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科技傳播學:歷史淵源和學科發展

2015-08-15 00:52:53翟杰全陳雙雙
科技傳播 2015年5期
關鍵詞:科學科技研究

翟杰全,陳雙雙

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北京 100081

科學技術的傳播與科學技術的創新、應用是科學技術領域的三大基本現象。科技傳播和科學技術具有同樣悠久的歷史,內在地與科學技術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與科學技術相伴而生、一同成長,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產生而產生,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但相比而言,科技傳播研究的孕育與產生卻已經到了20 世紀。大約在20 世紀上半葉,在一些看起來并不相關的研究領域,先后出現了一些針對科技傳播現象的相關研究。在20世紀下半葉,科技傳播研究成長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并積累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進入21 世紀,科技傳播研究開始朝向建立一門真正的學科的發展階段邁進。而科技傳播學要成為獨立的學科,需要建立自己的研究框架和理論體系、確立自己的理論基礎和基礎理論。

1 科技傳播發展的三大關鍵節點

科技傳播的旅程起始于人類文明發展的早期,最初內含在人類的知識與技能傳承之中,后來則從屬于人類知識教育的一部分,直到近代才獲得了相對獨立的發展。在近代科學階段,科學共同體內出現了專門服務科學家交流新知識的科學雜志(如1665年就在法國巴黎和英國倫敦同時誕生了兩份世界上最早的科學雜志《學者雜志》和《哲學匯刊》),科學家們也基于推進科學的需要積極面向普通民眾傳播新科學。例如,作為實驗科學創始人的伽利略就曾用意大利語(而不是當時學者們慣用的拉丁文)和“對話體”(以三人對話辯論的形式)撰寫了兩部著名的“對話”——《關于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和《關于兩種新科學的對話》,其目的應該就是以讓普通人都能夠讀懂的方式來傳播新科學。伽利略可以被認為是近代有科普意識的第一人,可以被稱為近代科普之父[1]。

近代階段的這種科學傳播仍然是從屬于科學的,并沒有真正成為獨立的社會活動。科技傳播真正受到社會的關注,并逐漸發展成為獨立的社會活動,應該說已經到了19 世紀。具有象征意義的事件是在19 世紀40年代前后出現了“科普”一詞(最早是在1836年)和被稱為“科普者”的一批人。科學在19 世紀的時候已經走上了專業化的發展道路,科學論文里充滿了“只有大學者們才看得懂”的專業術語,大多數領域的科學知識已經發展到超出一般大眾所能理解的范圍,于是出現于18 世紀末期、表達“普及”涵義的英文單詞“popularize”(意思是“使……通俗化”),在19 世紀40年代前后開始被用于科學與技術。“一種新的職業正在開拓,那就是科學普及者(popularizer of science)和科學作家”[2]。

19 世紀的科學領域獲得了快速發展,19 世紀的技術領域也出現了許多新奇的發明。不斷涌現的科學新發現和技術新發明極大地激發了公眾對科學技術的興趣,而公眾的興趣又激勵了科學家向公眾傳播科學技術的熱情,于是社會上出現了許多熱衷于科普的科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職業演說家,他們撰寫科學文章介紹科學新知識和技術新發明、周游全國發表科學演說、演示令人驚嘆的科學實驗,極大地促進了科普在當時的活躍,使科普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但科普在當時還未成為一個研究的對象。學者們真正把科學普及作為研究對象,已經到了20 世紀之后了。英國著名科學家和科學社會學家貝爾納應該說是最早關注并研究科技傳播現象的學者。在1939年出版的《科學的社會功能》一書中,他利用一章的篇幅專門討論了科技傳播(Scientific Communication)問題[3]。

伽利略時代科學家的科普工作、19 世紀科普概念的提出、貝爾納對科技傳播的研究可以說是科技傳播發展史上的三個重要的關鍵節點。伽利略時代的科學家們積極面向公眾傳播科學,并顯示出了比較明確的科普意識,雖然這種傳播主要還是基于讓社會接受新科學的需要(即主要是源于科學本身的需要),但正是這樣的目標和需要促進了科技傳播最終走向獨立。19 世紀40年代“科普”一詞的出現和一群熱衷于科普的“科普者”的出現,意味著作為科技傳播重要組成部分的科普已被認定為一類特殊的社會活動,因而可以認為是科技傳播真正走向獨立的重要標志。而貝爾納在20 世紀30年代對科技傳播的關注和研究,意味著人們在這個時代已經認識到了科技傳播的特殊價值,認識到了有必要將科技傳播現象和問題作為專門研究的對象。

