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建芳
摘要:小學階段的教育是培養和提高學生道德素質的重要階段,所以,作為小學品德學科教師,我們要做好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把學生在學校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和學生的終身發展放在教學工作的第一位,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使品德與生活的課堂活動豐富多彩,使學生的道德修養得到提升。
關鍵詞:品德與生活 ? ?教學評價 ? ?言傳身教 ? ? 生活實際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但是精神需求卻沒有同步發展。物質生活的滿足使得人們開始越來越關注精神層面的需求,而社會上一些不文明現象的頻繁出現直接影響著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學生面臨著對與錯的抉擇,學校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增強品德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教師的引導會直接影響學生以后的人生,要做好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工作,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指導他們的愛好情感,在與學生的交流互動過程中滲透品德教育。
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創設一個適合小學生個性發展的學習環境,以身作則,采取一些小學生喜歡的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并給予學生積極有效的教學評價,在教學過程中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促進學生的道德發展為目標,充分挖掘學生的個性特點,調動品德與生活課堂的教學氣氛,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啟迪。
一、 教師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對于學生的品德教育并不只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還會通過學生的觀察和模仿來進行滲透。因此,教師要想讓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標準,就要以身作則,感化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比如每次上課時,教師走入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觀察教室的衛生,如果發現有做不到位的地方,比如角落里有一些紙屑,教師可以不動聲色地把紙屑撿起來放到垃圾桶里,這個時候所有學生的目光都是注視著教師的,雖然沒有語言,但是學生仍然能夠感受到保持好教室衛生是一件需要時刻注意的問題,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就會形成不亂丟垃圾的良好習慣。小學階段的學生競爭意識是比較強烈的,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定期進行一些良好習慣競賽等活動,使學生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活動感受到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大部分道德意識水平提高了,班級的良好氛圍形成了,學生的思想品質在良好習慣逐漸形成的過程中得到了提升。
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夠教育好孩子。所以,作為教師,我們要想讓自己的學生成為優秀的人才,就要為學生付出真誠的愛心和足夠的耐心,學生感受到你的關愛才會積極地面對生活,充滿信心。記得有一次,班里有學生反映王某某同學偷了他剛買的新文具盒,我經過暗地里的調查發現,王某某的不當行為不只這一次,所以我開始以談心的方式和他交流溝通,告訴他做錯事并不可怕,知錯能改就是好的,我還給他一些錢,讓他給丟文具盒的同學買了一個新的,并且告訴他勇于承認、錯誤改正錯誤就是一個勇敢的人、誠實的人。最后,他在我面前哭了,我知道他真正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我相信是我對他的關愛和包容能讓他成為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二、 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新課程改革進程中,通過不斷地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我們知道學生才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主體,學生的個性和品格的形成與發展要通過各種活動的進行來提高。在小學階段,學生獲得品德教育的主陣地就是學校教育,因此,教師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主體意識,通過具體的交際活動讓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傳統的品德教學多數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學生的主體意識在這樣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下無法被激活,而小學生天性是活潑好動的,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無法體現,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失去對品德課的學習興趣,沒有了興趣,乏味枯燥的課堂便失去了它本身的教育意義,阻礙了學生思想品德意識的發展和提高。
三、 采取有效的教學評價,激發學生的自信心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好奇心比較強烈的年齡階段,他們對于一切新奇的事物都特別感興趣,都愿意積極主動地對于這些未知的知識進行探索和追尋,但是,由于他們的年齡還小,注意力保持的時間較短,意志力也不夠堅強,所以教師要想方設法激勵學生持久的學習動力,這就需要教師對于學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不要一味地指責批評學生,注意給予學生激勵性的積極評價,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暗示,激發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小學生的喜惡是很明顯的,如果教師批評了他們,他們很容易產生抵觸的情緒,從而直接影響到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學生,從他們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他們的個性潛能,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以激勵學生的學習自信心為手段,采取多樣性評價,讓學生的努力獲得教師的肯定,使學生在教師的肯定中產生渴望進步的心理,而后通過正確學習方法的運用,最終實現學生道德品質發展的目的。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想辦法激勵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參與熱情,可以設計各種獎勵卡,對于課上積極發言、表現出色、遵守紀律的學生進行專項獎勵,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使每個孩子在課堂上都有表現的機會,并讓他們獲得成功的榮譽感。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便會更加主動地參與進來,教學效果必然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總之,要做好小學品德與生活學科的教學工作,教師要擁有一顆童心,貼近學生的生活,以身作則,用更多的愛心和耐心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相信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發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運用有效的教學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和主觀能動性,真正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小學品德課堂煥發出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陶西平.多元智能與教學策略[M].開明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