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增
(北京政法職業學院經貿系,中國 北京 100000)
就如何有效的提高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學,幫助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切實提高英語水平,國內外學者做了很多的研究。學習適應性理論就學習的外部環境和內部因素進行了分析,為英語教學工作者提供了一個有效的視角來詮釋英語教學。
徐浙寧、鄭妙晨在《國內學習適應性研究綜述》中指出:“‘適應’在心理學上一般指個體調整自己的機體和心理狀態,使之與環境條件的要求相符合,這是個體與各種環境因素連續不斷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就‘適應’而言,包含了三個基本組成部分:(1)個體,這是‘適應’的主體;(2)環境(情境),它與個體相互作用,不僅對個體提出了自然和社會的要求,而且也是個體實現自己需要的來源;其中人際關系是個體‘適應’過程中環境(情境)的重要部分;(3)改變,這是‘適應’的中心環節?,F代意義上的‘改變’不僅包括個體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而且也包括個體改變環境使之滿足自己的需要,其目的是為了達到個體和環境的和諧‘適應性’則指個體在這種使自己的機體和心理狀態適應環境要求時表現出來的特征?!币虼宋覀兛梢哉f“學習適應性”是指學生個體主動調整自身以與學習環境要求相符合,包含學生、學習環境與改變三個部分。
國內學者大都以皮亞杰的“平衡說”作為理論依據來研究學習適應性,認為適應“既可以是一種過程,也可以是一種狀態。有機體通過同化和順序兩種作用下取得環境的平衡,這種平衡的狀態即適應狀態;個體處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動態變化過程即適應過程”。國外學者Baker等認為,學習適應性不僅包括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純粹的學習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為達到學業要求而采取的行動、對學習環境的一般滿意感,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學習適應性是個體“超越學習情境中的障礙的傾向”。通常我們把學習適應性理解成學生克服學習困難以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一種傾向和能力,它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和質量。
學習適應性,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克服困難與學習環境保持協調一致,從而取得良好學習效能的心理傾向。學習適應不僅僅表明學習者對教學方式和學習環境的簡單被動地“順應”,更表現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以取得更為持續的學習效能,因此學習適應性旨在通過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來提高學習內在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的動力,不斷提升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創造一個利于學生學習的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這樣的環境改變學生的心理傾向,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主性,從而切實提高英語成績。
學習材料是教學的重要載體,英語教學的材料就更為重要,因為英語教材除了承擔展示語言材料、包含重點語法知識等外,還必須是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語言材料。在選取英語教材的時候一定同時注重知識性、趣味性。尤其是高職高專的學生英語基礎較差,知識量過大的教材并不適用,而太簡單的教材又不能滿足大學英語教學的要求,這就使得很多高職高專院校的英語教學陷入了兩難境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單一的教材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英語教師在本著《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10月頒布/試行)的基礎和原則,配合使用較為接近學生實際英語水平的補充材料。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是體會不到英語在生活中的應用,無用的東西總是不能激發學習者的主動性,那么為學生創造英語應用的環境也是十分重要的。英語活動的開展也是擴展英語學習的有效途徑。可以舉辦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角等活動,請一些外籍教師參與英語角互動。同時還可以聯系外企作為課外的實訓基地,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掌握一門外語不僅可以開闊眼界,更可以成為將來就業的有利籌碼。
學生的課堂學習時間是有限的,而大部分時間見不到英語的任課教師,那么就不能解決自學過程中的疑問?,F在網絡技術發達,教師可以通過建立網上論壇,定期發布一些有趣的課外閱讀材料,提供一些有趣的英文學習視頻,在討論區還可以及時回答學生在線問題。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途徑。
興趣是學習的基礎,但是學生的興趣又是從哪里而來呢?英語學習第一個要求就是單詞的記憶,現在大部分高職高專的學生單詞量太少,這就造成了大部分學生有畏難情緒,干脆放棄了進步的要求,沒有一定的詞匯量做基礎,英語學習就無從談起。可是記憶單詞是一件很枯燥乏味的事情,這就需要英語教師給予一定的引導。教師可以通過講授一些有趣的單詞記憶方法,比如:諧音法、構詞法等。讓學生一方面可以認識到單詞記憶的重要性,又能體會單詞記憶的愉快性。當學生單詞量積累到一定程度,不再有陌生感的時候,學生的學習的興趣也就開始培養起來了。
