆不清的國家認同。加之美、日等反華勢力為強化其“以臺制中”的戰略,不時對“臺獨”勢力推波助瀾,供其養分,助其聲威。但歷史一再證明,兩岸命運休戚與共,兩岸關系決定著臺灣的前途。吾人必須走出“太陽花”的陰影,實事求是地看待兩岸關系發展的大是大非之題,方能尋求合情合理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