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禮云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211171)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內。2004年中央16號文件的頒發,掀起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理論研究高潮。在中國知網以“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為主題進行搜索,2004年以前相關文章一篇沒有,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31日,相關碩士論文24篇,博士論文一篇,期刊、會議、報紙相關論文1645篇。在超星讀書網以“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為全部字段搜索,可以搜到248本專著,但仔細研究,只有少量的幾本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關系密切。
系統梳理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發現04年以來,理論界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研究主要從兩個視角出發,一是從教學的視角,一是從課程的視角。教學視角一直是理論界研究的主要視角,現有研究成果99%以上都是從教學視角進行研究的。
教學視角研究的面特別廣,內容特別多,從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概念到原則,從教學方法、手段到教學模式,從實踐教學資源的開發到實踐教學的途徑,從實踐教學開展的依據到實踐教學開展的意義與作用,從實踐教學的隊伍建設到考評機制的建設等等,應有盡有。比較突出的是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學術界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至今沒有形成統一觀點。經過梳理,概括起來,主要學者主要從教學環節、模式、方式方法等三個角度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進行解釋。
從教學環節角度解釋,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就是一個環節,是整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有唐文利、趙新燕、伏虹玲、閻占定、陳麗明等等。如,唐文利認為,“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環節,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1]趙新燕認為,“作為實踐性的教學環節,它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2]伏虹玲認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都是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目的的教學環節”。[3]閻占定認為,“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環節。[4]陳麗明認為,“實踐教學只是理論教學的輔助環節和手段”。[5]
從教學方法角度解釋,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一種教學方式或方法。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有余萬芹、傅新禾等。如,余萬芹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手段目前主要有兩種形式:課堂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 ”[6]
從教學模式的角度解釋,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一種教學模式。持這種觀點的學齡前者主要有朱振玉、李松林、呂志等。如,朱振玉認為,“是區別于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7]呂志,黃紫華等學者認為,“實踐教學是實現‘外化’和‘內化’、‘知’和‘行’相統一的一種教學模式。”[8]
這是所有的理論研究者都繞不過的問題,理論研究的目的都是為了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困難或問題。當前學者已經梳理出來的困難或問題很多,主要可以分成三個方面:一是保障方面的困難和問題。如,孫麗珍認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課程主要面臨四個現實困境“認識不夠一致”、“經費不夠充足”、“師資不夠強大”、“管理不夠到位”[9];二是教學方面的困難和問題。如,吳玲認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有“缺少周密的教學計劃”、“學生參與的廣泛性不足”、“實踐教學開展的隨意性”[10];戴軍認為“實踐教學環節不容易操作”、“沒有一個完整的、統一的教學模式和體系”、“實踐教學過程難以操作指導”[11]。三是認識方面的困難和問題。如,李德敏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存在的一個很突出的問題就是“認識不足”,[12]沒有將實踐教學的必要性讓每一個學生和教師都認識到;糜紅纓等認為“教育理念存在問題”,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將教學目標定位為“與智育學科課程的教學目標一樣,側重解決知識性、理論性的基本問題”[13]。
這部分研究大多數學者對問題的發現還不夠全面,也不夠深入,往往對保障方面的問題和認識方面的問題發現得比較多,而對真正需要解決的教學方面的問題發現不夠,也有些學者常常停留在找問題的層面,缺少原因分析,有些學者誤把原因當問題或是誤把問題當原因。
近年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的學者相當多,也探索出了不少有益的實踐教學模式。學者張森年提出“感——行——思”三階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感”就是體驗,感悟,主要依托體驗型教學形式,如參觀、考察等等,“行”依托的是踐履型的教學形式,主要是讓學生親身實踐,如志愿服務、公益勞動等等,“思”依托的是研究型教學方式,主要是讓學生參與社會調查撰寫調查報告。[14]學者李旺珍提出“321”的實踐教學模式,“3”就是“課堂上的實踐教學采用3種形式:每周一次重大新聞播報,看兩次紀錄片,搞兩次課堂討論;”“2”指“課后校園內的實踐教學2種形式:一次演講比賽和一次征文比賽”;“1”指“校外社會實踐教學采用一種形式:利用假期進行社會調查”。[15]何瓊提出“二·三·三”模式,“兩個實踐教學環節: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三個實踐教學平臺:課堂、宿舍、校內實踐基地;三種實踐教學類型:感知型、應用型和參與型”[16]另外還有很多,學者解根法等從學時分配的角度,構建了“3+1+1”的教學模式,即課內學時占總學時的3/5,課外占1/5,社會實踐占1/5[17];宋鑫成提出的“三三”式實踐教學模式[18]等等。
但也有些學者對教學模式的概念理解不清,混淆實踐教學模式和實踐教學形式的概念,以“教學形式”代替“教學模式”,如學者周潤提出的四種實踐教學模式主要指“課堂、校內、校外和虛擬實踐教學模式”,再仔細看文章內容,發現周學者提出的課堂實踐教學模式主要采用“課堂討論、專題講座、模擬教學、影視片賞析、演講辨論”[19]等教學方式,其他三種教學模式也沒有構建出什么模式,都是從教學形式的角度展開的。
這是屬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操作層面的問題,也是當前學者研究興趣比較高的問題。
一些學者從不同的教學環節著手研究適合的實踐教學形式,如張國鏞認為,“課堂實踐教學方式有實驗教學、課堂討論、案例教學等”,“課后實踐教學有調查、考察、參觀、生產勞動、志愿服務、法律咨詢、崗位見習、掛職鍛煉等”[20]持類似觀點的學者還有謝洪蘭,寫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含義和形式研析》一文[21],學者李克榮等也是從課堂、校園、和社會三個環節提出了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形式。[22]
一些學者從實踐教學內容的不同性質著手分類研究合適的實踐教學形式,如劉建濤將實踐教學內容分成三類:“體驗性的、踐履性的和研究性的”,體驗性的內容主要采取考察、參觀、賞析等形式,踐履性的內容主要采用與專業相結合的社工服務、志愿者服務、生產實習等形式,研究性的主要采用社會調查、課題研究等形式。[23]1.5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保障條件
很多高校實踐教學落不到實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保障,因此有大量學者研究實踐教學的保障條件以提供理論支持。學者黃蓉生等提出確保實踐教學的“三個基本保障:政策保障、組織保障、經費保障”。[24]學者朱振玉則撰文強調“爭取經費支持、加強基地建設、健全組織保障、建設師資隊伍”,[25]宋成鑫則從機制的角度提出六大保障機制,“制度保障機制、組織保障機制、人才保障機制、經經費保障機制、基地保障機制和激勵保障機制”。[26]
