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量海南建省辦特區以來的基本歷程,真正健康、平穩、正常發展的時間不過十多年。之前的“汽車事件”,之后的“洋浦風波”,后來的“房地產泡沫”,可謂“開局不利、開門不紅、發展不順”。其間,固然有大背景方面的原因,但自身的問題卻權重很大。從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與引領戰略考慮,有重要影響的“小政府、大社會”與“一省兩地”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海南有很長一段時間曾把“小政府,大社會”概括為海南經濟特區的發展戰略與基本經驗,這是有問題的[1]。首先,中國特色市場經濟條件下所要求的政府,關鍵在于服務、統一、高效、廉潔,也就是好政府。“大”“小”并不重要的。同時,市場經濟對政府的要求,也難以用“小”或“大”之類的量詞加以限定或說明,特別是對政府職能的要求,更不可能用“小”或“大”之類的量詞加以規范。再則,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是優勝劣汰,是稀缺資源的優化配置,一方面要體現公開、公正、誠信、有序的規范;另一方面還得遵循自由、平等、競爭、利益、效率的原則。所有這些內容與要求,政府亦必須加以體現和反映。可見。一個“小”字無論如何也說明和蘊含不了如此豐富的內容與諸多要求。其次,“小政府,大社會”無法概括與體現改革開放對政府的基本要求。理論與實踐都告訴我們,改革開放要求黨政分開、政企分開,政府必須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轉變政府職能,實質上是依據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的原理,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使之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利益與要求,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祉。這些本質要求與基本內容,用“小政府、大社會”是無法概括的。正如主張與宣傳“小政府、大社會”的同志自己也承認:“對‘小政府、大社會’的提法,在社會各界都還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更恰當的、使不同看法歸于一致的提法,將來可能會有。”[2]可見,“小政府、大社會”的提法連主張者自己心里也不踏實。第三,從實踐的情況看,海南的政府并不小。海南的地域、人口、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與內地一般省份比較,政府機構不少,人員也不少,根本不是“小政府”。如,海南陸地面積是福建的27%,人口與國內生產總值分別是其22%與15%,而政府公務員卻相差不大。當然,用“小政府,大社會”來概括海南經濟特區的基本經驗,也很不科學[3]。
關于“一省兩地”。所謂“一省兩地”:即海南要在2010年基本建成“新興工業省”和“熱帶高效農業基地”及“熱帶海島旅游勝地”。毋庸多言,海南發展的目標模式并不是“新興工業省”,退一步而言,當時海南經濟社會發展“三低兩弱”(即:勞動生產率低、城鎮化水平低、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生態脆弱和社會文化脆弱)的狀況嚴重存在,不可能于2010年基本建成“新興工業省”。毫無疑問,海南是“生態立省”或建設“生態省”。至于“兩地”,雖然體現了海南資源的兩大優勢,但卻把海南最大的優勢與前程——海洋忘卻了。祖國浩瀚的南海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在“21世紀是海洋世紀”的觀念越來越強烈的今天,開發利用南海資源,發展海洋經濟,使海南從海洋大省邁向海洋強省,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4]。
沒有發展思路與戰略有問題而經濟社會發展不出問題的。如果海南建省辦特區27年來經濟社會都能夠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既不折騰,也不坎坷,那么,鄧小平對于“海南好好發展起來,是很了不起的”殷切、深情期望可能已經實現。此前的曲折與坎坷既是我們的教訓,也是我們的財富。作為教訓,應當記取與反思;作為財富,是一種沉淀與積累。
2010年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所謂國際旅游島,即在旅游領域實行特殊優惠政策的國際化特定海島,其戰略目標是“兩堂一園一中心”:“兩堂”即旅游天堂、購物天堂;“一園”,老百姓的幸福家園;“一中心”,亞洲新的金融中心。把海南建成老百姓的“幸福家園”是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根本目的與宗旨。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戰略定位可概括為“三地兩區一平臺”:即國際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國家級、現代化的熱帶農業基地;南海開發和服務基地。“兩區”:國家旅游改革創新試驗區;國家級的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一平臺”:國際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平臺。
建設國際旅游島是從海南實際出發的正確決策,既是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戰略,也是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抓手”。新時期、新階段、新常態下,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應當有新思路、新理念。
精心呵護生態環境。環境好、生態優是海南的最大優勢,是海南的最大本錢,也是海南的“金飯碗”。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海南時精辟、深刻、到位地指出:“海南一定要保護好生態與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建設國際旅游島的最大本錢,必須倍加珍愛、精心呵護。一定要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著力在‘增綠’‘護藍’上下功夫,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當個表率,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綠色銀行’。”“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全部內容與舉措,都應圍繞“增綠”“護藍”展開,精心呵護海南的生態、環境是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前提與基礎[5]。