2 科技傳播研究的三大主要源頭

我們可以將貝爾納對科技傳播的研究看作是科技傳播學的發端。在《科學的社會功能》這部科學社會學的奠基性著作中,貝爾納分析了科技傳播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科技傳播的建議,認為“科學情報(Scientific Information)數量之多已使其傳播成為巨大問題”,“需要極為認真地考慮解決科技傳播的全盤問題,不僅包括科學家之間交流的問題,而且包括向公眾傳播的問題”。通過改善科學家之間的交流提高科學研究的效率、通過向民眾普及科學讓公眾更好地理解科學所起的作用,是貝爾納關注科技傳播問題的基本原因。貝爾納之后的科技傳播研究在許多方面事實上都是沿著貝爾納所指引的方向發展的。例如到目前為止學者們對科技傳播的理解也基本上像貝爾納一樣把科技傳播分為科學交流和科學普及兩大基本方面,科技傳播研究大體上也主要圍繞科學交流與公眾傳播兩大方向發展。對科學交流的研究分析了各種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交流,發展出了科技情報學這門重要的學科。貝爾納所關注的科學與傳媒、公眾理解科學等等問題也成為后來科學傳播研究關注的焦點問題[4]。貝爾納所開創的是科學社會學傳統的科技傳播研究,是科技傳播研究的第一個重要源頭。

科技傳播實際上包含一個廣闊的領域[5],不僅包括科學共同體內(科學家之間)的交流,包括面向公眾的科學傳播,也還包括科學技術在社會中的傳播擴散。而最早關注并研究科學技術在社會中傳播擴散問題的是社會學家和傳播學家。例如,1940年代前后,美國學者瑞安(Bryce Ryan)和格羅斯(Neal Gross)就對衣阿華州雜交玉米推廣進行了系統研究,不僅為農業技術推廣研究提供了范例,而且帶動了其后對技術推廣問題的大規模研究。20 世紀50年代之后,技術推廣和技術擴散研究甚至成為相當熱點的一個研究領域,當時的美國農業部、衛生部資助和支持了許多關于農業技術推廣、環保和衛生知識傳播的研究項目。研究中得到的許多關于技術接受率、影響因素、傳播網絡等重要成果在60年代被羅杰斯(Everett M.Rogers,曾擔任過美國傳播學會主席)概括成了“創新擴散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6]。傳播學家也基于這些研究成果提出了“采用—擴散論”。創新擴散研究可以說是科技傳播研究的第二個重要源頭,研究的成果揭示了科學技術在社會中是如何傳播擴散的。

科技傳播研究的第三個源頭是產生于歐美的“技術傳播”(Technical Communication)研究。歐美國家的“技術傳播”概念實際上與許多性質不同的職業活動相關聯,成立于1971年的國際“技術傳播學會”(The Society for Technical Communication,STC)就包括了科技作者、科技新聞、科技編輯、科技出版、科技培訓、文檔管理、技術寫作甚至是翻譯工作、廣告工作等各種職業背景的會員。技術傳播工作雖然可以服務于許多不同的職業活動,但需要的技能和要求卻是相同的,這就是如何使科學技術知識和專業信息傳播得更加準確有效。技術傳播研究的基本內容就是探索準確有效傳播專業信息的技術、技能、技巧和方法。技術傳播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國大學在20 世紀初為教授學生如何利用寫作描述技術產品信息而設立的“工程英語”課程,之后便逐漸形成了以這種專業性傳播的理論與實踐為研究內容的“技術傳播”研究領域。目前在發達國家,技術傳播已經實現了高度的職業化,大學里開設有數百個相應的專業。

