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坤
(哈爾濱市老年法律救助中心,黑龍江 哈爾濱150090)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加劇和老年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已成為一個帶有共性的社會問題,面對家庭養老功能日益弱化的局面,傳統的家庭養老受到極大的挑戰。
人口老齡化是根據人口年齡結構特征做出的分析和判斷,是指在一定的人口總體中,老年人口增長的趨勢。按照國際通行的標準界定,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是指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7%,或者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10%。這意味著在時代進步,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呈現出來的某地區或國家人口處于老齡化的狀態,是一個具有世界性的問題。就我國而言,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00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比例達到10.45%,65歲以上老年人比例達到7.09%,標志著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已經轉變為老年型,主要特點是:
一是老齡人口數量多。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在“十一五”期間表現出持續增長之態勢,到2010年將達到1.74億,所占比例約為12.78%,其中,8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預計可達到2132萬,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2.25%。二是老齡化進程速度快。自推行計劃生育這個基本國策以來,我國的人口出生率大幅降低,加速了人口老齡化的進程。而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得死亡率下降和壽命延長,也促使了老年人口絕對數量增加和相對比例的提高。三是高齡老人比重大。我國在21世紀上半葉,將迎來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的時期,高齡化發展也將更加迅速,到2050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將達到30%。四是老齡化超前于現代化。發達國家步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基本在20000美元之上,屬于先富后老的類型,然而目前我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為1000美元,是典型的中等偏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比較薄弱,現代化建設尚未完成,屬于未富先老的類型,因此,解決老齡化問題的難度更大。
人口老齡化絕非是人口年齡結構的問題,而且還與經濟建設、國家發展緊密相連。當前我國社會從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經濟體制也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在這個社會結構變革和整體發展的新時期,人口老齡化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棘手課題,急需尋求一種合理、高效的養老方式。一是家庭功能弱化。由于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成功執行和經濟社會現代化的發展,家庭規模不斷縮小,出現了“小型化”,“核心化”的發展態勢,“四二一”家庭比例逐年上升,使得家庭養老功能十分脆弱。二是社會職能分離。在計劃經濟的時代,國有企業處于國家經濟的核心地位,職工的生老病死一般都是由企業負擔或補貼,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的社會關系進行重組,已將其福利功能轉移給了社會。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積極探索一種能適應大多數老年人實際需求的社會化為老服務新模式。三是思想觀念改變。現代社會,年輕人的生活觀念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普遍是與老人分開居住,這給傳統就近照顧老人帶來了不便。加之,就業生存環境的激烈,許多年輕人選擇在外地學習、工作、成家,甚至是遠赴海外謀求發展,這樣就使寂寞空虛的空巢家庭大量出現,養老問題無疑雪上加霜。
養老服務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已經在大部分社區中嘗試開展了為老服務,但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從總體上看還處在起步階段,還有較大差距:工作中仍然存在著養老保障制度覆蓋面還比較窄,老年人優待政策還沒有惠及到全體老年人;養老服務業發展仍較為滯后,遠不能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個性需求;社會福利組織有待規范,民辦養老機構監管尚需完善,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養老服務體系還沒有建立健全起來。存在的宣傳力度不夠、法規不完善、基礎設施薄弱、經費不足等問題還比較突出。
面對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家庭規模小型化、空巢化,而養老機構床位匱乏的實際現狀。短期內,單獨依靠社會、社區或是家庭一方的力量都無法承擔老年人養老的重任,必須建立起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匹配的老年福利事業,需要多方位、多渠道、多層次地加大投入力度,構建社會、社區與家庭相結合的養老模式,滿足老年群體的發展需求。居家養老立足家庭,以社會服務進家庭為標志,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廣泛發動各方面力量參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市場化運作,大力培育專業化服務機構和服務隊伍,使之形成服務主體多元化,服務方式多樣化,服務隊伍專業化的格局。這樣才能構建起功能互補,形式互通的新型養老體系,才能符合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成為在現實條件下妥善解決養老壓力的有效途徑。
面對資源不均,設施不足等問題,應注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從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不豐富,活動場所有限為切入點,提出利用和盤活社區現有資源,充分挖掘現有可供居家養老服務的潛力因素,有效整合社區資源的建議,從而節省政府支出,又能保障養老服務的物質基礎。適時將社區內一些閑置的廠房、學校、幼兒園等場地進行養老服務方面的改造,開辟老年人的活動場地,盤活廢止資源,整合合理使用,滿足老人們的實際需求。同時把現有的家政、商鋪網點、醫療機構等資源納入到養老服務體系,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益。
社區是連接國家、社會和個人的紐帶,隨著家庭養老功能的下降,老年需求日益增長,以及老年人社會服務的滯后發展,即便老年產業十分發達,老年人的許多實際需求仍需由就近、方便、熟悉的社區來滿足。建議區分服務對象、豐富服務內容,發揮服務站的平臺作用,進而為老年人提供貼心多樣的養老服務的建議。擴展服務政策,提出因地制宜,打造自身特色,從而實現養老服務水平整體提高的觀點,以及發揮志愿者力量,鄰里互助等積極因素,加強社區為老服務的承載力。
總之,新時代的養老服務模式,既要滿足老年人的多元需求,又要符合我國的現實國情,順應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從而減輕國家負擔、彌補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的不足,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其推廣應用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和社會意義。
[1]熊必俊.老齡化時代的居家與社區養老格局[J].上海城市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
[2]張良禮.應對人口老齡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