國際旅游島、一帶一路、自由貿易區“三大國家戰略”一并籌劃。2010年1月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2012年黨的十八大后“一帶一路”與“自由貿易區”亦成為國家戰略。作為國際旅游島的海南不但與“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密切相關,而且與“自由貿易區”國家戰略休戚與共。
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不但是“21世紀現代海上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關系到我國南海的“國家核心利益”。這里,特別要說明的是,海南從建省辦特區伊始就提出了要建設“自由貿易區”戰略設想。
新世紀新階段繼續解放思想,進一步對外開放,實現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實質性發展,建設“自由貿易區”不失為重要方略。海南經濟特區經過近30年的建設與發展,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基本條件具備。構建“自由貿易區”不僅對海南的國際旅游島建設具有促進與推動作用,而且對于全面提升我國開放型經濟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東盟與我國的自由貿易區正在建設中,這是我國與一個國家經濟利益集團之間的特別貿易與關稅方面的協定;“中新”與“中韓”自由貿易協定也已簽訂,與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自由貿易協定也在積極商談之中。建設“自由貿易區”國家戰略的大勢已成。海南從經濟大特區發展為國際旅游島,特別是其實施的“離島免稅”與“離境退稅”等優惠政策與洋浦保稅港區“三區合一”(出口加工區、保稅倉庫區、自由貿易區)等各種貿易優惠政策綜合考慮,實際上已成為我國旅游與對外貿易政策最優惠的地區。海南建設“自由貿易區”,簡單地說,實質上就是“洋浦模式全島化”或把海南島變成“大洋浦”,與“自由貿易區”只一步之遙[6]。
新階段新常態,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進一步開放與發展,實現騰飛,建設幸福家園,建立“自由貿易區”是必要選擇。首先,海南經濟的發展對于我國改革開放具有重要示范意義。從當年經濟特區的戰略布局來看,深圳對應香港,珠海對應澳門,廈門對應金門(馬祖),汕頭對應僑胞和海南對應臺灣。在當前國共兩黨關系進入新階段的條件下,海南好好發展起來,其典型與示范意義就更加重大。海南目前擁有國際旅游島、航權開放、落地簽證、離境退稅、離島免稅、洋浦特殊政策等眾多優惠條件,再前進一步,就是自由貿易區。特別應當明確的是,洋浦的發展需要海南全島的支持,海南“自由貿易區”就是將洋浦政策全島化,以800多萬人口、3.4萬平方公里的海南島支持洋浦的發展,進而推動海南的發展,其巨大的歷史與現實、典型與示范意義不可低估,對于實現小平同志的遺愿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海南處于中國面對東南亞的前沿,是北部灣經濟合作區的橋頭堡與南海經濟開發與保障國家核心利益的前進基地;博鰲亞洲論壇永久會址設在海南,是國際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海南又是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和擁有華南唯一的保稅港區。因而從基礎條件看,建設海南“自由貿易區”是需要、必要和可行的;當年“金融海嘯”沖擊下的東南亞國家一直夢寐以求的是要深度進入龐大的中國市場,海南實行更加開放的政策對于雙方都是福音。再則,中國可以借機整合北部灣地區和香港、臺灣的增長力量與資源優勢,避免在產業轉移、市場控制等方面的惡性競爭,從而提升出口競爭力,并有效地支援我國內陸腹地的發展。顯然,海南經濟的發展對于加速我國的改革開放、增強綜合國力與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同樣意義巨大。
其次,海南是我國連接國際市場的最好中間環節。當前,在亞太地區,由中國大陸沿海地區、臺灣、香港和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組成了一條經濟高速增長的“新月經濟帶”,其中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相互投資方興未艾,推動了這個地帶所有執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國家和地區經濟的普遍迅速發展。一方面,海南正處在這條“新月形經濟增長帶”的中間地區,只要實行更加開放的經濟政策,積極參與這一地區的資本流動與經濟技術合作,就有可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成為環太平洋經濟增長鏈上有力的經濟增長環,在推動中國對外開放和國家統一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海南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僅是我國連接國際市場的最好中間環節,而且是我國對外貿易與開放的重要紐帶與橋梁。此外,海南的面積與臺灣差不多,人口只是其三分之一,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在區位與對外開放方面,具備先行、先試、先建的基礎條件,建設“自由貿易區”的隔離成本幾乎為零(有瓊州海峽作為天然隔離帶)。一旦泰國的“克拉運河”開通和建成與祖國內地相連的跨海大橋,海南成為新的物流與金融中心可能將成為現實。通過海南“自由貿易區”建設,海南島未來將成為亞洲繁榮的“生態型自由島”,并通過“博鰲亞洲論壇”可能成為“亞洲國家聯合會”的理想會所,祖國的“南海明珠”。
