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書 (旌德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安徽 宣城 242600)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住宅已經像商品一樣進入了千家萬戶。作為家庭中最昂貴的資產,其建造、使用過程中產生的質量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甚至成了投訴的焦點。質量通病的重點主要是滲、漏、裂縫,如何解決住宅工程的質量通病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文章就此進行探討。
按照斷裂力學的理論,應力往往從材料銳角的方向釋放。外窗臺下側斜裂縫是常見的質量老問題,情況嚴重甚至引起墻體滲漏,以往常規的做法是下設混凝土帶進墻6cm,但效果不甚理想,裂縫還是在混凝土外邊緣或下側出現。為根治這一現象,某多層磚混結構工程施工中采取窗臺下設尺寸240×120mm混凝土腰梁和兩端構造柱相連,內設4Φ12+6@200鋼筋錨接入構造柱,窗臺下口裂縫情況基本消除。
為了降低造價,設計單位在現澆樓板鋼筋未按照雙層雙向配置,施工荷載對下部模板支撐產生了向上的反力,使跨中混凝土產生拉應力,容易產生裂縫。樓板采用雙層雙向配筋后,裂縫現象得到明顯的改觀。樓板配筋使用小直徑鋼筋,適當提高配筋率,縮小鋼筋間距,可提高現澆板的抗裂能力。
外開門上口必須設置雨篷,這是常規設計要求,但有時設計單位為了建筑外立面的美觀把雨篷給省掉了,這給頂屋的斜屋面建筑帶來較大的問題,因夏季雨量較大,整個屋頂的雨水被大風夾著吹進了平開門,引起房屋嚴重進水。陽臺下水因雜物堵塞引起積水,導致墻角滲水,對于磚混結構外陽臺處設12cm高度混凝土導墻可解決這一弊端。
磚墻結構陽臺欄板和墻體材料交接處,因材料線性膨脹系數不同,因熱脹冷縮變形值差異產生裂縫引起滲水,此處墻體需增加混凝土結構柱防止裂縫產生。
樓梯休息平臺樓梯欄桿中心線至墻體凈尺寸必須大于1.2m,而設計單位結構尺寸剛好滿足此尺寸,加上內粉刷和樓梯欄桿的施工尺寸,實際凈尺寸均小于1.1m,結構設計尺寸必須達到1.35m以上才能滿足此要求。
現澆樓板內敷設PVC電線管時,應避免交叉排放,若必須交叉敷設時,應采用接線盒的形式;PVC電線管等其他管道大于板厚1/3或多根管道集中布置時,應在管道上下部加設寬度不小于400mm的4@100鋼絲網片座位加強措施,以避免管線過多混凝土斷面減少從而引起混凝土和鋼筋的粘結力下降。
建設部2007年659號文規定,7層以上建筑禁用外平開窗,以防止窗扇受風力的影響而脫落,如改用推拉窗則氣密性、水密性指標很難達標,影響節能性能,易引起雨水滲漏,故可采用內平開窗。
梯梁箍筋應全長加密,梯柱箍筋應全高加密。部分設計單位未嚴格執行。
國家建筑標準設計圖集11G101-1規定當梁腹板高度hw≥450mm時,需配置縱向構造鋼筋。個別設計單位有遺漏現象。
混凝土配合比作為原材料報審是目前較為忽視的一項工作。配合比必須滿足《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中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的規定,對粉煤灰、礦粉等外加劑須滿足相關規定比例要求?,F行混凝土配合比中粉煤灰摻量超過水泥用量的15%、礦粉超過20%的現象較為普遍,部分水泥甚至小于最小水泥用量。監理單位對不合格的混凝土原材料并未嚴格檢查而用于工程。這是實測混凝土強度低于標準1~2個等級的主要原因之一。
混凝土的水灰比是能客觀反映強度的一個指標,坍落度現場檢測又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對坍落度不滿足要求的混凝土必須進行退貨處理,嚴格的坍落度檢測可以避免因混凝土攪拌站材料問題而發生的質量事故。
模板支撐立桿間距須滿足施工組織設計計算書的要求,立桿的下端須增加木板以防止集中荷載。模板應根據拆模用的同條件試塊強度報告,達到規范要求后方可拆除。而現實因模板套數少而無法周轉提前拆模的現象,造成混凝土模板的彈性變形。因混凝土強度未達到1.2MPa之前,不得在樓板上踩踏或安裝模板支架,更不得堆放磚、模板等重物。而因工程進度較緊,施工人員在混凝土終凝前,搬運材料,集中堆放磚塊、模板等。過早的加荷,人為地造成了現澆板裂縫。
澆搗混凝土前須設置操作平臺,擴大接觸面,分散應力,防止施工人員踩彎負彎矩鋼筋。澆搗過程中,對位置不正確的鋼筋復位,確保其準確位置。特別對現澆板端部受力最大處及樓面裂縫最容易發生的地方(四周陰陽角處,預埋線管處以及大跨度房間處)應重點整修。
未確保層高的高度,須從樓板支撐時先檢驗其凈高尺寸,為防止樓板中間混凝土下垂,對跨度大于4m的樓板進行起拱,中間的支撐須增加雙扣件以確保剛度,在柱筋上設置一定數量的標高控制點,在澆筑時拉好模線以控制樓板厚度。
對有抗震要求的框架結構,縱向受力鋼筋,一、二、三級抗震等級鋼筋的抗拉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實測值的比值不應小于1.25,鋼筋的屈服強度實測值與強度標準值比值不應大于1.3;現在監理單位對材料進行了平行檢測,由于各種原因,可能不同的檢測單位做出的結果不同,特別是由于監理單位工作滯后,檢測出鋼筋抗震指標不合格,而實際鋼筋已經用于工程。
基礎梁鋼筋因受底板反力作用,梁上部鋼筋搭接在支座,下部鋼筋搭接在跨中。工地常常按照樓板鋼筋搭接配置在跨中。在梁上部樓板上排鋼筋綁扎接頭采用“隔一綁一”,違反了混凝土驗收規范中的同一連接區段內,縱向受拉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應符合梁板類不宜大于25%的規定。
為了避免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于溫度、收縮不均可能產生的有害裂縫,設置了后澆帶。后澆帶未澆搗兩側混凝土支撐就已拆模,此時板已變成懸挑結構,而鋼筋未按懸挑結構配置。施工單位必須對后澆帶兩側混凝土重新進行支撐。
一個單體工程施工單位常規配備兩套模板,因搶工期的需要往往7~8d完成一層結構的施工,懸挑結構的陽臺混凝土未到100%的強度就已經拆模,并承受上部的荷載。
室外窗四周混凝土線條節能漏做,因冷熱橋溫差導致了室內墻面結露,使墻面發生了霉變現象。
總之,克服住宅工程質量通病必須從設計和施工兩方面抓起,設計是根本,材料是基礎,施工是關鍵,使用是保障。需了解通病產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在施工中突出重點,抓住主要部位,逐步消除住宅工程質量通病。
[1]GB50204-2002,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2010年版)[S].
[2]GB50010-200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