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的深入發展,鄉鎮干部隊伍的素質能力問題越來越突出。我國鄉鎮干部隊伍素質能力整體較低,已經適應不了鄉鎮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要完成當前日益復雜的鄉鎮工作,需要建設一支有較高素質能力的鄉鎮干部隊伍,要解決鄉鎮公務員隊伍建設的問題,需要從主客觀兩方面著手。主觀方面要加強思想教育,培養鄉鎮干部提升自身素質能力的意識;客觀方面要給予政策傾斜,創造良好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特別是提高政治待遇和經濟收入,增加鄉鎮工作的吸引力,從而讓更多優秀人才投入到鄉鎮公務員隊伍,以此加強鄉鎮公務員隊伍整體力量。
新時期鄉鎮經濟社會發展中“三農”問題的凸顯,致使原來很多的管理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工作形勢,鄉鎮干部素質能力需要不斷得到提升,這就對鄉鎮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實中,鄉鎮干部隊伍建設比較突出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鄉鎮的主要工作是解決“三農”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鄉鎮工作需要一大批掌握現代經濟管理、企業經營管理、外貿、農業、旅游、畜牧養殖和各類法律法規知識的綜合型管理人才充實到鄉鎮干部隊伍之中。在吉林省調研發現,目前基層干部隊伍專業結構比較單一,懂經濟、會管理的鄉鎮干部相對缺乏。各鄉鎮負責人普遍反映,基層干部開展工作受所學專業限制,他們多為文科類專業,而缺少計算機、農業和經濟等專業人才。當然,這也與公務員錄用時專業要求有關。而且,大部分的干部學歷是參加工作后進修的,沒有受過正規、系統的知識培訓,對經濟政策和管理等實用知識掌握不夠充分,因而,不能有效地開展工作、指導基層,切實為基層群眾服務。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鄉鎮干部應該更多將精力投入到經濟建設,但現實的問題是,鄉鎮工作長期受制于各種上級檢查,維穩、土地糾紛、接待上訪、安全生產、計劃生育等必須做的重點工作。受編制的限制,鄉鎮干部人數遠遠不夠承擔如此大量的工作任務,而且在這些工作中往往是承擔責任卻沒有權力,在實際工作開展中感到掣肘,不能有效達到工作目標。在吉林省調研發現,各鄉鎮干部都是身兼多職,一個人要面對上級政府不同的部門和不同性質的工作,也就是他們所說的“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上面各部門的業務量相對較大,任務量較重,鄉鎮的部門能垂直的都垂直了,能上收的都上收了,鄉鎮手中沒有資源,沒有權力,工作壓力非常大。長此以往,導致鄉鎮公務員出現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想法。雖然有些事業編制和公益崗位人員可以利用,卻極易出現混編混崗的現象。
鄉鎮干部年齡結構斷層的現象極其普遍。在吉林省調研統計,一般情況是40歲以上的占40%-50%左右,30-40歲的占30%-40%左右,30歲以下占10%-30%左右。鄉鎮干部平均年齡多數在40歲以上,這些鄉鎮干部有能力,學歷低,大多數能夠在工作中扎實肯干,但少數干部缺乏學習理論和科學知識,在實際工作中靠經驗和老辦法,已經不適應鄉鎮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盡管每年鄉鎮政府都招聘新公務員,但能扎根基層,長期在農村工作的很少,多數新招考的公務員都以種種理由擠進縣委或縣政府機關去了。鄉鎮干部年齡結構不合理說明鄉鎮公務員隊伍的“進出口”不暢。《公務員法》要求公務員“逢進必考”,雖然體現了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但基本上是面向大學畢業生招考,而真正農村急需的既能安心又能干事的村干部,比如事業單位、中介組織中各類優秀人才卻由于缺乏考試優勢被擋在了門外。農村實用人才的選拔任用門檻高,近兩年雖然面向村干部招考了部分公務員,但從基層村干部中考入的廖廖無幾。而且,干部一旦進入公務員隊伍,便有了終身的“鐵飯碗”。雖然《公務員法》規定了退休、調出、辭職、辭退、開除五大“出口”,但因多種因素制約,沒有形成氛圍,辭職、辭退、開除等規定并沒有真正落到實處,相當多的不適應或不安心在鄉鎮工作的干部還在濫竽充數。
一是培訓內容與方式需要創新。比如,吉林省鄉鎮干部培訓主要靠集中培訓來進行,培訓形式都是同樣的,培訓成果不明顯。調研發現,在市一級的公務員培訓中可以進行專門培訓,由人社局組織進行,一般請教授專家來講授專題,而鄉鎮只能通過錄制的光盤和網絡課堂來學習,但也是一些條件好的鄉鎮干部能有機會來統一觀看,還有個別地方沒有這個條件。
二是培訓不能落實到位,鄉鎮干部參加培訓機會少。比如,吉林省基層干部培訓的面還比較狹窄,主要是對擔任領導職務的培訓較多,而對非領導職務的培訓卻較少,特別是初級公務員難以獲得全面培訓的機會。當前能夠參加培訓的鄉鎮干部只占一小部分,調研中統計,60%以上的基層干部表示接受培訓的機會較少。尤其在基層一線,有的地方和單位認識不足,把培訓當成負擔,認為干部所從事的工作“技術”要求不高,培訓與否都能勝任,因此組織上沒有安排對本單位公務員的培訓。再加上政策規定的培訓經費難以落實,越到基層這一現象越突出,由于經費困難的原因造成培訓人數的再次減少。
三是培訓沒有得到充分重視,鄉鎮干部參加培訓積極性不高。由于鄉鎮干部的工作具體而瑣碎,與農民打交道,使得一些干部忽視了現代化辦公技能和專業知識的學習,也沒有機會參加專門培訓,個人素質難以得到提升。例如,電腦現在廣泛應用于辦公,但目前90%以上的鄉鎮干部在電腦面前還是門外漢,連正常的收發郵件都不會。
