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鳳 楊桂蘭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進入新的世紀,雇主與雇員的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于商業環境的變化和技術革命,特別是進入市場經濟的現在,國內國際經濟形勢的突發事件的增多,雇主與雇員之間的穩定被打破,原來那種被雇主主宰的職業生涯發生了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自己職業生命的主動權被我們自己所掌握。由雇主主宰的職業生涯,被一種可選可變可充分發揮自我的新體制替代,在社會保障制度之下寬松的用工環境人才的自由流動,給我們的社會注入流動的生命。一種職業生涯的新概念——易變性職業生涯也隨著產生。這對雇傭雙方都是一種新的挑戰。
在大學生和社會發展鏈條中,大學生的就業行為已成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步驟,它決定著大學生步入社會后能量啟動質量的高低,進而決定著大學生自身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發展的貢獻。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傳統性就業行為占有相當一部分的比例。大學生的就業受到社會中某些約定俗成的因素所制約,傳統的就業觀念對求職者,尤其是大學生影響尤為明顯。
價值合理又稱倫理合理,即“取決于因為自身倫理的、美學的、宗教的或其他行為形式的緣故而在價值上的自覺信仰的行動,獨立于這種價值的現實成效方面”。在大學生的就業行為中,有時價值和理性行為也決定著大學生就業時是否能夠按照社會需求,達到與社會發展一致,并且是否可以合理的科學定位自身的求職。
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學說起始于 20世紀 60年代,并于 20世紀90年代中期從歐美國家傳入中國,在企業界引起廣泛的重視和應用,受到企業和員工的普遍歡迎。
傳統意義上,職業生涯可以描述為與一位雇主保持長期的雇傭關系,內部升遷,在一個公司或組織的經過良好定義的連續職務序列階梯上發展。例如,在企業中由技術工人到技術員再到工程師,直至總工程師。
易變性職業生涯是指由于個人興趣、能力、價值觀及工作環境的變化,企業或組織經營環境和內部政策的變化這些多樣化的原因,使得員工更加頻繁改變自己的職業。例如,開始工作為技術人員,后期為管理人員。
在傳統的職業生涯時代,雇主安排員工的職業發展,而現在易變職業生涯時代認為員工本人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負主要責任。
[1]寧本榮2004年在《中國人力資源開發》上發表的《環境變遷中的職業生涯管理》對易變性職業生涯與傳統職業生涯進行了比較,指出易變性職業生涯的主要特征是“無界性”,也就是職業的選擇無邊界,其目標是心理成就感,員工必須具有動態的學習能力,并通過 對易變性職業生涯產生的內外動因進行分析,在易變性職業生涯中個體應認清自己與環境的關系,設定合適的生涯目標,主動謀求生涯發展并培養職業敏感性防止“職業枯竭”。
進入新時代,職業現狀的變化就更加復雜了,國際上的金融危機突發,我國的農村城鎮化,國家政策微調的變化,企業的兼并等等。傳統的職業生涯已漸漸的淡出我們的視線,易變性職業生涯以來到我們面前,從總體趨勢上看,在易變性職業生涯模式下,員工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工作越來越缺乏安全性和穩定性。其次.員工需要具備更加靈活多樣的知識和技能。同時,企業間對于人才的競爭更加激烈了,在留住核心員工方面企業面對更大的挑戰,如何在這諸多變化和不穩定的情況下使我們的職業生涯得到好的發展,這是雇傭雙方都應努力探討的問題。
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負責,就要對自我職業生涯要有長遠的規劃。我們要面對現實,首先做好基本功,具有必備的知識儲備,這是一切的基礎,其次,真對職業的變化,不斷的更新和補充自己的知識,加強自身的能力,增強職業的敏感性和應變能力,我們面對的不是一個標準不變的職業場所,雇主與雇員之間存在著很多可變性,選擇與被選始終伴隨著我們,得與失,取與舍,一時的利益與長期的發展等等的難題會使我們迷茫。另外,在很多情況下,企業是強勢的,作為被雇傭者,我們很多時候是弱勢的,這種強弱之間的關系,在這人口爆炸和技術飛躍發展的今天,會有很長時間不會被打破,“變”是永恒的,我們在變,雇傭者著也在變,這種變一方面給予雙方活力,另一方面卻給雙方造成損傷,企業(雇傭者)傷不起,我們更傷不起,“生存”和“弱者”兩個方面都要求我們,做好基本功容忍包容自我與企業之間的問題,處理好自我個性與企業之間的不協調和矛盾,在滿足個人利益的條件下忠誠于企業(雇傭者),和諧的延續與企業的關系,在變與不變之間達到一種穩定,同時根據企業對員工的規劃管理方向,盡可能的向我們自己的既定規劃目標靠近,逐步實現我們的職業規劃,慢慢的你應在你與雇傭者之間找到一種和諧,一種動態的平衡,使我們的職業處于一種相對的常態的不變的狀態,這是我們完成自我職業規劃,在這易變職業生涯時代的生存之道。
[1]寧本榮.環境變遷中的職業生涯管理[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4.
[2]龍立榮,方俐洛,凌文輇.組織職業生涯管理及效果的實證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02,4.
[3]杜彬彬.現代企業職業生涯管理與員工個人職業生涯規劃[J].蘭州學刊,2003(3).
[4]阮愛君.組織職業生涯發展管理的未來走向[J].軟科學,2004.
[5]柳婷.組織職業生涯管理的研究綜述[J].現代管理科學,2006(7).
[6]周文霞,李博.對組織職業生涯管理與工作卷入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6.
[7]KING Z.Career Self-management:Its Nature,Causes,and Consequence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
[8]許琦,許百華.員工職業生涯自我管理的研究進展[J].心理科學,2007,30(1).
[9]翁清雄.自我職業生涯管理對決策質量的作用機制[J].管理評論,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