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飛 簡 潔 覃應媛
(1.桂林醫學院,廣西 桂林541004;2.桂林市中醫醫院,廣西 桂林541002)
藥理學是一門橋梁課程,是連接基礎醫學知識與臨床醫學知識和醫學知識與藥學知識的關鍵學科,是醫科類院校大部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尤其是對于實踐性強,對于動手能力要求高的藥學專業來說,藥理學更是一門核心課程。然而對于我院藥學專業高職層次的學生來說,與本專業本科層次的學生相比,醫學和藥學的基礎知識都相對薄弱,個人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藍本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理解和記憶藥理學知識效果不太理想,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為了培養高職層次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其對于藥理知識的學習興趣,我們對藥學專業高職層次的藥理學教學模式進行新的嘗試。
翻轉教學模式(flipped class model,FCM)是近年來基于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起源于美國科羅拉多州的林地公園高中,其推動得益于美國開放教育資源(OER)運動[1]。主要內容就是將原本在課堂講授的內容制作成視頻課件和文字資料上傳到網絡,供學生課外自主學習,課堂時間則用來與學生進行討論、解答疑惑或進行專題研討等活動[2]。2011年該教學模式被加拿大的《環球郵報》評為影響課堂教學的重大變革。
根據翻轉教學的主要內容,結合我校藥學高職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在部分學生中進行了翻轉式教學的初步嘗試。首先,老師在每次課課前將引導學生去網絡教學平臺或互聯網平臺上去尋找跟下次課有關的優秀教學視頻資料和文字資料,然后準備一至兩個與下次課相關的問題,要求學生至少提前二十四小時帶著相關問題對即將學習的內容進行提前學習;其次,課前將學生分成適當的學習小組,以便于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對問題進行交流和討論,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形式可以是提問或討論等等;然后,教師布置小練習,學生開始按小組進行練習,小組討論練習結束后,再次進行討論及總結,很好的完成課堂學習;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邀請相關臨床醫生具體介紹一下本科藥物的臨床使用情況。最后,教師在下課之前布置適當的課后任務,促使學生對本次課學習的主要內容在宿舍進行加強和鞏固。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們發現,首先,翻轉式教學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即不僅“學會”,還要“會學”。同時學生必須在課前利用網絡進行學習,這也就促使學生認識到互聯網不僅具有網上聊天、看電影、玩游戲等娛樂性的功能,還具有線上學習和搜尋資料等幫助自主學習的功能,促進學生多角度認識和利用互聯網。
以小組模式在課堂上進行小組內學生個體之間、組外學生個體之間以及老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和討論,了解需要掌握的主要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另外,通過這種在這種教學模式的設計中,要求學生必須要開口說話,表述自己對知識點的理解,而不是傳統模式中只是默默地聽,靜靜地記。每個同學的學習深度和思考方式不同,可能會引起激烈的爭辯,而通過爭辯又會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了解,所謂“道理越辯越明”在這里可以得到充分體現。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動查閱資料、組織材料、文字表達、語言表達等能力得到了鍛煉。特別是對主講的學生的正面評價,肯定表現積極的學生,對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幫助。
藥學高職畢業后大部分學生將從事醫藥營銷行業,熟練的交流與溝通的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不是絕對的權威,老師和學生之間是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和討論問題,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挖掘他們潛在的活躍思維能力,打開了他們的嘴巴,增加了他們的交流能力。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還對藥學高職專業學生就業很有幫助。
目前,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一直強調進行素質教育,其核心是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這次教學嘗試中,學生們為了準備課上的內容討論,需要提前熟悉教材、查閱資料、觀看相關視頻,按照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同學和老師討論相關的學習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獲取的知識大部分是主動獲得的,記憶得到了強化,印象深刻。學生通過教師誘導式、開放式等提問或討論以及臨床醫生對藥物使用的介紹,讓學生在教師的設計中逐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答問題從而達到掌握每次課的內容,這種教學法最大的好處是使學習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本次藥理學教學中翻轉式教學模式的嘗試,雖然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譬如對組內每一位學生成績的評價還需進一步細化、量化,尚需制定小組內部評分標準以及小組之間的評分標準,分析翻轉式教學與傳統教學法的學生能力的差異等,以及對部分基礎知識較差或者和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同學對教學效果的影響等等,這仍需要我們仍需要不斷摸索,不斷完善。
[1]張莉靖,曹殿波.“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4(1-2):91-92.
[2]周維英,周紅,陳曉紅,等.基于翻轉教學模式的藥理學教學探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4,30(14):2212-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