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濤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中國 重慶400067)
隨著法治觀念進一步的普及,當代大學生大都能用所學法律知識武裝自己,但在實際運用中,因缺乏法學專業知識背景,部分同學沒能恰如其分的運用好,在學校的日常管理中,常會碰到一些不合理的“維權”聲音。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高校學生宿舍管理行為的法律問題進行相關探討。
我國《憲法》第三十九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法律上的住宅是指供人居住的場所。這里強調的“場所”僅限于供人居住、既包括常居住的住宅,也包括臨時居住的住宅,同時包括營業性的旅館、飯店等供人居住的客房,還包括漁民家居的船只。學理上的解釋沒有明確說明學生公寓是否屬于“住宅”的范疇,學界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學生公寓的宿舍究竟是不是屬于法律上的住宅范疇呢?
學生雖然向學校支付了一定價值數額的金錢,由此不少學生認為這筆費用就相當于租房的租金,有理由認為學生寢室是他們承租的,一旦繳錢入住就獲得了居住權,其入住宿舍行使居住權行為的性質與社會上租房入住在居住權行使上是一致的,是屬于他們的私人空間,與法律上的“住宅”含義是一致的。其實這是錯誤的,是部分同學誤解了學校收取“住宿費”的真實涵義,將住宿費與租金混為一談。盈利性的收取才叫租金,學校是公益性質的,學生住校學校是不可能向學生收取租金的。學校收取住宿費是用于支付水電費,以及用于支付學生宿舍管理人員的工資,是一種成本性的收取,基本上是“取之于生、用之于生”。第二,從客觀方面來講,學生宿舍基本上是6人間甚至8人間,也就是說一間寢室基本上入住了6人至8人,那么在寢室內的空間并不是某個人的私人空間,而是集體的空間,因此當一個學生在寢室內的行為必然要顧及到其他同學的權利。第三,從主觀方面來講,學生寢室相對于學校這個大集體來說,就好比一個“細胞”,是除教室之外,進行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陣地。與班級體相比,同寢室同學的關系更加密切,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在宿舍也表現的更真實,大學生在這里可以比較自由地展示個性。因此是高校輔導員了解學生、獲取信息、交流思想、開展健康有益活動的重要場所。
從住宅的法律含義以及學生宿舍的客觀情況和主觀狀態來看,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學生宿舍并不是法律意義上的住宅,學生享有的僅是居住權而非住宅權。
高校依據《教育法》第28條之規定享有法定權利,其中包括招生、教育教學、科學研究、機構設置、教師管理、學生管理和經費使用。涉及到對學生管理,高校權利主要有:按照規章自主管理;組織實施教育教學活動;招收學生或其他受教育者;對受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或者處分;對受教育者頒發相應的學位證書。高校與學生的管理關系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學生的學籍管理關系,一類是學生的日常管理關系。現在學界基本上達成共識,涉及學生學籍管理關系是受法律調整的,其引發的糾紛可通過行政訴訟的途徑解決。高校對學生宿舍實施管理行為,是其履行教書育人職責、維護學校教育教學持序和生活持序之必需,是對學生的一種日常管理關系,也是高校行使權利(權力)的一種方式。那么接下來的問題是,高校依“職權”對內部事務進行管理的行為,是一種什么樣性質的權力行為(行政行為)?