科技傳播研究的興起和發展實際上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促動,科學社會學基于提高科研效率、增進公眾理解科學的問題,開始了對科技傳播現象的研究;技術擴散研究基于對技術推廣和擴散規律的關注,開始了對技術如何在社會中擴散的研究;技術傳播研究則關注的是如何讓專業技術信息傳播得的更準確,對傳播的技能與方法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分別從不同方面促進了對科技傳播相關問題的研究,促進了科技傳播研究的發展。因此,我們不能認為科技傳播學只有某個單一的源頭,盡管有些研究(例如創新擴散研究)目前并不被認為是科技傳播研究的一部分,未來也未必需要將其轉移到科技傳播研究之中,但研究成果對我們理解科技傳播現象、發展科技傳播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科技傳播研究需要充分借鑒和吸收這樣的研究成果,發展并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科技傳播研究本身帶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并內在地包含與其他學科相交叉,從而形成不同研究方向的可能性,也自然可以形成不同的研究范式[7]。

3 科技傳播研究的三大基本階段

在20 世紀上半葉,隨著科學技術進入新一輪快速發展和應用的高潮,科學技術傳播現象也得以快速發展并變得引人注目,科學社會學家意識到科學技術信息的快速增長給科技情報服務提出了挑戰,新聞學者注意到科技新聞已經成為一個特殊的新聞品種,從事語言教學和寫作研究的學者看到了科技文本表達和寫作的特殊性,社會學家和傳播學家則發現新技術推廣中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現象和過程。換言之,在一些看起來并不相關的領域中,人們似乎不約而同地注意到了一些與我們現今稱之為“科技傳播”相關的現象和問題,于是關于科技傳播的研究就自然而然地出現在了科學社會學、傳播學、技術擴散甚至是與語言寫作相關的研究中。當然,最初的這些研究不僅分散于不同的領域,而且也是相當初步的,我們可以將這一階段的科技傳播研究稱為“問題”研究階段,不同領域的學者發現并意識到了存在這樣一類需要研究的“問題”。

隨著不同領域的學者們在各自領域內不斷深入的研究,到20 世紀下半葉的時候,將科技傳播作為“問題”的研究階段過渡到了“研究領域”形成的階段。最早達到這一階段的應該說是科技情報學。受到科技高速發展和文獻量指數增長的促動,到50年代中期,關于科學交流和科技情報的各種研究就慢慢實現了整合,形成了科技情報學這門新的學科。稍后達到這一階段的是技術擴散研究,在20 世紀中期前后大量關于農業技術推廣和工業技術擴散研究的基礎上,60年代前后也實現了理論整合,1962年羅杰斯就出版了他那本著名的著作《創新的擴散》。而在“技術傳播”領域,分散于科技新聞、科技寫作等領域的研究到70年代的時候,也逐漸被整合到了“Technical Communication”名下,并形成了大致的研究框架。例如在美國,20 世紀上半葉成立的科學作者協會、技術寫作協會、科技出版協會等相關組織,在1971年的時候就合并成了“技術傳播學會”。

在面向公眾的科學技術傳播(國內外學者通常稱之為“科學傳播”)方面,盡管像科學普及這類問題很早就受到了社會的關注,但真正將這方面的研究推進到研究領域的發展階段,應該說已到了20 世紀80年代。20世紀下半葉以后,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并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關于公民科學素質的問題在發達國家受到了關注,從70年代開始就開展了相關的調查和研究,而調查中也發現公眾對待科學的態度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原來對科學充滿崇敬的公眾對科技的發展和應用開始有了很多的擔憂,這就引發了80年代起始于歐洲的“公眾理解科學”運動,其基本目標是通過廣泛開展科學普及和傳播,提升公眾的科學素質,增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1985年,美國科學促進協會提出了旨在提升全體美國人科學素質的“2061 計劃”;同一年,英國皇家學會發布了著名的《公眾理解科學》報告。

20 世紀下半葉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關系的變革、科學技術與公眾關系領域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所引發的社會對科學素質的關注以及公眾理解科學運動,是面向公眾的科學傳播研究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的基本原因。到90年代的時候,科學傳播已經成為科學界和學術界共同關注的一個研究領域,《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和《Science Communication》這兩本專業期刊也在這一時期應運而生。盡管到目前為止仍在科學普及和科學傳播研究領域仍然還沒有出現類似于科技情報學或創新擴散理論那樣的整合性理論體系,但社會已經意識到了科學傳播不僅是一個“問題”,而且是一個“大問題”,需要給予系統的研究。

