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良斌 李必文 鄒家柱 樊湘芳
(南華大學,湖南 衡陽 421001)
圍繞國家《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計劃》和《中國制造2025》,我國機械制造業正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創建自主品牌、努力實現綠色制造,實現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歷史性跨越。但是,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從事高新技術研發、新技術應用、技術交叉創新,能發展新技術新理論的工程科技人才比較匱乏。因此,高等工程教育要強化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主動服務行業企業需求的意識,創新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機制,提高校企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水平,以基地為依托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構建布局合理、結構優化、類型多樣、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高等工程教育體系,加快我國向工程教育強國邁進。
為主動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轉型升級,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高校積極加強與政府及企業合作,參與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組建產學研戰略聯盟。將高校與企業組建人才培養基地引入到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上,成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和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一,依托基地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學生工程實踐能力與職業素質的培養,提高就業競爭力。第二,有利于高校的產學研用及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有利于高校科研以需求為導向,促進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鏈條的形成,使得科技資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并能為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第三,既有利于企業利用高校的科技資源,實現企業的產品、技術更新,降低企業研究開發成本;又有利于為企業培養合格人才,優化企業人力資源。
以科研項目合作為媒介,以聯合建立的創新型人才基地為平臺,將高校與企業聯合在一起的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充分利用各方優勢,實現優勢互補;依托科研項目的合作提高參與人員的科研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校企人才培養基地的科研項目合作模式主要包括政府推動型、自愿組合型、合同連接型、共建實體型等四類。
1)政府推動型的科技項目合作模式是指政府根據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推出合作項目和規劃、組織的科技合作項目的行動。一方面,政府能夠引導高校和科研院所發揮多學科的綜合優勢,從事廣闊的跨學科研究,發展新興學科和高新技術,為傳統產業尋找新的出路,使其研究的是科學理論工程化。另一方面由于共同攻關的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是與企業發展密切相關的問題,能夠吸引企業投資,且企業可以將研究成果直接轉化成生產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2)合同連接的科技項目合作模式是以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培訓、技術轉讓等技術傳播和合作開發為重點,通過合同形式組建的科技合作組織方式。
3)自愿組合的科技項目合作模式是以某種科技成果的轉讓或研制為基礎,以經濟合同為紐帶,自愿結合的技術協作關系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4)共建實體的科技合作模式是以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圍繞共同目標,用合同約定,將各自的部分人力、物力、財力集中起來統籌規劃、統一管理、統一使用,創造的財富共同分享的基礎上組建起來的實體性科技合作組織方式。
以南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與湖南天雁機械有限公司校企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為例,詳細介紹校企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情況。
鑒于衡陽市五大支柱產業之一的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特色,衡陽市政府推動,湖南天雁、南岳電控、湖南機油泵、衡陽運機等23家企業與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一汽技術中心、南華大學等9家高校院所聯合成立衡陽市汽車及零部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該聯盟旨在整合市內乃至國內外產學研各方的優勢資源,協同研發及產業化攻關,以提高聯盟企業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為目標,推動衡陽市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鏈的形成,提升衡陽市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南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通過參與創新聯盟加深了與行業企業的溝通交流,為后期的協同研發及產業化攻關合作打下基礎。
校企合作交流是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建設發展的保障。邀請院企領導、具體實施部門領導召開研討會、辦學術報告會等形式加強校企合作交流。機械工程學科根據企業科研優勢特色及基地建設需要,先后聘請湖南天雁總經理王一棣研究員,副總經理兼技術負責人胡遼平博士,以及技術副總、“國家千人計劃”圣小珍教授為碩士研究生導師。并邀請了曾擔任英國南安普頓大學聲與振動研究所博士、全職研究員,康明斯渦輪增壓技術有限公司噪聲和振動高級工程師的圣小珍教授等有外國留學經歷的專家作學術報告,提高了學科教師、學生的國際視野及跟蹤國際科學前沿的能力。
在此基礎上,南華大學與湖南天雁聯合建立了“特殊環境下裝備安全服役技術實驗室”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并建立了湖南省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在企業設立了“卓越計劃”企業實習基地,并成功建設為湖南省教育部“卓越計劃”校外實踐教育基地。院企領導針對校企聯合培養、實驗室共建等問題召開了專門的研討會,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就發揮各自科研優勢特色,就科研合作、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合作,達成的初步意向。
科研項目合作是校企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的重要載體。以共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的合作為契機,企業向高校教師、研究生、卓越班本科生開放廢氣渦輪增壓器、發動機進排氣門、高鐵冷卻風機等發動機零部件研發實驗室,開展渦輪葉片在高溫運行環境和高速運行條件下的失效行為特性及相關的長壽命設計制造技術等方面的科研交流。雙方優勢互補,互派人員合作開展了《1.5L汽油機高效率渦輪增壓器自主開發與產業化》、《基于工業CT檢測的機車關鍵零部件可靠性分析技術研究》、《高硬質材料單體泵小直徑孔高速銑削加工中摩擦磨損特性研究》等科研合作。
本團隊樊湘芳教授根據企業主要產品柴油機進氣門出現的質量問題,聯合企業技術人員對柴油機進氣門頸部斷裂失效機理進行分析,并從材料選擇及熱處理方法、產品設計及有限元分析等方面對產品進行優化,并聯合成功申報了衡陽市科技重點項目《柴油機進氣門頸部斷裂失效機理及質量控制關鍵技術研究》。
校企在研討交流、學習溝通中,探求“了解相互需求,發揮各自優勢,尋求契合點,實現合作共贏”的科研合作模式。通過科研項目合作,使校企人才培養基地從“雞肋”轉變為“有事做、能做事、做成事”香饃饃,提升了校企人才培養基地的吸引力,使基地建設進行良性循環。
人才培養是校企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的最終目標。實踐探索了“高校為企業技術人才進行知識理論升級,企業為高校年輕博士和研究生進行工程實踐培養”人才培養共贏機制。以科研合作為載體,企業技術人員在校企雙導師指導下攻讀機械工程學科在職工程碩士,或者進行研究生課程培養,實現知識充電升級。以研究生培養基地為依托,對專業全日制碩士研究生下企業進行實踐培養。以卓越校外實踐基地為依托,對卓越工程師進行為期一年的企業工程能力培養和普遍本科生的生產實習實踐能力培養。以共建的實驗室為基礎,安排年輕博士下企業進行實踐學習和科研合作,提高年青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
地方政府針對產業特色,推動企業與高校形成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立校企聯合進行技術攻關的機制,建立實驗室、人才培養創新基地等科研教學合作平臺,探求“了解相互需求,發揮各自優勢,尋求契合點,實現合作共贏”的科研合作模式。通過科研項目合作,提升了校企人才培養基地的人才培養能力,真正實現年青教師、企業技術人員、研究生、本科生多層次人才培養。
[1]姜志勝,戴劍勇,等.完善產學研基地培養模式與機制 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水平[J].南華大學學報,2012,13(3):83-85.
[2]于洋,高宏偉,趙亞威.產學研合作機制下的校企聯合實踐基地建設探討[J].高教論壇,2010(8):17-18.
[3]溫靜,黃偉九,羅云云.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模式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09(2):20.
[4]李巍.吉林省重大科技項目合作模式與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09.
[5]張振剛.關于研究生培養機制建設和發展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8(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