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艷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圖書館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中藏經》又名《華氏中藏經》共一卷,原托名“漢華佗撰”,是一部兼述醫學理論與治療方劑的早期醫學著作。《中藏經》之所以終究能流傳至今,正因為這是一部具有系統、簡明、精辟、實用、完整五大特點的醫著。本文僅從《中藏經》的版本角度來論述該古籍的流傳和存佚狀況,以便于讀者檢索與利用。
《中藏經》的現存版本及其源流的研究,首見于鄭樵《通志藝文略》,此后秘書省續編到四庫缺書目》、《遂初堂書目》、《直齋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并有著錄,均記為一卷。在一九八二年衛生部制定了《1982——1990年中醫古籍出版規劃。一九八三年又從規劃所列五百種古籍中,篩選出十一種,先行整理,并確定為衛生部的重點科研項目。《中藏經》就是這十一種古籍之一。其研究成果是:
1.王叔和《脈經》卷5的部分文字,特別是“扁鵲華佗察聲色第四”一篇。
2.《千金要方》卷38“脈法”的部分文字》(以上均見于今存本《中藏經》第47—49篇)。
3.北宋朱肱《傷寒類證活人書》卷11“問咳逆”引有“《中藏經》治傷咳逆”方佚文,用丁香、柿蒂、甘草、良姜四藥。而此方載于今存的吳本《中藏經》卷6中。
《中藏經》一書在宋代以前,傳本情況不詳,宋代以后在流傳過程中,出1卷本外,又有2卷本、3卷本及8卷本,均為1卷本析出。關于此書撰者姓名,除大多數記以華佗外,也有題作扁鵲者(如朱肱所引),也有題作“靈寶洞主探微真人”。而此書的內容在流傳的過程中,也進行了多次的修改和增刪,如在樓鑰的跋文中說:閩中本較之陸本“或改定數十百字”,“藥方增三分之二”。又如明吳勉學本卷7“地黃散”下記有出自北宋僧人“文瑩《湘野山錄》”字樣。南宋以后,此書雖然流傳不廣,但有三類刊本系統。
第一類是三卷本,始自南宋樓鑰校刊本,書末有樓氏跋文,系根據閩中本及陸本所校刊,包括49論及60余方。元代時,書法家趙孟頫曾據此抄錄二本。清代孫星衍有校本3卷(收入《平津館叢書》)。光緒十七年(1891)周學海有校本(收入《周學海醫學叢書》中)。此后又有1935年《叢書集成》本,1936年《中國醫學大成》本及1956年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關于趙孟頫薛寫本的原件,既知一種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另一種下落不明。此外,尚有此本的寫本二種,一部藏于上海圖書館(缺卷上1——9篇及卷中),一部藏于遼寧圖書館。
第二類是明末清初舊鈔的一卷本(見周錫瓚跋),也是49論,60余方,內容與三卷本大致相同(今佚)。
乾隆五十年(1785),周錫瓚據一卷本參照吳勉學本,將該書析為二卷,卷首附有鄧處中序(此本也佚)。嘉慶五年(1601)又重刊一次(上海第一醫學院收藏一部)。
第三類是八卷本,為明代吳勉學校刊,于萬歷二十九年收在《古今醫統正脈全書》中,共49卷,130方。內容與三卷本互有增刪,但全書體例未變(中國中醫研究院等處收藏)。此本也有多種復刊本及批校本、精校本,其中復刊本有:日本寬保二年(1742)刊本(即吉岡玄昌訓注本),光緒六年(1880)徐舜山刊本(中國中醫研究院均有收藏),上海書局刊本(瀘州市圖書館藏),馮烘記刊本(廣州中山圖書館藏),二十世紀初源自徐本的文瑞樓石印本,千頃堂石印本(中國中醫研究院均有收藏),蜚英書局石印本(中華醫學會、上海圖書館等處藏)等。
批校本有民國間柯逢時手抄本(中國中醫研究院收藏)。
精校本有道光十四年(1834)何尤英永德堂抄本(湖南中醫學院藏)。
綜上所述,《中藏經》現存最早版本為趙孟頫寫本。通行本為吳勉學《醫統正脈》系統的八卷本及孫星衍刊本系統的三卷本,其次為二卷本。以上所述是《中藏經》的版本及流傳的過程,而其書的真偽也可以在《中藏經》序跋題記簡錄中見其真容,不是一家之言,而是歷代學者對該書辯證之言。其中《中國醫學書目》(黑田源次)中記錄:《華氏中藏經》八卷五冊,九行二十四字,框橫一四,七,縱,二二,三。堀元厚鑒定,吉岡仁庵訓注,寬保二年大阪吉文宇屋市兵衛、河內屋茂兵衛刊。新校正中藏經序(十街信敏 寬保元年)、新校正中藏經序(三宅玄甫 元文元年)、新校正中藏序(吉岡玄昌 元文元年)、新校正中藏經后序(伊藤玄乘 元文元年)、序(鄧處中)、目錄。
上述文字記載了《中藏經》卷次、冊數、行款、版式、以及校注、序跋等信息,為從事古籍工作以及文獻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鑒定版本的依據。
《中藏經》全書所論以臟腑脈證為中心,以《內經》、《難經》以及上古醫經中的理論為圭皋,提綱挈領,發揮奧義,形成了我國最早以脈證為中心的臟腑辯證學說,首創了臟腑辯證的理論基礎。是一部切合實用的中醫經典。正如前賢所言:“論脈論證,皆洞見陰陽升降虛實之微”,“其議論卓然,精深高遠,視脈察色,以決生死。雖不敢以為真是元化之書,若行于世,使醫者得以習讀之,所濟多矣”!因此,《中藏經》成為歷朝歷代被醫家和文獻學者研究探討其原因也在于此吧。
[1]馬繼興著,經典醫籍版本考.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1987.1
[2]高文鑄主編,華佗遺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5
[3]李聰甫主編,中藏經語譯,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