經過三十年來作為一個研究領域的發展和積累,科學傳播研究目前正在向形成一門學科的發展階段過渡。2012年5月和2013年9年美國科學院舉辦了兩次以“The Science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科學傳播學)為題的學術論壇,邀請了世界科學傳播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集中討論了科學傳播研究的現狀、學科融合以及科學傳播發展策略、有效傳播等許多科學傳播領域的基礎問題。作為世界四大名刊之一的《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也出版了論壇的論文專輯。這兩次會議不僅第一次(僅據筆者的了解)在國際高規格會議上正式使用了“The Science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這樣的名稱,而且從學者們在論壇上探討的重要問題,大體上也可以看出構建“科學傳播學”框架的初步嘗試。因此,這兩次論壇的舉辦可以視為科學傳播研究由研究領域到學科過渡的標志性事件。

4 科技傳播學的三大基礎任務

考察近些年來國內外科技傳播研究發展,我們可以認為,盡管學者們在科技傳播的許多問題上還沒有取得廣泛的共識(例如科技傳播包括的范圍甚至是基礎術語的使用等),科技傳播研究還沒有建立共識性的理論基礎,但在許多問題的理解上也還是取得了重要的進展,研究深度和廣度上也有了重要的突破,理論上廣泛探討了當代科技傳播的背景、對象、內容以及傳播的方法、策略等多方面問題,分析了科技傳播與公眾科學素質、公眾理解科學等方面的基本關系,也在反思科技傳播的傳統理論與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許多新問題、新概念、新模型,特別是在技術擴散研究、技術傳播研究、公眾理解科學研究等方面已經取得了許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媒體中的科技傳播、社會情景中的科學傳播、科技傳播政策與策略等等問題也已經成為科技傳播研究的重要方向。因此,科技傳播研究正處在重要突破的前夜。

特別是在面向公眾的科學傳播研究領域,受20 世紀下半葉以來受“科學與公眾”關系領域出現的新問題(如對科學的“信任危機”)的推動,科學傳播已經成長為一個活躍的研究領域、實踐領域和重要的政策議題,不僅政府機構、教育組織、大眾媒體、工業部門、科學共同體、科普團體、科普設施等各類社會主體積極參與社會的科學傳播活動[8],使科學傳播呈現出繁榮的發展局面,而且也極大地推動了科學傳播研究的不斷活躍。“國際科技公共傳播網絡”(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on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通常簡稱為PCST)自80年代末就開始組織國際性的PCST 會議,至今已連續舉辦了10 余屆,其目前的科學委員成員就來自20 多個國家和地區。就在美國科學院舉辦科學傳播學論壇的2012年,英國科學促進協會也舉辦了“科學傳播會議”(Science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至今已舉辦了三屆(每年一次)。正是因為科學傳播的繁榮發展和科學傳播研究的日漸活躍,科學傳播研究界提出了建立“科學傳播學”的呼聲。

我們可以將美國科學院舉辦“科學傳播學”論壇作為科技傳播學邁向學科發展階段的重要標志,但科技傳播學真正要作為一門學科,還面臨著三大基礎問題需要解決。第一,如何在理論整合和學科融合的基礎上,確立自己的研究框架和理論體系。到目前為止,與科技傳播相關的許多研究仍然分散于科學社會學、技術創新、技術傳播等不同的學科或研究領域,處于相互隔絕的狀態,需要通過建立統一的研究框架和理論體系充分整合其中的研究成果。特別是需要突破對科技傳播的狹義理解,推動傳播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在科技傳播研究中的交叉融合,概括和提煉技術擴散、技術傳播、健康傳播、環境傳播、風險傳播等領域的研究成果,服務于建立更具包容性的科技傳播學研究框架和理論體系。

第二,如何實現理論研究的深化和理論水平的提升,確立科技傳播學的理論基礎和基礎理論。擁有自己獨有的理論體系和基礎理論是一個學科立于學科之林的基礎,科技傳播學自然也不例外。作為一個學科的科技傳播學需要在理論上實現突破,建立自己獨有的理論基礎和基礎理論,并且能夠用這樣的理論指導科技傳播實踐,引領科技傳播研究,指導科技傳播政策。筆者近年來曾就科技傳播研究的宏觀微觀分層、當代科技傳播任務目標分層等問題做過一些討論,也提出了科技傳播的多重任務及整合模型等觀點[9],對科技傳播學的理論整合和基礎理論問題做了一些探討。但在目前學者們對與科技傳播相關的許多問題的理解上還不甚一致的情況下,科技傳播學理論體系和基礎理論的確立仍然任務艱巨。