習近平總書記說,廣大基層干部任務重、壓力大、待遇低、出路窄,說明黨中央對基層干部的工作生活情況了解深刻、關懷有加。鄉鎮干部長期工作在基層一線,是黨和政府聯系農民群眾的橋梁紐帶,鄉鎮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能力將影響到農村改革發展,關系著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和質量。要建立一支思想過硬、業務精煉、能力卓越的鄉鎮干部隊伍,既需要鄉鎮干部自身不斷努力,更需要國家政策制度的傾斜。
鄉鎮干部素質能力低下的主觀原因就是自身不思進取、甘于平庸,沒有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觀念,造成鄉鎮工作流于形式、疲于應付的局面。對此,要培養自我學習能力,保持不斷進取的動力,從主觀上解決鄉鎮干部素質能力提升的問題。要加強思想教育,注重心理疏導。加強政治思想學習,鄉鎮干部要具備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必須做到政治立場堅定,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系列成果來武裝自己的頭腦,聽黨的話,勇挑重擔,以實現自身價值為目標,以為民服務為宗旨。要培養不斷學習的積極性,從新知識中提高工作能力,增強工作信心。據調查,超過六成的鄉鎮干部自我感覺“壓力大”,部分干部因為心理負擔過重而出現焦慮、抑郁等問題,要理順鄉鎮干部內在思維,才能促進其外在行為。
要穩定鄉鎮干部隊伍,增強鄉鎮工作吸引力,就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政治氛圍。一是工作上支持、生活上關心。鄉鎮工作具體而繁瑣,需要改善辦公條件,照顧家在外地的下鄉干部食宿,解決干部下鄉交通困難,讓鄉鎮干部消除工作后顧之憂,從而全身心投入到本職工作之中。二是提高鄉鎮干部政治和經濟待遇。對于具有上進心、工作能力強、群眾關系好的鄉鎮干部,在提拔任用中重點考慮。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盡量提高鄉鎮干部的工資水平,完善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障制度,使長期奮斗在基層一線的鄉鎮干部感到政治上有盼頭,事業上有奔頭,經濟上有念頭。以此吸引有志于農村基層的有為青年投身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解決了鄉鎮干部年齡結構失衡的問題,從而增強鄉鎮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能力。
要認真落實《公務員法》,針對鄉鎮工作的性質、工作強度和工作對象,在錄取過程中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比如幫助解決家屬工作、子女上學等。當然,還需要相關配套法規的完善,為提高鄉鎮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創造條件。
理順鄉鎮干部“進出”渠道,實現鄉鎮干部隊伍優化配置,科學制定鄉鎮干部考核標準。比如,打破鄉鎮干部“能進不能出”的現象,在鄉鎮干部隊伍中,對于工作懈怠、脫離群眾、濫竽充數的干部,要及時教育,不能改正的立即清退,形成震懾作用,將被動工作變為主動工作,改變鄉鎮不良工作作風,清潔鄉鎮干部隊伍。在鄉鎮干部選聘中,側重考慮專業性強、適合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在鄉鎮干部考核中,要突破固有的考核模式和內容,考核以實際業績為核心、能量化的指標準確量化,不能量化的進行科學定性考核。
鄉鎮干部選拔任用要克服傳統管理模式的局限,特別是非領導職數的設置,要與其他行政機構一視同仁,要創新制度設計。鄉鎮主要干部的選拔要充分體現德、能、勤、績、廉的綜合素質,組織部門也要將鄉鎮主要干部作為重點對象進行培養,對于成績突出、工作超過三年以上的鄉鎮干部要優先提拔任用。堅持鄉鎮干部的輪崗制度,不要讓一個干部長期堅守一個崗位。對年齡較大、不具備晉升條件、表現優秀的鄉鎮干部要在退休前解決福利待遇問題,將職務晉升與工作業績相結合,將符合晉升條件的鄉鎮干部盡快轉為實職領導,對于沒有辦法晉升實職的鄉鎮干部,嚴格按照職務和職級并行規定來辦,通過這種辦法提高他們的政治待遇和工資待遇,充分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要提升鄉鎮干部素質能力,就需要加強各種教育培訓,特別是專業知識的培訓。一是要健全培訓機制。要依據鄉鎮工作實際需要,立足解決“三農”問題,結合經濟結構調整,著眼于服務于民,轉變鄉鎮工作職能,依托于省委黨校和市委黨校干部教育培訓機構,有計劃有步驟地對鄉鎮干部進行輪訓。在課程設置中側重于黨性修養、農業產業化和鄉鎮經濟發展等專題。二是要將鄉鎮干部培訓納入工作規劃之中,根據各鄉鎮實際經濟基礎情況,自籌經費或爭取上級部門專項撥款,有計劃地分期分批輸送鄉鎮干部到各地考察學習,并形成制度長期堅持,使鄉鎮干部解放思想、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從而提高工作能力、激發工作熱情。
[1]董躍民.鄉鎮公務員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2009(6).
[2]劉正妙.新農村建設需加強鄉鎮公務員隊伍建設[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09(2).
[3]劉燦玲.論我國公務員管理機制的完善[J].科學教育家,2008(7).
[4]陳華.鄉鎮公務員隊伍建設的路徑思考[J].理論探索,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