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重慶 400000)
河流水系構成的復雜水環境往往是城市依托發展的物質支撐。從城市建設發展史中,不難看出城市的形成、發展以及演變都與城市水系統息息相關,同時,河流水系貫穿不同的地域、鏈接不同的生態系統,是城市空間活力的巨大源泉。然而,在現代城市建設和發展中,巨大經濟利益的驅使,人工構筑物不斷侵占自然生態空間,忽視水環境對于城市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嚴重,水污染嚴重,淡水資源缺乏,河流水系統環境不斷的惡化等問題層出不窮。2011年《中國環境公報》更是指出水質惡化、河道渠化、濕地銳減,我國十大水系監測的469個過水斷面中,Ⅲ類以下水質斷面達到了49%。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河流沿線的城鄉建設質量也大打折扣。
城市水環境的惡化,大大降低了河流的生態服務功能的發揮,并且導致城市生態系統的退化。對于城市水環境的生態化保護迫在眉睫,河流的生態化整治、濱水區建設等針對河流生態建設的一系列規劃研究也陸續展開,但是這些研究多從生態學、景觀學、水利學等角度進行思考,關注于河流本體系統的恢復、生態化治理以及對濱水區域環境的整治和規劃。而很少立足于整個城市水環境系統的空間優化,運用更加宏觀的視角關注于城市空間和河流水系統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對河流的生態功能進行保護、開發和利用,為河流的生態功能保護和恢復提供經驗。因此,本文主要探討河流生態建設與空間規劃的關系,試圖為建立水環境生態保護為導向的城市空間規劃策略提供依據。
水環境是指自然界中水的形成、分布和轉化所處空間的環境。是指圍繞人群空間及可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生活和發展的水體,其正常功能的各種自然因素和有關的社會因素的總體。
本文中論述的城市水環境是指在城市密集區范圍內具有生態服務功能的各種河流及其支流、湖泊、池塘、濕地、以及沼澤所處的空間環境。
水環境作為城市中最重要的自然生態因素,其生態服務功能的優劣直接制約和影響著城市的發展、城市的形態以及城市環境。但是水環境又是具有一定承載力的。即指水環境系統具有接納污染物的能力 (即納污能力)和承受對其基本要素改變的能力 (緩沖彈性力),在這樣的承受能力范圍內水環境系統功能才能可持續地正常發揮[1]。
城市的高強度開發與利用使河流水系空間被灰色基礎設施擠占。很多較淺的自然河岔口、溪溝因為城市組團間的聯系被暗渠化,甚至填埋。更有圍湖造田、填河造地等現象的發生,水系統面積的不斷減少,支流與城市水系主干直接的聯系削弱,勢必影響水環境本身的生態功能和作用。
因為城市垃圾管理不善,單調的泄洪道和排污溝取代了河流水系統的多樣性功能,加之下水道建設滯后、工業污染嚴重,水域功能退化甚至喪失。[2]
河岸的自然形被人工平整化、岸線呈現幾何化,景觀多樣性逐漸消失;枯水期水域流量減小,地下水交換受到阻礙。
在傳統的城市規劃中,核心在于土地利用與開發,城市的水環境作為被動考慮的因素,沒有對水環境的生態運行規律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出現了城市空間不斷擠壓河流生態空間,人為活動對河流水系造成污染與破壞的現象。無法達到保護河流生態和流域生態系統健康維護的目標,水環境生態功能保護與恢復也無處落實。因此有必要介入空間規劃對開發建設進行管控。
水環境生態保護涉及到的空間包括水域空間和陸域兩部分。而陸域空間其實也包含了兩個層次,首先是深入城市內部的城市腹地空間,其次是河流水域空間與城市腹地空間之間的區域,暫且把它定義為河岸地帶,這樣的空間具有水域、陸域的空間特性,不完全歸屬于水域或陸域空間,這兩個層次都屬于城市空間保護的層次。
水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已成為當今世界主要的環境問題之一,本文明確了水環境保護與城市空間規劃的關系,有利于加強城市建設者們對于城市水環境的關注性,試圖為建立水環境生態保護為導向的城市空間規劃策略提供依據。
[1] MA Wenmin,LI Shuxia,KANG Jinhu.Research advance of analysis method on city water environmentalcarrying capacity on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in China[J].Journalof Ningxia Agricultural-College,2002,23(4):68-70,86(in Chinses).
[2]沈清基,林觀眾.我國城市水環境存在問題及濱水地區規劃建設動向[J].水科學進展,2011,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