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興 張 麗
(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測繪院,貴州 貴陽550018)
近年來,各地頻頻出現的“地王”向世人們顯示了城市土地尤其是黃金地段的土地的價值,也正是這種以金錢來衡量的價值說明了城市土地的稀缺性??焖俪鞘谢瘞淼摹皵偞箫灐彼频拇笠幠5耐庋訑U張似乎在一定的程度上緩解了這種稀缺性。但土地是有限的,為了保證十幾億人口及子孫后代的吃飯問題,不可能無限度的進行土地征用,使農用地變為城市用地。所以,城市土地利用要由粗放的外延擴張向內涵挖潛的集約利用方式轉化,最大限度的發揮土地利用潛力,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對于城市土地利用側重于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同時注重合理的布局和優化的用地結構??偟闹笇Х结樖牵嚎刂瓶偭俊⑾拗圃隽?、盤活存量、提高質量。也就是說城市土地利用是一次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近年來,部分城市出現的霧霾再一次敲響了警鐘。城市用地在側重經濟效益的同時還應注重環境效益。城市環境效益水平的提高對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
鑒于城市在國民經濟生活中的獨特地位,筆者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定義為:在一定的自然、經濟、技術和社會條件下,以城市自身的定位為導向,制定合理的發展目標。以城市土地合理的布局、優化用地結構和和諧的人地關系為抓手,通過增加土地的投入,改善經營管理等途徑,不斷提高土地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最終實現和諧的城市用地狀態。
土地集約利用的概念最早來源于對農業利用的研究,而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對此進行了有益的借鑒。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1],涉及社會經濟等各個方面,不能簡單的利用幾個指標進行衡量或者評價,而是要進行綜合性評價,那么這種情況下必須建立科學有效的指標體系。只有建立科學有效的指標體系,才能得出準確可靠的研究成果,從而應用于實際。
2.1.1 完全性原則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涉及經濟、社會等方面,具有很強的綜合性。作為指標體系這個有機的整體就應該涵蓋這幾個方面,全面系統的反映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狀況。
2.1.2 可操作性原則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應該具有可操作性原則。指標數量過多,必然存在指標數據難以獲取[2],將使設計的指標體系缺乏實用性等若干問題。因此,指標體系應盡可能的選擇簡明扼要、精準、容易統計或者采集的統計數據。
2.1.3 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原則
在進行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評價的過程中,為了能夠全面反映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情況,選取指標中有一部分指標為定性指標,比如生態環境指標。把定性指標定量化運用到指標體系中,最后得出定量的結論。
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內涵,筆者主要從影響城市土地經濟效益的土地投入的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的優化、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態環境效益三個方面進行了界定。針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內涵的分析,筆者構建了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
2.2.1 城市土地經濟效益指標
城市是人口、資本、勞動力高度密集的區域。所以,城市土地利用的最直接目的就是力求單位面積土地上的最大經濟效益。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土地的投入和產出[3-4]。因此,可用地區生產總值、單位面積固定資產投入、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三個指標進行表示。
地區生產總值:本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
單位面積固定資產投入:單位面積城市土地上固定資產的投入額。
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實現的增加值之和在全部地區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
2.2.2 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優化指標
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的優化[5]既能滿足城市自身發展對土地的需求,又能緩解用地矛盾,有利于集約節約用地、促進土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不斷增強有限土地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因此,可用第一產業國內生產總值、第二產業國內生產總值、第三產業國內生產總值三個指標進行表示。
第一產業國內生產總值:指按市場價值計算的第一產業國內生產總值。它是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在第一產業上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
第二產業國內生產總值:指按市場價值計算的第二產業國內生產總值。它是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在第二產業上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
第三產業國內生產總值:指按市場價值計算的第三產業國內生產總值。它是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在第三產業上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
2.2.3 生態環境指標
城市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有顯著的區別,是一種典型的經濟、社會、自然復合人工生態系統[6]。城市生態環境方面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綠地,綠地不僅具有美化、休憩、游樂等功能,還具有調節小氣候、調節濕度等生態功能。對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態效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可用人均綠地面積和城區綠化覆蓋率二個指標進行表示。
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城市公共綠地面積的人均占有量。
城區綠化覆蓋率:城市各類型綠地(公共綠地、街道綠地、庭院綠地、專用綠地等)合計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比率。
通過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涵義的挖掘,筆者構建了以城市土地經濟效益、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優化和生態環境為主體的指標體系共有八個指標組成。以期能對后期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提供有益的參考。
[1]楊紅梅,邱道持,張傳華,黎邦華.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比較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1(1):165-169.
[2]劉力,邱道持等.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9(5):887-890.
[3]畢寶德.土地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馬克偉.土地大辭典[M].長春:長春出版社,1991.838-839.
[5]肖夢.城市微觀宏觀經濟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邱道持,肖剛,等.小城鎮土地利用環境效益綜合評價探討:以重慶北碚區為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6(6):728-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