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源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金融學院,中國 上海 201620)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最大的差距并不是總產出而是科學技術,人才特別是創新型人才是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國際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的競爭和創新型人才的競爭,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的高等院校更加重視創新性人才的培養。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模式培養方法已成為世界各國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點和熱點。發達國家的高等院校都在積極改革高等教育探索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我國1998年出臺的 《高等教育法》第五條明文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還遠遠滿足不了時代發展的要求。我國在相當多的領域特別在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領域缺乏世界級一流創新人才,這對我國的高等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培養大批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人才是我國高校迫切的任務和義不容辭的責任。
目前國際上并不存在關于創新型人才的標準定義,不同的國家對創新型人才的定義有一定差異。我國明確提出創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并能夠取得創新成果的人才,創新型人才應該具備健康積極的人生價值觀及堅定的信仰、為科學技術發展的獻身精神和強健的體魄,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科技事業,德才兼備;有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氣,有強烈的團結協作精神和踏實認真的工作作風,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具備高度責任感、較強的獨立性和充分的自信心,通過創新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促進國家富強和民族興旺。
高等院校既是科學技術知識生產的主體之一又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要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必須依靠高校培養大批高素質創新型人才。高等學校作為知識創新的重要場所和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重要責任。培養大批創新型人才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國家對高校提出的戰略要求,也是時代賦予高校的重要使命。
各國的人才培養模式都會受到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及文化等因素的制約,時代不同,人才培養模式也會存在較大差異。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是根據黨的教育方針路線,以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各行各業急需各種專門人才為目標,結合各高校自身條件、特色及辦學理念,設置相對應的各層次人才培養體系,通過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教學與研究、道德與才能的結合,嚴格實施培養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由于各種原因,我國的高等教育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還存在著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我國高等教育受傳統教育思想影響較深,對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突出的薄弱環節。長期以來,各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重統一要求,輕個性發展;重智力因素,輕非智力因素培養;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等問題。尤其是應試教育對創新型人才培養影響較大,教師是考什么教什么,學生是教什么背什么,學生的學習缺少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和學生都以考試為指揮棒,重視標準答案,學生容易形成唯書、唯標準答案及唯權威是從的定勢思維。
課堂上以教師講授為主體,注重對書本現有知識的傳授和灌輸,重視知識的吸收和儲存,學生認為記住了老師教的就是學到了知識,忽視學生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對學生而言學習是被動的接受,學習主要停留在感知和記憶的水平,過于重視知識的積累。教學內容陳舊落后,知識傳遞的形式單一,方法呆板,缺少新意,即忽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又影響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界定一流學生與三流學生的標準之一。目前我國高校的學生能力評價觀念落后方法單一陳舊,主要以考試分數的高低作為學生評價的標準,傳統考試方法偏重于對書本知識和知識積累的考核,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無從評價,缺乏科學合理的多途徑評價體系。易于量化、易于給分的項目能得到評價,而像學生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及創新能力等較難量化和考核的能力得不到公正的評價。不合理的評價體系影響高校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長期以來由于歷史原因我國高等教育重視強調專業教育和專門人才的培養,學科專業方面偏重專業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建立了一套過窄、過專、過深的專業課程體系,專業范圍狹窄。這種人才培養模式曽經對培養專門人才發揮過積極作用,但弊端也較明顯,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面不寬、視野有限,文化素養有一定缺陷,學生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欠缺,尤其是過窄的專業知識和視野制約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使得學生的學術交流僅局限于本專業,缺乏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不太適合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和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部分高校教師認識不足,由于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高校的人才培養還部分存在著唯師是從及唯書是從的現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重視“傳道、授業、解惑”,強調教師的權威和“師道尊嚴”,突出教師的中心地位,使學生圍繞著教師轉。缺乏和學生的平等交流,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制約了學生創新潛能的發揮。有些教師雖然認識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性,但在具體培養過程中仍然使用陳舊和過時的方法、手段和組織形式。學生難以體驗到創新的艱辛和成功的樂趣,創新潛能得不到有效開發并過早失去對創新的興趣。
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的高等院校非常重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美國、英國、日本等各國在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培養創新型人才已成為世界各高校重要的辦學目的之一。
美國的高校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中高度重視發掘學生的獨立思維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既注重學術性目標的實現,又兼顧應用型目標的實現。高等教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科學與人文相結合,教學與研究相結合。在探索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獨具美國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美國大學在本科教育階段重視實驗室和研討型教學模式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在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非常注重高校之間的緊密交流與聯系。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堅持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專業式培養模式,積極推行教學與研究相結合、集體培養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方法。強調學術自由,為學生創新能力的發揮營造良好的環境重視發掘學生創新潛能。在課程設置上高度重視基礎課程教學,通過綜合化的課程體系和跨學科的訓練在提升學生深厚的基礎、專業視野和較強的適應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創新型人才,設置跨學科、交叉性的課程和專業完全達到“拓寬專業素質基礎,追蹤科研最新前沿”的教學要求。在教學方法上,采取問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討論、輔導、實驗、角色扮演、模擬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形成良好互動。通過加強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創新提供信息服務,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鍛煉的機會與舞臺。
