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旺明
(福建三鋼小蕉實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棒材車間,福建 三明365012)
福建三鋼小蕉實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棒材生產線是一條2002年建成全連續(xù)小型棒材生產線,設計年產30萬噸(品種規(guī)格由¢10到¢32。共布置19架軋機,分為粗軋機組¢560*2+立式¢530*1+¢560*2+¢480*2;中軋機組¢480*2+¢420*4;精軋機機組¢320*6(其中K1和K5為立式軋機)生產線上的機架為閉口式機架,其中粗軋機組中5號機架和6號機架,3號機架和4號機架為單直流機一托二傳動,其它各架機組勻由單直流機單獨傳動。該生產線主要生產¢12、¢14為兩切分熱軋(軋后穿水)軋制帶肋螺紋鋼,軋制¢16以上品種規(guī)格生產工藝為單槽過鋼。
棒材生產小螺紋鋼¢12兩切分軋制帶肋螺紋鋼肋使用的工藝孔型如下圖1 K1-K5。

圖1
該生產線自己投建生產后,設備故障與工藝故障頻繁,作業(yè)率與成材率較低,軋小螺紋鋼筋時工藝不穩(wěn)定,設備固定容易跑位,機架彈跳嚴重,K5來料進K4孔,軋件變形不穩(wěn)定,軋件在預切分和切分機架上金屬流量不勻衡影響了生產正常運行,造成軋件在精軋機架容易堆鋼、沖出口等軋制故障。
針對以上易造成的軋制故障,公司相關技術人員對各工藝故障,設備不穩(wěn)定性因素進行收集分析,展開了工藝、設備技術改進方案,主要針對軋制小規(guī)格品種工藝進行修正。
K4進口導位原設計采用霍太克系列單列導輥的誘導裝置,導輥不能有效夾持軋件。①通過調整改用霍太克系列雙列導輥,增加軋件進入K4孔型軋件夾持間距,確保軋件在咬入K4孔型前一段形成兩面夾持,提高軋件咬入的穩(wěn)定性,防止軋件的扭轉;②對K4進口導輥優(yōu)化設計,由原來的平導輥改為箱形凹槽的導輥如圖2。

圖2
通過調整進口總成側部的調節(jié)軸和上部微調偏心軸,使其軋件在導輥的箱型凹面夾持作用,接觸面與上下擺動受限,增大夾持穩(wěn)定性的提高,同時與改前相對比,圓柱平導輥在夾持軋件時只有兩面夾持點,造成導輥磨損大,上下擺動嚴重,更換頻繁,軋件通過故障率高;而改進后的K4導輥也限制軋件上下擺動的行程,確保導輥孔型中心線和軋制線平行,充分發(fā)揮其穩(wěn)定夾持軋件的作用。
小規(guī)格切分軋制生產對K5料型要求十分嚴格,極大可能影響到后面軋制工序道次的工藝穩(wěn)定性。K5改前、改后如圖3。
減小K5弧邊方件的尺寸見下表1降低弧邊深度等措施降低料型大幅波動的影響,確保其充滿度。同時嚴格控制該孔型的軋制量范圍,觀察槽孔的磨損變化情況安排及時更換。K5弧邊方料尺寸控制是軋制¢12兩切分的關鍵。保證K5弧邊方料穩(wěn)定才能更好確保在K4預切分孔軋制的穩(wěn)定和K3道切分后兩線軋件的尺寸一致性,因此需要精準控制K5孔軋件的寬展,保證軋出標準的弧型扁方料。經生產實踐最終采用減小弧邊方軋件尺寸,降低弧邊深度等措施來確?;∵叿杰埣某錆M度以及降低因弧邊的磨損導致弧邊方料大幅波動的影響,否則因K5弧邊方孔嚴重磨損將會出現軋件弧邊磨平或弧邊方料未充滿現象,使其軋件的對稱性差,進入到K4預切分孔軋制容易產生切偏或扭轉,軋件將不易咬入。同時也會影響到K4預切分孔兩線金屬流量預分配的穩(wěn)定性,從而使其進入K3切分不均,易造成兩線金屬流量差。因此實踐生產控制過程中要認真檢查K5槽孔磨損變化情況,及時安排更換槽孔,防止軋件形狀不對稱。

圖3

表1
實踐生產中影響該道次料型的因素有下面幾方面:
1:上一道次的來料過大或過小,造成充滿度不足或過充滿
2:K5也孔型磨損不均勻
3:K5架軋輥安裝槽孔不對齊或錯輥
4:K5輥縫調整不到位及軋機兩端調整機構不同步
綜上所述,生產中將其作為精軋料型質控重點,嚴格要求控制好弧方孔型料的尺寸,輥縫大小必須嚴格按工藝標準調整好,軋制處于微張力狀態(tài),K5道次充滿度控制在軋件尾部,保證K4進口導位對前方來料進行有效夾持作用,同時也要確保機架不能有軸向竄動。
切分工藝技術整改后,穩(wěn)定了兩切分生產工藝,大大降低了沖出口導衛(wèi)、鋼頭咬不進的問題、雙線差不穩(wěn)定等各種工藝故障,生產¢12*2規(guī)格兩切分班產由原來的540噸提高到現在班產580噸水平。K5孔型的參數優(yōu)化,嚴格控制工藝尺寸、及時調整、更換軋槽和導衛(wèi);嚴格控制切分軋件的均勻,解決了兩線活套波動大,后道工序兩線軋制金屬流量不均,成品質量難控制的問題。大大提升了產能,同時成材率、定尺率、負偏差、班產能大幅提升,各項指標都 有了進一步提高,降低了生產成本,提升市場競爭能力。改前改后的生產指標如下表2。

表2
[1]黃武軍.邊連軋機組應用切分軋制技術的探討[J].軋鋼,2001,18(4).
[2]謝國誼,劉榮,程建華.八鋼小型兩線切分關鍵技術分析[J].新疆鋼鐵,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