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業萍
(東營職業學院,山東 東營 257091)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基礎化學實驗是大學和高職化工類專業的主干基礎實驗課程,化工、輕工與食品、資源與環境、農學、材料學、生命科學等多專業的本、專、高職類院校都開設了基礎化學實驗課。本課程具有跨學科、跨專業、面廣量大等特點,主要包括無機化學實驗、分析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物理化學實驗等一級學科實驗。本課程通過驗證性實驗、探究性實驗、應用性實驗,以學生自主學習和直接體驗為基本方式和手段,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獲得化學知識和掌握實驗操作技能、培養觀察能力[1]、夯實基礎理論知,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團結協作的學習、實驗態度和創新能力。
基礎化學實驗是在特定實驗目的的統領下,手腦并用,通過生動、直觀、豐富的實驗現象,鍛煉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規范學生的操作、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實現由現象到本質、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上質的飛躍。
實驗課作為化學教學中最生動、最活躍的部分,有其獨特的特點和功能:一是整個過程是學生自主認識活動;二是教學項目、教學目標與純理論課堂教學不同。針對其特點,針對其特點,如何開采取有效措施,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實現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是提高實驗課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
然而,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經歷,目前在高職基礎化學實驗課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下列問題,表現在課上學生學習、行為主動性差,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專注于實驗,聊天、打鬧、看手機,不認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只看重結果。課后,不認真整理、分析自己的實驗數據,而是抄襲別人的實驗數據、實驗現象,部分同學不認真書寫、規劃表格,應付了事,更有甚者直接不寫實驗報告。
針對這種現狀,要想從根本上改善,必須從教學主導者、學習主體、教學項目設計、教學組織形式等多方面綜和努力改善,力求教學效果能有質的飛躍。
在化學實驗課教學活動中,教學的終極目標就是“學生學會”,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調控者,應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進度及學生的認知、接受水平,時刻關注課堂教學效果,適時調整教學進度、教學計劃和課堂策略,在實驗課授課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思考和內化,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一效果的達到,則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教學能力。主要包括:(1)教學設計能力,是指教師綜合運用自身掌握的多種知識和技能,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現狀,確定教學目標、教學計劃、選擇與運用教學策略、實施教學的能力;(2)教學操作能力,主要指教師在實現教學目標過程中解決教學問題的能力和引發學生思維-調控學生思維-提升學生思維質量”的能力;(3)傳播能力,主要指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語言、肢體傳遞能力;(4)交往能力,主要指在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溝通能力。
研究資料表明,學生在教學中的需要表現為 “不被批評的需要——獲得物質獎勵的需要——獲得精神獎勵的需要——自我表現的需要——認知的需要——自我發展的需要”六個從低到高的層次。不同學生、不同時期在課堂上的不同需要會產生不同的學習動機,其表現就是不同的興趣和愛好。
有效實驗課堂教學應更加關注學生自主獲取知識、技能的方式,突出自主學習、探究互動式學習。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其主體學習狀態表現為:探討實驗方法、規范實驗步驟、提高實驗技能、觀察實驗現象、分析、討論實驗現象,總結實驗原理,提高知識的綜合云應用與創新能力。在教師的引導、適當點撥下,通過“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的設計,讓學生主動聯系已有知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建構新的知識結構,進一步激發學生自主求知探索的意愿。
針對高職學生雖然思想活躍,興趣多元,但學生的學習熱情有限、學習能力不高、知識量少、面窄等問題,學生在做實驗時忽悠畏難和惰性心理,在實驗課上應付了事或根本不做。針對這種問題,在選取實驗項目時,應綜合考慮多種因素,科學有針對性的選取、設計實驗項目,避免實驗失敗而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實驗項目選取時,不求覆蓋面太廣、新奇而脫離實際的項目,應重點偏向“貼近生活、生產實際,能反映當前化工生產實際操作流程,和學生日后的工作緊密聯系的項目”,并且難度要有階梯性。在實驗項目實施過程中,應注重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獲取知識,解決問題,提高技能為根本的過程,過程中注重充分挖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新精神,而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負責教學活動的設計、組織和實施,整個過程是“教、學、做”一體化的完整詮釋。這樣實驗課堂會更豐富,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性和目的性更容易被調動、激發,教學目的和效果更容易達到。
世界課程改革的趨勢是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索學習,這就使得大班化教學面臨諸多問題:比如如何面向全體、如何因材施教等,因此,采用“小班化教學”勢在必行。
一項研究表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學視野所關注的覆蓋范圍一般不超過25人,一旦超過這個數字,教師就會顧此失彼,超出越多,教師顧及不到的學生也就越多。
“小班化教學”是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普遍推行的一種教學組織模式,其所面向滴定是各項異性的學生個體,是圍繞學生個體發展而開展的一項教學組織活動。針對我們現在多數高職院校化工班美版高達40~50人的龐大人數,參與教學活動的教師、學生的注意力、關注度,活動的密度、強度,以及師生互動的程度、效果都會大大折扣,要想實現高標準、高要求的教育質量觀,實施“小班化教學”已迫在眉睫。
隨著城市人口增長率逐漸下降,一些大中城市的小學實施了小班化教學改革實驗,也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大量的研究表明;小班化教育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個性發展等起到明顯的效果。對改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育資源等有革命性的突破。
“小組式互動”(又稱小組活動),是一種新的有利于學生合作學習的課堂組織模式,在實施過程中首先要科學、合理的分組,成員之間能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其次,教師,要發揮引領作用。在實驗課教學組織過程中一般3~5人一組,成員之間明確分工,共同討論實驗方案——操作——質疑—解疑,并且在成員之間形成一種隱性競爭環境,有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提高,教學效果顯著。
“小組式學習”,成員之間可以互相討論實驗方案,操作細則,對于有些性格內向,不喜歡主動和教師交流的同學大有裨益,他們更喜歡向周圍熟悉的同學請教、討論,這將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還可以通過小組內、小組間的小比賽,更加規范同學們的操作,成員之間互相觀摩,提出對方操作的錯誤之處和可借鑒之處,通過這種比賽式的方式共同進步。
在課后實驗報告書寫、實現現象表述、實驗數據處理及習題解答過程中,遇到問題可以相互討論,互相學習,避免了錯寫、亂寫甚至不寫的情況。
有效的高職基礎化學實驗課的組織模式可以根據 “科學認識過程”分為以下幾個步驟:預習實驗項目、實驗原理——提出問題——動手操作——觀察實驗現象——分析、討論問題——初步解決問題——師生互動共同解決問題——書寫實驗報告——鞏固理論知識。
基礎化學實驗作為高職化工類專業的主干基礎實驗課程,目前存在的一些弊端,希望在不斷地努力中,積極改進、提高,充分發揮其在化學教學中重要的獨特的功能地位。
[1]蔡江.實驗室化學教學的基本——論化學實驗的重要性和做法[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