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臺北孔廟春祭典禮在孔廟大成殿廣場隆重舉行。典禮依循29道儀程,以“禮、樂、藝、歌、饌”向孔子表達敬意,千余名民眾前來觀禮。
上午8時,春祭典禮正式開始,整個過程包括鳴鼓、開門、迎神、進饌、上香、朗誦經典、獻禮、飲福受果、撤饌、送神、閉門、禮成等29個環節。其間有朗誦者分別以中、英、日、韓語朗誦儒家經典章節,三次獻禮時樂聲、歌聲、藝舞并起,回蕩在古風建筑中,仿佛帶人穿越時光。
春祭典禮主辦方孔廟管理委員會介紹,三獻舞分別展現孔子學說與思想,“初獻”以整齊劃一的動作,表達“禮運大同”的理念;“亞獻”原地旋轉,隱喻孔子周游列國、傳播儒家思想;“終獻”彎腰插秧到起身,象征師道如灌溉幼苗,使學子得以茁壯成長之意涵。
盡管春寒料峭,典禮持續近一小時,但不少民眾仍帶著孩子整場安靜觀禮,并同時在臺下行三鞠躬禮。一位林姓家長告訴記者,她專程帶上小學的孩子來,希望禮成后領取“金榜題名”狀元糕,祈福新學期學業精進。
臺北市副市長鄧家基擔任春祭典禮的“正獻官”,他發言時表示,隨西洋風潮興起,臺灣的儒家文化逐漸式微,舉辦孔廟春祭典禮是希望傳揚中華文化中影響最深遠的儒家文化,把儒家講宗族、仁愛為本、長幼尊卑等禮教發揚光大,創造祥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