第三,如何發展面向創新的科技傳播研究,從而更恰當地確立創新時代的科技傳播定位和價值。當代科技傳播發展背景正在面臨深刻變革,科學技術領域爆發的新革命引起科學、技術、社會之間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經濟社會越來越走上“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科技傳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升,科技傳播需求也在日益增長。但與此同時,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也使科學與公眾關系領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如何更好地服務當代科學與社會的互動進程(包括服務科學與社會的對話),已經成為當代科技傳播面臨的重大任務。科技傳播需要新的理解和新的定位,科技傳播研究需要新的范式和新的理念,發展“創新范式”的科技傳播研究,在創新范式的框架下建立科技傳播學的理論體系,可以讓科技傳播學更好地適應創新時代的發展要求。

5 理論整合需要注意的三個問題

傳播學的發展歷史上曾發生過兩次重要的理論整合,兩次理論整合都對傳播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20 世紀40年代末期,威爾伯·L·施拉姆將先前分散于新聞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領域的傳播研究成果進行過重要的整合,通過歸納、整理、總結這些研究成果并使之系統化、結構化,勾畫出大眾傳播學的基本體系,從而創立了傳播學這門新學科。施拉姆正是因為這種貢獻而被尊為“傳播學之父”。在20世紀60年代,埃弗雷特·羅杰斯將分散于農業社會學、公共衛生研究乃至人類學、教育學中關于創新擴散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理論整合,確立了創新擴散研究的理論框架,建立了創新擴散理論的基本體系,從而將創新擴散研究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由此,羅杰斯的名字在學術界幾乎成了研究“創新擴散”的同義詞。

盡管科技傳播和科學技術擁有同樣悠久的歷史,但真正受到關注并得到研究卻已經到了20 世紀。在20 世紀,與科技傳播相關的科技情報、科技交流、科技寫作、科技出版、科技新聞、科技教育、科技宣傳、科技普及等工作得到迅猛發展,公眾理解科學、科學傳播、科學素質等問題受到社會重視,學者們針對這些工作以及這些問題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就包含有許多極有價值的科技傳播研究成果。但到目前為止,與科技傳播相關的研究成果不僅分散在上述這些不同的研究領域,在包括科學社會學、農業社會學、技術創新研究等不同領域,也蘊藏著關于科學傳播、農業科技傳播、技術擴散等與科技傳播相關的豐富成果。當代科技傳播研究所面臨的情形與施拉姆、羅杰斯進行理論整合之前的情形十分的相似,需要通過理論整合形成統一的科技傳播研究框架和理論體系。

首先,全面梳理分散于不同學科領域的科技傳播相關研究成果,特別是深入分析在科技情報、科技新聞、科技普及、科學傳播、公眾理解科學、科學素質建設以及在技術擴散、健康傳播、環境傳播研究等中得到有價值的思想、觀點和成果,從中歸納、概括、提煉對確立科技傳播研究框架和理論體系有價值的結論,同時引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傳播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將這些成果和結論系統化、結構化,進而總結科技傳播研究需要面對的問題結構,根據這種問題結構確立科技傳播研究的理論框架,勾畫科技傳播學的基本體系,確立科技傳播學的理論基礎和基礎理論。對科學傳播學的未來發展而言,這種理論整合對實現其學科獨立顯然是極其重要的。

其次,持續深化和拓展對當代科技傳播實踐的認識。當代科技傳播已經發展到利用多樣化渠道、傳播多樣化內容、達成多樣化目標的新階段[10],涉及多樣化的形態和分層化的目標[11]。科技傳播在實踐領域上既有以普及科學技術知識、提升公眾科學素質的科技傳播類型,也有服務科學技術創新、推進科學與公眾對話的科技傳播類型[12]。科技傳播研究領域因而也出現了諸如“普及范式”和“創新范式”等不同的范式和傳統[13]。科技傳播理論整合需要持有充分開放的態度和認識,不能自我窄化我們的研究視野,將科技傳播理解為只有某種單一的形態和目標(甚至由此排斥其他形態的科技傳播實踐),否則理論的整合將無法實現,也無法建立開放的理論體系、回應當代實踐的要求、推進科技傳播事業的全面發展。

