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丹青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浙江 寧波 315000)
“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改善人類的生存及生活,可以為人類預防或消除或克服即將來臨的災難。”當今社會開始了一輪信息技術的變革,人民的生活生產越來越離不開信息技術,許多國家與地區在這一形式下提出了智慧建設。何為“智慧城市”?簡單的說,其實質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行,進而為城市中的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促進城市的和諧、可持續成長。”身處寧波,我們通過深入地調查研究,去更深入的了解了這個城市。
智慧城市建設在國家層面來說,是為了擴大內需,促進可持續發展;在地方城市層面來說,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改變城市格局,打破原有的發展模式;而就市民層面來說,是為了完善公共服務,給人們更好的生活體驗。
寧波做為國內第一個提出智慧城市概念的城市,在其經濟發展,企業發展轉型方面已經做出了快速有效的調整,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是普通市民對于開展了幾年的智慧建設又有多少切身體驗呢?智慧城市的快速發展真的有覆蓋到人們的生活中嗎?這些問題成了我們調查的重點問題。細細歸納,不難發現每個年齡層的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對于青少年,他們需要“文化”;對于上班族,他們則需要“公共服務”與“住房”;對于老年層,他們更多需要“安居”與“健康”。
不可否認的是,很多市民需要的東西正在逐步的形成、推出。出行時,智慧公交,幫助人們了解實時的交通狀況;智慧醫療,讓人們方便快捷的獲取醫療服務,關注自身健康狀況……。生活的確變得越來越“智慧”了,一切都向著期望的方向前進。但是當我們詢問市民“你覺得智慧城市建設從哪些方便改變了你的生活?”時,得到的往往是遲疑、是迷茫,市民們默默享受著城市變化帶來的服務,但是卻很難將其與智慧城市建設聯系在一起,這究竟是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不得不讓我們思考是不是我們城市智慧建設的宣傳工作不夠充分?是不是智慧建設的發展方向還不夠貼近人們的生活?
智慧城市發展到現階段,確實面臨了很多困難:
(1)缺乏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和宏觀指導。全國乃至全球的智慧城市建設都處于初級階段,取得的成果也只是階段性的,可以說城市建設智慧化,不論在全球哪個城市都是摸索試探的階段。目前寧波市智慧城市建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存在項目一哄而上等現象。此外,由于缺乏相關的標準體系,項目建設水平、基礎參差不齊,制約了智慧城市的建設,限制了對民生建設、對人民需求的關注。
(2)缺乏與市民需求相關領域詳細的目標。目前寧波市有些項目缺乏一定的實際性,把智慧城市僅僅定位在工程建設,主要促進的是經濟的建設以及企業科技的轉型,在實際經濟效益面前往往可能忽略了普通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部分。
(3)缺乏相應的配套體制和配套宣傳工作。由于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復雜工程,而當前對智慧城市建設的這一特性認識不足,沒有建立推動智慧城市運營和管理的長效機制,僅僅依靠政府投資來推動建設,無法充分激發社會力量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將極有可能導致智慧城市建設的可持續性嚴重不足。在宣傳工作中,除了每年開展的智慧博覽會以外,很少有相關的報道融入市民的生活,缺乏宣傳,缺少市民的關注,就難以促進市民加入到智慧城市建設中來,一個城市的建設要緊緊依靠的生活在這里的百姓,他們才是城市的主人。
在實際生活中,市民在接受“智慧城市”理念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關注到包括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在內的一切民生問題,這些問題都是時下最熱門的民生問題,也是直接關乎到市民生活的問題。市民真正需要的東西也正是民生問題的核心,它可以劃分為三部分:文明、健康與快捷。著手文明,我們需要解決教育、娛樂等問題;著手健康,我們需要解決醫療、食品安全等問題;著手快捷,我們需要解決出行、網上支付等問題。在這些問題之中,許多問題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也正一步一步的深入市民的生活。而有的問題雖然現在并沒有很好的進入到市民的生活,但是相信在經濟建設的推動之下,越來越多的企業會開發、優化各類產品來應對這些問題,從而全面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智慧城市”的發展不斷前進。
通過與市民的溝通,我們相信,一個城市的發展能否得到市民的肯定,不僅僅在于城市的經濟建設,而在與市民的幸福感、滿足感。騰飛的經濟可以給人們帶來優厚的物質生活,帶來廣闊的市場和無限的機遇,但同時也會帶來了巨大的工作壓力,以及不斷上漲的房價。在這個全國經濟都飛速發展的時代,做為城市的主人,我們需要感受到的不在只是物質上的享受,我們需要精神上的滿足,我們更期望可以體會到這座城市帶給我們的新鮮感,帶給我們驚喜和憧憬。這才是智慧城市的智慧之處,這才是智慧城市的魅力所在。
著眼當下,“智慧寧波”正迅速的發展著;展望未來,“智慧城市”的推廣也任重道遠。認清何為民所需,再解民所需,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相信終有一天,我們的生活會全面融入進“智慧”,生活將更加美好!
[1]王璐,吳宇迪,李云波.智慧城市建設路徑對比分析[J].工程管理學報,2012(5).
[2]鄒佳佳,馬永俊.智慧城市內涵與智慧城市建設[J].無線互聯科技,2012(4).
[3]王世福.智慧城市研究的模型構建及方法思考[J].規劃師,2012(4).
[4]張陶新,楊英,喻理.智慧城市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5]楊紅艷.“智慧城市”的建設策略:對全球優秀實踐的分析與思考[J].電子政務,2012(1).
[6]張云霞,來勐,成建波.智慧城市概念辨析[J].電信科學,2011(12).
[7]逄金玉.“智慧城市”——中國特大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