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浩均
九江日報社,江西九江 332000
在輿論先行的注意力經濟時代,基層百姓可以通過地市黨報了解政策走向、經濟形勢,調整產業結構拓寬致富門路,搞好生產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那么地市黨報如何做好縣區新聞報道工作?筆者認為要從以下7 個方面做好工作。
我們常說輿論先行,一個“先”字道出了時效性的重要。一招先,步步先,要想先就得快。
201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出現“家庭農場”,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彭澤農民吳禮勝很快響應中央號召,注冊成立“彭澤縣七連山家庭農場”。據九江市農業局相關負責同志介紹,這是該市首家“家庭農場”。該事件首先是彭澤農民吳禮勝搶得了先機,最先注冊。新聞媒體九江日報最先獲得了信息,在2013年4月18日的九江日報頭版頭條配短評刊發出來。其實,其他縣區也有注冊家庭農場的,只是注冊時間稍晚。緊接著,都昌也有農民注冊了家庭農場,九江日報三版縣區新聞頭條對此進行了報道。再往后,德安、瑞昌等地注冊成立了家庭農場,在本縣區算是新聞,放到全市就不算什么新鮮,只能發個小消息。人們往往記得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還佩服第二個吃螃蟹的人,但越往后就沒人記得了,也就沒有什么報道價值了。
好的素材,固然出新,也容易發稿。但如果素材較平庸,如何獲得編輯、主任的賞識而被采用呢?那就要后天加工出新出彩。
每年新春伊始,領導就要開始團拜,大多植樹、走訪、開會之類。在都昌大港鎮,新春伊始,該鎮召集村支書開會,然后考察省里企業。這條信息,如果放在縣電視臺,應該算是一條較新的新聞,但如果直白平敘地向九江日報投稿,最多也就發個縣區小消息,而且很有可能稿入大海,不見蹤影。但是采寫這一信息的記者,抓住了此次團拜會,該鄉鎮赴南昌考察企業是謀發展,是實干,沒有落入以前的俗套。于是記者筆鋒一轉,將信息以一小通訊的形式,鮮活地采寫出來。文中配以參加考察的村支書的感受,文章有血有肉。最后稿子如何一下子吸引編輯、主任的眼球呢?這場團拜會和以往都不太一樣,是一場別樣的,最后直接點題《一場別樣的新春團拜會》。稿件最終刊發于2013年3月6日九江日報頭版,收到較好效果。
在新聞投稿上,鳥槍散彈法,不如瞄準狙擊法。盯有三層意思,一是認真看報紙,學習優秀稿件的寫法;二是看哪些題材的稿件容易刊發;三是有好題材出了好稿件,要盯住版面的好位置。
在這里主要談談后面兩個“盯”。十八大以來,關注民生、改善民生是大家一致關心的議題。有的記者緊盯中央、省、市重要民生政策出臺。政策出臺,能給老百姓帶來哪些利好,重點進行關注、解讀,稿件最容易刊發,也最容易有讀者。筆者從九江日報某基層發行站獲悉,只要上面有惠民政策出臺,第二天就會有讀者找到站里索要報紙認真研讀。投稿要緊盯版面和位置。都昌縣積極開展創建省級衛生城市工作,此種題材寫淺就發個小消息,寫深可以發個通訊。通過深入采訪,寫成通訊《一切為了城市更美麗》,筆者沒有盲目地盯住頭版,而是緊盯二版,最終成功刊發九江日報二版頭條。都昌都中公路改造惠及50 余萬人口,對該縣來說是一件大事喜事,筆者緊盯民生版面,寫成通訊《勁舞銀蛇惠民生——都中公路改造紀實》,最終成功刊發九江日報三版民生版頭條。
中央、省里黨報發了什么稿件,市里基本上也會刊發相關稿件。除了跟進黨報外,跟進電視、網絡新聞也是一條途徑。