再次,是維護與保障國家核心利益的重要舉措。海南地處中國南海北沿,是中國連接東南亞國家的前沿地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眾所周知,一方面,南海關乎我國核心利益;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海外大量的資源支持,特別是石油等能源的供應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發展與安全。我國必須采取果斷措施,堅定不移地走國際分工與合作的道路,包括加快南海開發、開放。在區位選擇上,可以借助海南在南海的地緣優勢,與東盟各國結成“命運共同體”;在發展方式上,通過包容性發展與合作積極與東盟各國擴大穩定的經濟與文化往來,從而實現南海的和平、穩定與發展。近年來,海南經濟持續增長,已形成有一定競爭力的制造業和初步發達的第三產業,正與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東盟國家形成多方面合作、互補的有利關系與格局。加快與東盟各國差異化的產業合作,對進一步加快海南經濟發展和實現產業升級換代大有益處。同時,建立海南“自由貿易區”,對于加快南海的開發與開放,建立穩定的南中國海區域經濟合作機制,也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第四,海南有辦特區與建設國際旅游島的經驗與教訓。海南建省辦特區伊始即在全國率先按照市場經濟的思路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市場經濟體制與機制全方位、多層次、縱深式發展,逐步形成了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方式、多種流通渠道并存的少環節、開放式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與格局。與此同時,堅定不移地實行“大開放”的戰略方針,實行高度開放的經濟政策,大規模的吸引外資,走以開放促開發的經濟發展道路,既是“試驗田”,又是“排頭兵”,曾走在全國的前列。新時期新階段,進一步深化改革與推進再改革,完善中國特色市場經濟體制與機制仍是海南的歷史任務。27年來,海南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美國次貸危機等各種考驗,在全省為經濟大特區的環境下保持經濟發展并積累了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這是其他地區不具備的經驗優勢。近些年來,海南經濟增速較快,“生態立省”的能力進一步增強;旅游業轉型升級,基本具備了“零關稅”、自由旅游政策下的抗擊打能力;東環鐵路效果明顯,西環鐵路即將通車,是建設“自由貿易區”的遠見之舉,緊緊抓住了市場經濟是“兩通經濟”(流通與交通)做大文章;海南建省辦特區“糾正錯誤”“擺脫泡沫”“沖出誤區”的經歷,對于在海南建設“自由貿易區”,同樣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管理、改革、創新、集約“四大內動力”協同推進。新時期新階段新常態下,行之有效的傳統“三大動力”:投資、消費、出口發生變化;經濟發展的“三大紅利”:資源、人口、計劃出現弱化;“市場決定性”也使得以往“一統天下”“指令計劃”“不計成本”的資源配置方式成為歷史。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實踐與經驗告訴我們:市場、科技、信息、產業化、一體化條件下,管理、改革、創新、集約成為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四大新動力”。管理是更重要的生產力;改革出效率與效益;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引擎;集約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插上翅膀[7]。一方面,“四大內動力”的載體是勞動、資本、技術、信息與市場;另一方面,其實現方式又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引擎”密切相關。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要上新臺階,在不放棄傳統“三大動力”的同時,要切實抓住并實現管理、改革、創新、集約“四大內動力”協同推進,既要依托勞動、資本、技術、信息與市場“五大要素”,包括“互聯網+”及其新模式、新業態、新方式等,又要啟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引擎”。管理要科學、民主、適合、有效;改革要深化、切實、到位、普惠;創新要廣泛、深入、全面、持久;集約要簡約、節約、踐約、公約。不如此,管理、改革、創新、集約“四大內動力”難以發揮協同作用。
海洋產業、熱作農林牧業、國際旅游業、高科技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教育業“六大產業”相向而行。海南經濟大特區與國際旅游島建設27年的基本實踐與經驗已經充分證明:依托海南的基本省情與自然、資源優勢,海洋產業、熱作農林牧業、國際旅游業、高科技產業、現代服務業與現代教育業“六大產業”是海南經濟發展大有前景的支柱產業。“六大產業”在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進程中相向而行,形成產業支柱及其體系,國際旅游島成為百姓的幸福家園指日可待。這里的問題是,現代教育業能成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支柱之一嗎?回答是肯定的!首先,教育事業不應劃為消費領域,而在生產領域,是培養(生產)人才(勞動力)的事業。其次,一個游客與一個大學生,大學生的消費時間與方式比游客更具持久性(本科四年);同時,由于教育業的發展必須與房地產業、現代服務業、電子產業等諸方面的系統配套,對其他產業的拉動作用顯而易見。再則,海南多辦幾所大學是經濟社會上檔次的表現,也是海南生態環境優好適宜辦高等教育的必然[8]。
“分層次、調結構、重規劃、惠民生”促進海南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建設國際旅游島,實現“兩堂一園一中心”與“三地兩區一平臺”的戰略目標與戰略定位,要不要發展房地產業?當然要!可是,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還沒有公開宣布,海南的房地產價格就已經開始上漲了,隨后瘋狂飆升,給海南老百姓的住房帶來很大困難。建設國際旅游島的根本是要把海南變成老百姓的“幸福家園”,而不是“炒房樂園”。雖然控制海南房地產的價格不是海南自己所能夠獨立辦到的,但是,海南在房地產發展過程中避免成為候鳥島、居住島、移民島、炒房島卻是可以做到的,也是應該有所作為的。經過國際旅游島建設五年多的實踐,現在已經到了認真、冷靜、實際、確切地思考、檢查、反思自己的房地產相關政策、措施是否科學、有效并有利于“幸福家園”建設的時候了。如果說,全國不少地方走上了“土地財政”或“房地產財政”之路,那么,海南可否避免不走這樣一條經濟發展的“不歸之路”?或者,海南應當如何避免內地“兩投購房者”(投機性購房、投資性購房)大大抬高國際旅游島的住房“空置率”?
