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國
(舒蘭市小城林場,吉林 舒蘭132600)
當今經濟社會環境越來越復雜,不穩定因素越來越多,氣候趨暖且變化無常,導致水災、旱災、火災頻發。作為林業災害中的大災——病蟲害,同樣具有很大的破壞性,且在災害治理過程中具有他本身的特性。近些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維護和修復林業生態環境,可是在防治病蟲災害方面遠少于防范水、火、旱災類政策。當今社會所強調的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等都與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做好森林病蟲害防治,是國民經濟和社會(林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必做功課。
森林的完好對水源的涵養和調節徑流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洪水泛濫的原因就是土地上沒有植被,致使土壤中不能儲存水分,沒有植被根系作為固定泥土的筋絡,泥土就很容易被水流沖走。植被不但可以保護泥土還能減慢水流速度,進一步減少水土流失。同時,在下雨的過程中,雨滴直接沖打地面,如果有植被阻擋,就會減少水的流失。
據不完全測算,我國森林年水源涵養量為3473億噸,相當于現有水庫總量的75%,每年水源涵養價值達2500多億元。中國雨季和旱季降水量十分懸殊,因此有明顯的枯水期和豐水期,森林覆蓋率增大后,可截留水的下滲和蒸發,增加地下徑流,使河川在枯水期也不斷有補給水源。
森林和植被改善環境后,環境狀況越好,植被的覆蓋率越高,植被的多樣性越明顯,植被的多樣性與動物的多樣性也是相輔相成的。多樣性的動物,尤其是以害蟲為食的有益動物有了一個賴以生存的環境,病蟲害也會減少,直至平衡。因此,林業生態環境狀況越佳,動植物的多樣性越合理、平衡、穩定,病蟲害防治工作也越好開展,甚至不用開展,靠現有的平衡自我調節都能夠達到一個理想的效果。
森林病蟲害是我國森林的主要災害之一。全國現有森林病蟲種類8000多種,其中對森林造成嚴重危害的有200多種。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4]26號),通過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廣大防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一些地方由于對森林病蟲害的嚴重性認識不足,工作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我國森林病蟲害的發生率仍然很高,危害十分嚴重。目前,松材線蟲病等危險性病蟲害在一些省(自治區、直轄市)呈擴大蔓延趨勢,楊樹蛀干害蟲在“三北”地區危害猖獗,突發性害蟲相繼在一些地區暴發成災,松毛蟲等歷史性害蟲發生面積居高不下,森林鼠害也在不少地區毀滅了大量的新植林和幼林,已直接影響到我國林業的健康發展。不僅會給國家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也會給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影響。
但如今林業生態環境多被人類亂砍濫伐、大面積毀壞、大范圍圈地建房破壞,大量植物瀕臨滅絕,更不用說什么平衡和穩定了。因此,森林病蟲害防治就要求我們造林營林,且重在預防和保持,使森林和植被能夠盡量恢復到損壞以前的狀態。方法就是:在適宜種樹的地方種植營造混交林,保持樹種的多樣性,杜絕帶有危險性病蟲害的種苗造林。而植樹造林后的管護工作更為重要,三分造、七分管,封山育林,必須開采使用的要有計劃的采伐和更新,加強亂砍濫伐的監管與考核,使整個林業生態環境趨于平衡、穩定。
我場近年來的森林病蟲害主要有栗山天牛、森林害鼠,落葉松落葉病等,針對上述病蟲害,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管理措施:對森林病蟲害采取分級管理分級控制的措施,場下屬各護林站為基礎觀測點,護林員為直接觀測人,觀測點覆蓋全場范圍,能及時發現病蟲害并組織防治。
防治措施:對森林病蟲害分別采用化學防治和人工捕捉等方法,在造林方面選用良種基地和當地優良林分的種子育苗;對出圃苗木進行嚴格的病蟲害檢疫;大力發展針闊混交林加強病蟲害監測與預防;加強其他區域的病蟲害防治,以防傳播蔓延。
森林病蟲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環境。試想在美好的夏日夜晚,人們在樹下休息、乘涼時,一群害蟲在眼前飛來飛去,心情怎么會好。在栗山天牛幼蟲在發生期,潛伏在樹干里,啃食樹木,滿地都是木屑,直接影響了木材的價值,多么可惜,當人們知曉了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與人們日常生活、生態環境相互關系后,會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財力進行病蟲害防治的。
病蟲害不同于其他林業災害。它的發生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涉及面較,專業性也較強,關系到林業發展的大局,在鞏固造林營林成果、維持動植物的多樣性和平衡性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確保人們生活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以及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要不斷開拓創新,攻堅克難,尋找更為合理和高效的方法抓好森林病蟲害防治和林業生態環境穩定、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