近幾年以來,省、市抓項目擴固投一直是重中之重的工作。縣區重點跟住園區,跟住項目,那么稿件一定會容易采用。2013年一段時間內,中央、省里都重點刊發PX 方面的報道,很快市里也進行跟進,對PX 進行了深度的解讀。這時候,如果縣區有化工類企業,就可適時進行跟進采訪報道,把企業注意環保安全方面的新聞報道出去。另外,可跟風其他縣區,從報紙上觀察別的縣區最近刊發哪方面的稿件,本縣區是不是有相關類似事件,但又比其他縣區更有代表性,那么也可成稿刊發。
有時間,看看電視、上上網,那種關注度高,群眾呼聲大的事件,看看是不是在自己身邊也有,如果也有,那么從大中找小,從面中找點,進行相關的采訪也容易成稿刊發。
現在是改革年代,新聞同樣要進行改革,首先要改革新聞宣傳內容。要加強和改進經濟宣傳,為經濟的決策、生產、經營、管理提供廣泛的信息。要加強科技的宣傳通過各種形式普及科技知識,促進科技進步。要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宣傳,普及法律知識,增強人們的法制觀念。這些宣傳,特別是經濟宣傳,要改變艱澀乏味的狀況,搞得生動活潑,深入淺出,使更多的人喜聞樂見。要改變新聞宣傳的形式,要增加報紙上的信息量,就必須多報道短新聞。我們的新聞要短些再短些。改變目前報紙上的大塊文章,長篇講話過多,專版過多,會議報道,領導人一般活動的新聞過多的狀況。在新聞寫法上盡量要變,改革老一套寫法。一些短而精的新聞特寫,一些鏡頭式直面群眾的寫法值得提倡。
現在,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在新聞報道方面都加強了易懂性,多用數據說話,如“數說兩會”;還加強了基層人文關懷的報道,如車站紅屋子對遠方的親人訴說等等。人民日報反映基層的信息和聲音的報道也越來越多了,這些都是變,是創新的結果。
要提高縣區版面的上稿率,必須掌握綜合宜少典型宜多的原則。典型人物典型經驗都出自于縣區的基層。現在報紙上這方面的深層次的報道、有深度的稿件不多,有一次九江日報推出了都昌城區建設經驗的稿子在都昌乃至全市引起了很大反響,讀者閱讀率明顯高于往日。可見有深度的報道群眾干部是喜歡的。
廣大基層、廣大農村是新聞的“富礦”,要挖掘到“金子”,就要吃得苦,要滿懷深情地深入農村、深入生活,不要怕褲腳上纏滿草刺,不要怕褲腳上粘著牛糞屑,想想那望著失收田野憂郁的目光;想想一些農產品雖然大豐收,但農民面對的卻是“爛市”的無奈;想想那些六七十歲還風里來雨里去在田間勞作的農人;想想那八九歲的鄉間小孩為準備自己的學費而在田溝里摸田螺;想想祈望著盡快改變貧窮落后面貌的我們的鄉村父老,我們采訪的時候,深入一些、細致一些、周詳一些。
“走”有兩層意思,一層向下走動。作為一個地區的讀者,其最關注的是發生在自己身邊、尤其是與自己相關度高的區域新聞。每年組織記者走基層便是好活動,多到鄉村基層去,聽聽老百姓田間地頭的事兒,多走街串巷,聽聽市民的家長里短,容易發現素材,寫出鮮活的稿件,也容易被采用。同時與基層混熟,有些好的素材,基層的朋友也會告訴你,那么就掌握了第一手資料。
另一層是向上走動。多到市里各綜合部門走動,每一個時段是不是有最新的政策出臺。與部門新聞發言人建立暢通的聯系,一有新的政策出臺馬上對接,看落實到基層能給基層帶來什么,最后到基層采訪成稿見報。要到新聞媒體部門走動,看看每一個時段版面的安排和報道要點。報社的通聯部要主動與記者部和基層骨干通訊員加強聯絡,定期和不定期及時將報紙報道的動態和上一時段報道的要點進行溝通,電話約稿和組織小會戰便是快捷方便有效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