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桂娟
(秦皇島市海港區文化里小學,河北 秦皇島 066000)
數學知識的獲得離不開生活,“數學學習更離不開生活”。根據兒童的心理需求和教育教學的規律,要想讓學生學習的輕松,知識掌握的牢固,只有讓數學學習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再加之與生活緊密聯系,才能真正掌握數學知識。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合理運用各種策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對待問題敢想、敢問、敢說、敢做,從發現中尋找快樂,在快樂的尋求中悟出學習的一般規律,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階段的兒童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會盡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難時,他們會主動的去探究,努力尋找方法,使問題得到解決。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創設出各種問題和故事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心里產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欲,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創造良好的條件。“認識角”的教學,導入新課感知角形后,問:“你們看清楚角的樣子了嗎?“學生自學教材,明確了“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邊的特點是“直直的”。并且能找到生活中物體上的角,能指出角的頂點和邊,觀察各種各樣角的形狀,進一步理解、體會角的特征。在掌握角的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應用角的基本特征知識,對五個不同形狀的圖形進行辨別,判斷哪個圖形是角,以什么條件證明?哪個圖形不是角,為什么不是角?能否將它變成角?怎樣變化?這一系列的教學過程,為學生創造了學習數學知識的機會,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作用,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同時,深刻領會角的知識,準確把握角的基本特征,由角的視覺感受,升華為理性的數學形狀,在學生的腦海中牢固樹立起“角”的形象。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為了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課的開始我以故事入手:有一天,猴媽媽從瓜田里摘回了一個大西瓜。回家后,它把兩只小猴子叫過來,將這個西瓜平均分成了兩份,正要分給兩個孩子時,突然,一只小猴子吵了起來:媽媽,我要吃兩塊,一塊太少了。接著,另一只小猴子也吵了起來,它也要吃兩塊。這下猴媽媽為難了,因為家里只有一個西瓜。誰能用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來幫助猴媽媽解決這個問題呢?這樣,通過故事情境和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很快明白了可以將一個西瓜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兩份和原來平均分成的1份是一樣的,也使學生對本堂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再如“相遇問題”的教學,一是要求學生理解“相遇問題”的意義,形成兩個物體運動的觀點;二是要求學生學會分析、理解“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并掌握解題思路和方法。以前學的是一個物體的運動,而現在是有兩個物體的運動,有些學生對題中的術語如兩地、同時、相向、相遇等的意義不明白,就會對題意理解不清,造成學習困難。我認為在教學時,應借助多媒體技術創設一幅動態畫面:首先是兩車從兩地同時出發,接著兩車相向而行,直至相遇的全過程,并適時通過閃爍、發聲等手段,讓運動過程由靜變動,使學生充分理解“兩地、同時、相向、相遇”的含義,為后面計算方法的學習,掃清了障礙。這種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通過計算機生動、形象、直觀、科學地虛擬了“相遇問題”的現實情境,使他們的思維開始活躍,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課學習活動中去的準備,從心里愿意和老師及同學一道學習新知識、掌握新知識。
學生頭腦中的數學知識,不能只停留在背誦、記憶概念的基礎上,還要通過必要的訓練和練習,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消化、吸收,以達到牢固、靈活地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為此在這方面教師要潛心研究教材教法,從生活實際中尋找練習的目標,要讓學生知道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使學生對數學產生一種親切感。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可以充分運用本班男、女生人數、小組人數之間的關系設計練習:男生占全班的 27/56,女生占全班的29/56,第一小組占全班的1/8或7/56,分別表示什么意思?根據小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教師也可以開展一些與生活實際相關的實踐活動,如學習了“人民幣的認識”這一知識后,可以開展一個“逛超市”的活動,這樣不但起到了練習的效果,還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例如學習“百分數的意義”這一課時,教師出示了一組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見的數據:有一商場的衣服降價10%;五(3)班同學的體育合格率達98%;今年出口額比去年增長12.5%……讓學生初步認知什么樣的數是百分數,百分數的雛形也就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了,同時這樣展示新知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想學百分數的熱情。學生根據上述的材料提出一系列的問題:百分數的意義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怎樣讀,怎樣寫……有了這樣的開始,再來學習“百分數”的概念就顯得輕松、自然了。在教學“年、月、日”時,若直接告訴學生學習內容,不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是這樣導人新課的:先為學生的獨立思考巧設過渡題,然后提出問題:“小芳今年8歲,她姐姐從出生到現在只過了3個生日,問她姐姐今年幾歲?”問題一提出,課堂沸騰了,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3歲”。有的說“小芳都8歲了,她姐姐肯定不會是3歲”。我說:“是啊,過了3個生日,按平時的說法,應該是3歲。這就有意思了,妹妹8歲,姐姐3歲,豈不是怪事,問題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這樣由問題引入新課,設置了懸念,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同時為學習閏年的知識作好鋪墊。再如:教學“面積計算”時,通過看一看、折一折、想一想等啟發學生認識到: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都是以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為基礎推導出來的;正方形是長方形的特例;平行四邊形是用割補法轉化成長方形而推導出面積計算公式;三角形、梯形是通過拼合成平行四邊形而推導出面積計算公式的。指導學生在這些關鍵的地方思考,把面積計算公式系統化,既溝通了面積之間的內在聯系,理清了思路,又滲透平移、轉化等數學思想,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學“圓的面積”時就是通過“化圓為方”實驗讓學生探索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提出“怎樣計算圓的面積”這一探索問題,學生思維集中在面積上,再利用探討、實驗操作、觀察等教學手段,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在“形變而面積不變”上,注意圓的周長與半徑和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長與寬的關系上,從而自己發現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處于引導,學生處于主學地位,體現教育教學的價值。
總之,只有教師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前提,以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為重點,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看書、質疑、操作、觀察、思考、討論、練習、評價等,就能使學生逐步形成具有較強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質,從而更加主動地學習,主動地發展。
[1]凌翠萍.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初探[J].教育界,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