行政行為的構成要件有四個:行政權能的存在、行政權的實際運用、法律效果的存在、表示行為的存在[1]。只有同時滿足此四個要件,才屬于行政行為,否則是非行政行為。而有些法律行為表面上是行政行為,實際上卻是非行政行為,學界將其稱之為假行政行為。根據王名揚教授的觀點,假行政行為即行政行為的不存在:包括物質上的不存在和法律上的不存在。物質上的不存在是指不具備行政權能的組織或個人所作的假行政行為;法律上的不存在是指沒有運用行政權能所作的假行政行為。那么學校針對學生宿舍的管理行為是一種什么樣的行政行為呢?筆者擬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1)高校的學生宿舍管理規則制定的管理并沒涉及到學生的重大權益的管理,即只是為了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學持序,學校根據不同的情況自行制定的規章制度。從制定機關的性質上高校是事業單位組織,而非擁有行政權能的組織。因此,高校制定的學生宿舍管理規則的程序是一種法律上不存在的一種假行政行為。
(2)高校具體負責學生宿舍管理的部門是高校內的一個子單位其性質也是不具備行政權能的組織,其工作人員以及宿舍管理人員也是不具備行政權能的。因此,可以認定高校宿管工作人員依據學生宿舍管理規則所作出的宿舍管理行為是一種物質上不存在的一種假行政行為。
這種假行政行為關系類似于大陸法系的特別權力關系,或英美法系的特權關系,這種關系是屬于學校辦學自主權調整的范圍。即學校是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學生宿舍管理規則的。而且這種關系是不受法律調整,受學校內部規則調整。學生不能就此要求司法救濟。
學術界也有人認為,學校和學生在除學籍管理關系外,應是一種平等的民事主體關系,其關系應受民法調整。一如上述,在該模式下招生入學的學生,經過報名、錄取之后,無論是否與學校簽定有正式的合同文本,都可以視為合同關系成立。那么學校的住宿管理規則完全可以視為合同條款來對待。學生入住學生宿舍的行為就視為接受該條款,若學生違反該條款,學校完全可以以違約為由進行相應管理。
高校對學生宿舍的管理行為還可分成抽象管理行為與具體管理行為。具體管理行為又可分為一般管理行為(即公共管理行為)和特別管理行為。公共管理行為(即一般管理行為)是為宿舍區內所有學生的共同利益而設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管理行為;而特別管理行為則是只針對學生的私人空間(如床鋪、衣柜等私人物品存放地)進行的管理行為。
管理是權力具體運用的方式,針對學生宿舍的空間、設施及其學生住宿行為的管理是公共管理,公共管理行為可以根據利益的價值順位進行平衡,在合理的范圍內犧牲個別利益,如統一的作息時間、門衛制度、清潔衛生檢查、安全用電等這些整齊劃一的管理。筆者認為“特別”是“有限特別”,是一定限度的特別,具有相對性?!疤貏e”相對性可從三個方面來理解:學生的特別權利猶如一個由內向外發射的矢量,越接近中心(學生的基本權利),這種特別權利的排他性就越強,越接近外層,這種特別權利的排他性就越弱。因此這種外層的特別權利,其他組織或個人是可以取得的但必須有學生的權利出讓或通過其他特別手段獲得相應權力。學生入住學生宿舍這一行為就可以認定學生已將他的這種權利出讓。因此學校可以對學生的如床鋪、衣柜等私人物品存放地進行以不侵害學生基本權利為前提的管理,如要求學生的床鋪、衣柜等私人物品存放地的整潔。
綜上,不論是從學生寢室的法律地位上看還是從學生宿舍管理規則的制定以及管理關系角度,學校依據該規則管理學生寢室時學校都擁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而且一般是不受司法審查的。
學校在管理學生寢室時的自由裁量權是否可以任意擴大呢?答案是否定的。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保障管理相對方(學生)的權利:
第一,規范學生宿舍管理規則等文件制定的程序,必須經過“三讀”程序即學校宿管工作部門的起草,學生處等相關部門的會審,學校黨委辦公會的會審,學生宿舍管理規則才可予以頒布執行。學生宿舍管理規則頒布后,學校還應大力宣傳相關管理制度,并組織新生入校時進行相關學習。
第二,依據《立法法》相關規定,學生宿舍管理規則應尊重法律保留原則,對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的限制等專屬立法事項,學校不得代為或自行規定,學生宿舍管理規則是不能與他的上位法(包括原則和精神)相抵觸的。如在規定檢查學生寢室時,只能對寢室的公有部分進行檢查,而不能對學生的私有物品進行檢查的。
第三,規范學生宿舍管理規則的制定,負責起草的部門應充分征求廣大學生的意見,在學生宿舍管理規則中必須明確學生的權利,如聽證權、知情權、申訴權等程序性權利。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等院校在制訂學生宿舍管理規則時須與時俱進,并充分考慮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本校實際情況,這樣才可能對學生進行合法、合理、合乎人情的管理。
[1]王名揚.法國行政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9.
[2]周光禮.教育與法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3]陳朋,祁占勇.教育法學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4]葉必豐.行政法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5]謝灃.當前高校學生宿舍管理的問題和對策分析[J].成都大學學報,2007(8).
[6]薛莉.高校后勤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探討[J].學術縱橫,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