作為科技發展的生力軍,英國的高校在提高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為國家和企業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英國高等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方面有著非常好的傳統,現在世界高校普遍采用的導師制就起源于牛津大學,導師制是英國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模式的突出特點。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性思考、開放式思維和批判性思辨能力及學科知識交叉訓練是英國高等教育培育創造型人才的特色。在教學方法上,采用以個人輔導為主的導師制,教師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制定學生學習計劃,言傳身教指導學習方法。課堂教學以小班形式上課,重視討論,師生之間平等互動。學生直接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和課題,在教師指導下主要通過自學掌握完成科研任務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勇于進取的科學精神和科研興趣。實現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目的。
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自然災害頻繁,自然資源較匱乏,日本政府在二戰后始終把推行“教育優先”和“智慧創新立國”方針放在首位,把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作為高校的第一宗旨。產官學一體化和工業實驗室是日本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產官學一體化即政府主導加大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力度,致力于提高科學技術成果轉為生產力的程度增強國際競爭力。高校在推進產官學一體化過程中,注意吸收學生尤其研究生和教師共同參與,為學生提供創新的課題使學生深刻理解企業和社會的需求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工業實驗室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理工科類大學的科研中心和研究生教育基地,工業企業為教師、科研人員提供課題和研究經費,為學生提供就業機會,相同專業的企業的研究課題對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產生巨大的推動力。在教學中注重學生探索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讓學生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死記硬背理論條文和定義上,課堂上讓學生相互探討,課后布置大量綜合性課外作業,老師非常重視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識技能,尤其對接受能力比較差的同學給予特別關照,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大量的課程在期末考評時以學生提交的課程論文或報告等為主,部分課程開卷考試。日本高校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中非常注意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和提高學生國際交流合作能力。日本是非英語國家,高校極力強調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研究生的英文能力,專業參考文獻以英文科技文獻的閱讀為主,使學生能及時掌握相關專業領域的國際最新科技動態,在國際化視野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國外高校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共同點是在先進教育理念基礎上,運用靈活多樣教學方法、綜合化的課程體系和跨學科的專業訓練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交流合作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我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是高校當前迫切的任務和義不容辭的責任。
高校要樹立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的的辦學理念,以創新精神為價值取向的教育思想,自覺地以馬克思關于人才全面發展理論、關于人才創新的毛澤東教育思想以及鄧小平關于教育要堅持 “三個面向”的指示為指導,破除傳統的人才觀,樹立培養創新精神的人才觀、教學觀和質量觀。自上而下改變傳統觀念,把具備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作為對人才基本素質的內在要求,轉變教育思想,建立以發展智力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樹立智力和非智力協調發展的教育觀點。培養人才的標準應該是即德才兼備,又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把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傳統型教育觀念轉變為培養創新精神的創新型教育觀念,現代教育教學的任務不僅是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更要重視發展培養學生的智能,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在教師中形成素質教育與業務培養融為一體、知識傳授與創新能力培養為一體、教學與科研融為一體的教育思想。鼓勵教師潛心科研、嚴謹治學、勇于創新,引導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要求學生做到不唯書、不唯師、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實,讓學生成為人才培養模式的主體,形成師生教學相長、積極探索、共謀創新的生動局面,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高校應該堅持教學改革,建立新的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根據自身發展的特點設置課程體系,把創新的理念和創新意識全面系統地貫穿到各個教學環節,改革教學方法,綜合采用導師制、研討式、對話式、啟發式等教學方式。在課堂上不搞滿堂灌,要求學生上課前大量查閱文獻和案例,課堂上積極主動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教師進行指導,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改革教學內容,精簡落后于時代的陳舊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要把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融于一體,盡可能多反映相關領域國際最新動態,讓學生了解本專業的最新前沿技術與發展動向,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積極推進綜合化課程教學改革加強學科交叉培養,走多學科綜合培養的道路。
專業教學計劃要拓寬基礎、淡化專業意識、突出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重視專業基礎教育,給學生以更多的選擇,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跨專業、跨學科、跨學校的自由選修、輔修,讓學生個性得到全面、自由、和諧發展。使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合理。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視教師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通過進修、定期培訓、掛職鍛煉等方式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素養。使教師首先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教師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通過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進一步改革教學評價制度,建立科學合理的科研、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重點考查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促進創新能力的開發和培養,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創新實踐活動,把學生的創新實踐和創新成果記入學分,對表現突出的學生還在評獎評先和保送研究生時優先適當照顧和傾斜。對于參加指導的教師,計入教學工作量,在晉升職稱時予以優先考慮,從而調動師生積極主動開展創新活動激勵創新潛能發揮。
實踐是創新的基礎,學生創新能力是通過實踐實驗教學體系得到培養。通過改革強化實踐教學,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下實踐教學處于從屬地位的狀況,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觀念和忽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弊端,增加學生的綜合性、設計性、研究性的實踐活動,建立“以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的實踐教學模塊,安排學生大量參加各類實驗實習等實踐活動,參與設計研究試驗生產等實踐環節,達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加強國際交流,拓展學生國際視野提高學生國際學術交流合作能力。營造學術自由、多學科國際相互交流和融通的良好的創新教育環境,讓學生熟悉掌握本專業的國際化知識和國際最新動態,熟悉國際慣例,具有較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通過教師海外進修訪問、提高課程的國際化、合作辦學、合作科研和交換學生等形式,讓教師、學生獲得國際學習的經歷,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促進創新思想火花進發。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人才。
[1]項子微,蔡文柏.綜合性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黑龍江教育,2010(1):52-53.
[2]聶勇.對幾所著名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分析[J].瞭望,2011(7):50-51.
[3]喬萬敏,邢亮.開放式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視角[J].教育研究,2010(10):86-90.
[4]鄢曉,林金輝.營造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良好校園文化[J].教學研究,2010(6):11-13.
[5]王丹.試談高校對創新型人才建設的有效途徑[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0(3):120-122.
[6]羅建國,趙亮.高等學校創新型人才培養與制度[J].大學教育科學,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