再次,繼續深化和拓寬對當代科技傳播概念的理解。當代科技傳播實踐豐富而多樣的發展,要求我們拓展對科技傳播當代實踐的認識,也要求我們拓寬對科技傳播概念的理解。近些年來,國際科學傳播文獻也都通常對“科學”概念采取廣義的理解,包括科學、技術、工程、醫學等[14]。如果我們也給予科技傳播概念以廣義的理解,使科技傳播不僅包括科學共同體內科學家之間的科學交流、面向公眾的科學技術傳播(即目前國際所說的“Science Communication”或“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也包括科學技術在社會中的擴散和傳播,那么,我們就可以更好地拓展和豐富對當代科技傳播實踐的認識,并在統一框架內對各種科技傳播現象進行研究,從而使科技傳播研究能夠更好地回應當代創新提出的各種要求。

在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的推動之下,20 世紀下半葉以來人類社會進入到經濟繁榮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新階段,經濟社會邁進創新驅動發展的軌道,人類社會生活也發展到全面科技化的狀態。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之間關系的日益緊密,提升了科學技術創新、傳播、應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促進了科學技術創造、傳播、應用規模和速度不斷提高,也給科技傳播事業的發展和科技傳播實踐提出了許多新挑戰。這意味著無論是在當前還是在未來,科技傳播實踐和研究都已經成為我們值得為之奮斗的事業,需要我們在全面認識時代發展要求的基礎上,持續深化科技傳播實踐與理論問題的研究,推動科技傳播事業的全面發展。

[1]周孟璞,松鷹.科普學[M].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34.

[2]石順科.英文“科普”稱謂探識[J].科普研究,2007(4):63-66.

[3]《科學的社會功能》的第十一章,標題為“Scientific Communication”(科技傳播),國內中譯本譯為“科學交流”。參見:J.D.Bernal.The Social Function of Science.First M.I.T press Paperback Edition,1967:292-308;中譯本:[英]J.D.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M].陳體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4]希拉賈撒諾夫,等.科學技術論手冊[C].盛曉明,等,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243-297.

[5]翟杰全.科技傳播研究:疆域的擴張[J].科學學研究,2005(1):19-23.

[6]羅杰斯.創新的擴散[M].辛欣,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7]翟杰全,張叢叢.科技傳播研究:“普及范式”和“創新范式”[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9-11.

[8]Research International.Science and the Public:Mapping Scienc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R].

[9]翟杰全.當代科技傳播的任務分層[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39-145;翟杰全.科技公共傳播:知識普及、科學理解、公眾參與[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29-32.

[10]翟杰全.科技公共傳播:碎片化特性與當代發展策略[J].科普研究,2014,4:11-16

[11]翟杰全.當代科技傳播的任務分層[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139

[12]翟杰全,張叢叢.科技傳播研究:“普及范式”和“創新范式”[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9-11,29

[13]孫文彬,李黎,湯書昆.整合“普及范式”和“創新范式”兩大傳統——兼談我們所理解的科學傳播[J].科普研究,2013,2:5-14

[14]翟杰全.科學傳播和技術傳播[J].科普研究,2009(6):5-9.

猜你喜歡
科學科技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科學大爆炸
小小藝術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技在線
科學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又粗又爽视频| 在线a网站| 国产aaaaa一级毛片| 不卡视频国产|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视频你懂得|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色噜噜综合网| 国产一级毛片yw| 国产一级视频久久|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国产网站免费| 99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综合色88| AV熟女乱| 亚洲伊人天堂|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视频一区二区 |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亚洲第一视频免费在线|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欧美午夜网站|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免费中文字幕在在线不卡| 男女男免费视频网站国产|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88av在线| 97在线国产视频| 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第一页| 九九热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黄色爱视频|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亚洲区一区|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91亚洲视频下载| 亚洲最大福利网站| 亚洲视频二| 性色一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黄| 亚洲成人精品|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www欧美在线观看|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日韩资源站| аv天堂最新中文在线| 亚洲天堂日本|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亚洲三级成人| 免费啪啪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