當前理論研究的不足:重復研究現象比較普遍;宏觀研究較多,缺少操作層面的研究;偏重于理論分析,實證分析不夠;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的問題陳述較多,對原因深度挖掘較少,常把屬于表象的問題歸結為屬于本質的原因,以致于提出的很多措施都是治標不治本。研究常常流連于概念的字面辨析,對很多概念的內涵依然把握不準,以至于很多研究的概念含混不清,誤把教學形式當作教學模式研究,把教學環節當著教學含義研究。
對這個問題的研究的學者當前較少,最早提出這種思想的當數侯云霞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與實踐教育教學思考》一文中,首次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不是教學層面的一種教學方式,而是課程層面的具有獨立形態的一門課程。”[27]但沒有說明如何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作為一門課來設計,只是提出了“課程論”的思想。
到目前為止,在中國知網能搜到的從課程論的角度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進行研究的文章共有6篇。傅開梅,宋海萍合著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課程化初探》2008年發表在《科技創新導報》上,重點研究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課程化的重要意義在于“體現了我黨一貫的教育方針”、“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有利于解決教學中的許多問題”。[28]但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課程化具體要做哪些工作并沒有詳細展開。曹洪軍的《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的課程化》一文2013年4月發表在《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上,從標題就可以看出,他雖然提出“課程化”的概念,但并沒有打破思想政治理論課幾門學科的界限,依然不能解決內容重復的困難,真正實現多種實踐教學目標和任務共享一個活動。鄧紅彬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課程化芻議》2011年8月發表在池州學院學報上,文章提出“實踐教學課程化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二是認為要“完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制度化、規范化和常態化”[29]其余幾篇有周超光的《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課程化的研究與實踐》2010年1月發表在《教育與職業》上,李金杰的《對以課程化方法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的思考》2010年2月發表在《教師》雜志上,劉建濤的《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課程化構建探究》2013年1月發表在《思想理論教育導刊》上。基本上還是圍繞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化的必要性、含義、內容和方式進行宏觀研究,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只能起一個觀念上的引領作用,因為缺少微觀的深入的研究,還不能真正指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開展。
[1]唐文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J].高教論壇,2010(3):92.
[2]趙新燕.思想政治教育和諧模式構建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78.
[3]伏虹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研究[D].吉林農業大學,2011:5.
[4]閻占定.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相關問題的探討[J].湖北社會科學,2008(11):179.
[5]陳麗明.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2):70.
[6]余萬芹.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探索[J].大眾文藝:理論,2009(1):145.
[7]朱振玉.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6(5):16.
[8]呂志,黃紫華.面向社會實踐育人[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8.
[9]孫麗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社會實踐課程的實效機制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6):64.
[10]吳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探索[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10):93.
[11]戴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環節體系模式構建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153.
[12]李德敏.關于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探討[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9(6):106.
[13]糜紅纓,王煥成.芻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構建[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10):95.
[14]張森年.“‘感——行——思’三階一體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7):66-68.
[15]李旺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研究[J].咸寧學院學報,2011(1):130-131.
[16]何瓊.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校內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2010(7):273.
[17]解根法,柴達.構建“兩課”“3+1+1”教學模式[J].思想教育研究,2002(4):40-41.
[18]宋成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2.
[19]周潤.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12(3):44-45.
[20]張國鏞.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基本涵義和基本方式[J].江南大學學報,2004(12):76.
[21]謝洪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含義和形式研析[J].中國市場,2008(6):125-126.
[22]李克榮,徐永贊,劉武朝,臧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95-98.
[23]劉建濤.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課程化構建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94-95.
[24]黃蓉生,白顯良.關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環節的幾點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13.
[25]朱振玉.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6(10):18-19.
[26]宋成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2.
[27]侯云霞,于金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與實踐教育教學思考[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7(2).
[28]傅開梅,宋海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課程化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08(12):95-97.
[29]鄧紅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課程化芻議[J].池州學院學報,2011(8):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