另外,學習動機也很重要,大學的英語學習不再有類似高考的考試,學生學習似乎也就容易失去學習的動力。高職高專A/B級考試就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個動力,拿到一定水平的英語證書有利于學生畢業時找到更好的工作。另外英語教師還可以引導并輔導學生通過各類社會舉辦的英語等級考試,英語口語考試等,在提高自身學習能力的同時,增加就業籌碼。不斷的幫助學生設定學習目標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
我們對北京政法職業學院2009級的學生進行了英語能力摸底考試,從摸底考試成績發現多數學生在入校時還不具備較完整的英語知識體系,他們對英語學習缺乏正確有效的方法,英語知識千瘡百孔,極不扎實;城八區生源的英語口語較好,遠郊縣的學生普遍有對英語“張不開嘴”的現象;學生的基礎知識極為薄弱,例如:英語音標認不全,遇到生單詞不會讀,物主代詞的形容詞性、名詞性用法不分,名詞變復數不會變,各時態不分等情況,而這些都是中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中最基礎、最簡單的知識。再加上學生入學后覺得英語不再是專業課程,學生普遍認識公共英語課沒有專業課重要,因此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不高,缺乏足夠的積極性。這樣的英語學習基礎要很快適應大學英語的教學要求是很困難的,但是我們的教學要求又不能低于《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英語教學就十分的困難。
學生在基礎薄弱的同時,還缺少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及時學習稍好的學生在預習、復習方面也是欠缺的。其原因如下:(1)教師深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側重英語知識的教授,忽視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阻礙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2)相當一部分學生在中學時代習慣于對老師的依賴,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上了大學后變得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學習了;(3)部分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到了大學后,由于環境的改變,沒有高考的壓力,學習也變得懈怠。
學習適用性強調“環境”(情境),它與個體相互作用,不僅對個體提出了自然和社會的要求,而且也是個體實現自己需要的來源;其中人際關系是個體“適應”過程中環境(情境)的重要部分,那么在英語教學中的最直接體現就是學生與教師、教材之間的關系。
在高職高專實用英語課程中,以能力導向型教學法為基本的指導原則,并不意味排斥其他的教學方法,因為沒有那一種教學法可以解決所有的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還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活動,有變通的選擇其他教學方法的應用,例如:合作學習語言法、內容型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等,都可以嘗試的應用到教學過程中,也能增強教學活動的趣味性。
在教學活動中,相應的教學材料應該承擔起指導、說明的作用:(1)教學材料應該集中體現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表達、談判等實用技能;(2)教學材料應該是易懂的、相互關聯的、有趣味的,特別強調教學材料服務于工作過程整體性原則;(3)教學材料應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內容的過難、過易都不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因此要指導明確,難易適中。
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要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以通過以下幾點:(1)明確學習目標。學生在明確教學任務的基礎上,獨立完成教學活動的所有內容;(2)完善教學材料。在以貼近實際應用的語言環境為依托的教學活動中,學生自主形成評價機制。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自主篩選出工作環境中所使用到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有意識的自我培養;(3)在于他人的交談中,學會使用語言。語言的使用過程是交流的動態過程,不可避免的要與人交流,這樣就創造了一個語言的使用環境,學生應體會語言使用的重要性;(4)學生的廣泛學習。教學活動的時間是有限的,但是教學活動的指導意義是無限的,積極合理的引導學生,在課外廣泛收集工作相關的英語語言是十分必要的。
學習適應性從學習者,外部環境以及改變等方面為英語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讓英語教育者更清楚的認識到改變這一過程是如何實現的。以學習者為中心,把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作為手段,切實的提高英語教學的效果,促進學生英語學習主觀能動性的養成。
[1]朱芳麗.淺談影響大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因素[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2(6).
[2]陳曉杰.關于學習及學習適應性的界定[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3).
[3]王霞,范紅霞.大學生學習適應性現狀的調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27).
[4]劉海燕,劉愛芹,王奎峰.高師院校大學生學習狀況調查與對策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4).
[5]葛明貴,余益兵.大學生學習適應性及其影響因素[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5).
[6]徐浙寧,鄭妙晨.國內學習適應性研究綜述[OL].第二教育網,2006-10-13.http://www.dearedu.com.
[7]梁靜梅.大學生自主性英語學習能力差的原因及應對措施[J].內江科技,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