應當承認,海南房地產的發展有其特殊性,比如全國房價漲,海南房價跟著漲;全國房價跌,海南房價卻很抗跌,為什么?原因是中國只有一個海南島,生態環境特別好,“霧霾”又使得全國人民更加關注海南,又有全國“兩投購房者”購買力的支撐等。海南房地產的主要問題,從發展思路看,在于不能把民生房地產與旅游房地產混為一談,更不能攪成一鍋粥!
海南國際旅游島房地產業發展的重要特點是旅游房地產的發展;旅游房地產的重要特點:不是出售房屋的所有權,而是其使用權的流動性、轉移性與時限性。也就是說,旅游房地產不是永久性出讓房屋所有權,而是時限性出讓居住使用權。重要的是,海南是個陸地小省,土地資源極為有限,大量外地人來海南居住,必然擠壓本來就有限的生存空間,對海南老百姓不公平。擁有多套住房的人,通常不是有剛性住房需求的一般人,這些人既抬高了海南的房價,又推升了海南的物價,從而降低了海南老百姓的生活質量與水平,只會導致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從海南房地產的現實看,最大問題就是存量過大,空置率太高,違建很多,可持續性低。因為把民生房地產與旅游房地產混為一談,又錯誤地把房地產業認定為海南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加之推行“房地產財政”,因而造成商品房存量過大就不奇怪了。“兩投購房者”長期不在海南,或者只有短時間在海南,比如過冬、旅游,等等,所以空置率很高。由于搞房地產有利可圖,于是各種違章建筑拔地而起,遍地開花。結果是海南的房地產業問題多多,可持續發展出現問題。從經濟學考慮,“兩投購房”并不帶來真正的可持續的消費力;候鳥與養老也形成不了產業,對海南經濟的發展弊大利小。一方面,房子空在那里是巨大的浪費;另一方面,“候鳥”又造成季節性空置。看遍全世界,沒有哪一個地方是靠養老、“候鳥”和高空置率能夠支撐起當地經濟的。
還要強調,海南房地產業的發展不能突破“四條紅線”,即基本耕地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公共事業發展用地紅線與必要的儲備用地紅線。實際上,“四條紅線”一劃,海南還有多少土地可以用來蓋房子賣到島外去呢?還要遵循“四項原則”:一是重規劃,土地規劃、發展規劃,等等。海南本身資源有限,特別是土地資源。二是調結構,保障房、商品房、旅游房地產占比要合理安排。三是分層次,旅游房地產和民生房地產一定要分開,不能一鍋粥。旅游房地產交給市場,政府管好民生保障房地產。四是惠民生。無論如何,房地產業的發展一定要以百姓的美好生活為目的,讓海南島成為我們老百姓真正的幸福家園。
[1]王毅武.海南經濟特區建設的基本經驗與教訓[J].特區經濟,2000(12).
[2]汝信.“小政府、大社會”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16.
[3]王毅武.對海南特區“小政府、大社會”的質疑[J].海南大學學報,2001(1).
[4]王毅武,陳首哲.論“一省兩地”與“一省三地”[J].新東方,2008(4).
[5]王毅武,高盈盈:論生態文明與綠色崛起.海南大學學報,2012(6).
[6]王毅武,陳首哲.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與海南“自由貿易區”建設//熱土冷思[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
[7]王毅武,李曉琳.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J].新東方,2013(4).
[8]王毅武,高盈盈.試論“一島四業”[J].新東方,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