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雪
(黑河旅俄華僑紀念館 黑龍江 黑河 164399)
旅俄華工作為沙俄侵華政策的產物,其處境十分悲慘,后在布爾什維克的影響下與俄國工人階級并肩戰斗,加入到十月革命斗爭中,有效的捍衛了十月革命勝利的果實。旅俄華工在布爾什維克的幫助下逐步接受馬列主義,而且促進了其在中國的傳播,架起到與共產國際溝通的橋梁,幫助中共建黨,為我國革命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貢獻。
在十九世紀末俄國在進行中東鐵路修筑時開始招募大量的華要,而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沙皇政策又招募了大量的華工用以彌補勞動力的不足。這些旅俄華不不僅受到俄國官員和業度的剝削和虐待,而且還受到中國大小包工頭的盤剝,處境十分悲慘。每天不停的工作,而所獲得的工資十分可憐,這也是這些旅俄華要接受馬列主義的階級根源。
旅俄華工由于受到殘酷的階段剝削和民族壓迫,這就導致在俄國二月革命斗爭中列寧關于反對階級和民族壓迫、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思想深入到旅俄華工的心中,加快催動了旅俄華工階級意識的覺醒。這部分旅俄華工覺得布爾什維克是自己的保衛者,從而積極的響應工兵代表蘇維埃的號召,擁擠蘇維埃政權,與俄國工作階段一起來反對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保護十月革命的勝利果實,從而結束從受剝削和受壓迫的境況中解脫出來,求得自身的解放。在十月革命后,這些獲得自身解放的旅俄華工加入了工人赤衛、游擊隊、紅軍。還有相當一批華工加入了俄共黨組織,成為俄共華籍黨員。旅俄華工在布爾什維克的幫助下,階級覺悟不斷提高。在斗爭考驗中,旅俄華工中的積極分子接受了馬列主義,為以后宣傳馬列主義準備了人員基礎;在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下,旅俄華工積極參與捍衛十月革命勝利果實的偉大斗爭,并與俄國工人階級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這對馬列主義在華工中的廣泛傳播起到積極的作用。
1917年一個由純粹知識分子領導的的民間組織中華旅俄聯合會成立,這是一個為了救助旅俄華工而自發組織起來的民間組織。該組織在俄國十月革命后得到了蘇俄政府的大力支持,中華旅俄職合會的宣傳活動不僅在俄國開展,而且還要中國也進行宣傳,同時還與工農政府進行合作。后應革命形勢的發展需要,中華旅俄聯合工改名為旅俄華工聯合會,對原來的章程進一步進行了修改。旅俄華工聯合會屬于無產階段組織,具有革命組織的性質,旅俄華工聯合會對廣大華工進行文化教育和政治工作,加快華工華工共產主義世界觀的形成。
在中華旅聯合會成立后就創辦了《華工報》,這是一份以傳播共產主義思想這宗旨的報紙,其在旅俄華工及華工紅軍部隊中都產生了非常廣泛的影響。后來相繼還創辦了多種中文報紙,同時還將列寧的一些著作和其他革命書籍翻譯成了中文,在華工作中大量散發,加快促進了華工階級覺悟的提高。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俄共(布)和共產國際將旅俄華工共產黨組織,看作代表中國的前進力量和革命發言人。
俄國十月革命后,中俄斷交,旅俄華工聯合會根據廣大華工的要求,約4 萬華工通過中東鐵路陸續回國,這4 萬人成為中國組織蘇維埃運動的第一塊基石。歸國華工不僅帶回了多種報刊和大量宣傳十月革命的書籍,而且還將親眼目睹、親身經歷和親耳聽到的有關俄國革命和馬列主義思想,傳播給周圍的人。歸國華工的宣傳,使俄國成為中國工人階級向往的地方,歸國華工成為中國工人運動先驅者的朋友。歸國華工革命者在北京和河北等地開始介紹俄國蘇維埃政權、列寧和十月革命,傳播無產階級革命思想。在歸國華工影響下,李大釗、鄧中夏等組織的平民教育講演團,深入城市、鄉村、學校、工廠宣傳馬克思主義,與歸國華工一起,從事各種革命活動。
歸國華工成為共產國際和俄共在中國從事革命的中堅力量、橋梁和紐帶。在歸國華工的努力下。共產國際與國內無產階級革命組織建立了聯系。1919年前后,俄共派人來到天津,秘密從事推動中國革命的活動。旅俄歸國華工介紹俄共和共產國際代表與天津的紡織和碼頭工人建立密切的聯系。并按他們的指示組織共產黨小組。1920年,共產國際通過華工楊明齋聯系了北京、天津、山東、上海等地的中國先進分子,在共產國際與中國早期共產主義者間起了最早的橋梁作用;并在建黨前后,為開拓黨的革命文化事業宣傳馬克思主義做出了重要貢獻。通過旅俄華工的聯系國內大批青年送往莫斯科學習,在俄國接受革命理論教育。中國接受馬列主義的隊伍通過歸國華工這條渠道,實現了國內、國外兩大群體的初步結合。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在其成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以后,大批的華員局黨員轉為中共黨員,其中一大批華員局黨員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負責人,這些人都成為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骨干力量,在實踐工作中更好的履行馬克思主義,并與中國工人階級運動有效的結合,完成了馬列主義傳播的歷史使命,推動著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向前發展。在我國革命進行過程中,旅俄華工所做出的歷史貢獻不可忽視,其為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謝清明.十月革命后的俄國華人社會.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15.
[2]吳雄.淺析蘇俄和共產國際推動中國共產黨創立之方式.黨史文苑,2011-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