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霞
銅仁廣播電視臺,貴州銅仁 554300
電視新聞現場報道以其先進的即時性傳播技術,聲畫同步的現場感染力和記者“面對面”的親切口播手段實現了新聞事件發生和新聞報道同步進行的唯一性,更加實時、動態展示發展進程,最大限度滿足觀眾“最先知道”和“眼見為實”的心理需求。這其中,記者無疑扮演了新聞事件“分析——采集——創作——報道”的“快遞員”角色。面對新聞現場的未知性和多變性,任何不充分的心理準備都容易導致在現場報道中露怯,找不到重點,報道不到位的尷尬,從而釀成現場報道的敗果。
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相較于其他報道方式和其他媒體而言最大特色和最大優勢就在于它“現場反饋的即時性”。廣播雖然在“即時性”上不遜色,但它缺少現場畫面這一重要元素。眾多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傳播自由,速度快且有畫面,但它的畫面零星不連貫,尤其是缺少了記者帶有權威性、即時性的現場解讀報道。可見,記者已然成為了電視新聞現場報道必不可少的構成部分,記者的個人風格和魅力已與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成敗緊緊拴系在一起。
心理準備就是人能預知即將發生的事情并在事情發生時心理和身體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充分的心理準備能讓記者底氣十足,充滿自信,即便是碰到現場凌亂的狀況也能給予自己積極的暗示,處變不驚,并能在復雜的事件現場迅速抓住報道主題,抓住合適的采訪對象,在腦際靈活組織語言材料,面對鏡頭冷靜地評述新聞事實。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相反,不充分的心理準備則會讓記者產生緊張的心理情緒,容易被紛繁復雜的事件現場所累,失去方寸,大腦一片空白,不戰先亂。現場的采訪報道也會存在倉促應付,不到位、不深入的現象,更不用提出彩。可見,記者的心理準備狀況勢必會影響到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質量。
電視新聞現場報道記者心理準備的現狀就目前而言,一是個體方面,記者本身認識不夠。部分記者沒有充分意識到心理準備對于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重要性,導致無準備上場或根本就不敢出現場。二是新聞專業教育欠缺。雖然現在的大專院校新聞專業相繼開設了“新聞心理學”專業課程,但大都是輔助選修性的,重理論輕實踐,且很少涉及具有針對性的記者心理調節。另外,非科班出身的記者不在少數,這方面更是真空。三是新聞傳媒行業不夠重視。至今傳媒行業內都沒有出臺有關現場報道記者心理培育、訓練和調試的指導性意見或文件。媒體本身重視也不夠,也沒有規范性的激勵措施,鼓勵記者適時多做現場報道。
電視現場報道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即興”、“不可修復”,沒有多余的時間容記者慢慢思考,慢慢適應。而記者面對的現場未知是多重的,變化是無法控制的,包括新聞事件原因、走向及結果的未知和無法控制;包括新聞當事人狀態、情緒及問題回答也是未知和無法控制的。這種多重未知和無法控制有客觀因素影響也有主觀因素影響。鑒于此,應對新聞事件現場的各種突發狀況記者必須要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做后盾才行。人的心理準備是建立在心理活動的基礎上,是人的頭腦反映客觀現實、分析并采取應對措施的意識過程,如感覺、思維、情緒等。目前,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記者心理準備存在以下幾種問題。
記者是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靈魂人物,發揮如何將直接關系現場報道的成敗,再加上節目“一次性”過的不可修復性和現場的多種未知和突變,很多的記者面對高壓,談之色變,望而卻步,不敢出現場,更害怕出現場,主要是害怕出錯,害怕應付不過來。
記者在新聞事件現場,需要現場采訪新聞當事人、旁觀者和專家學者以增加現場感和直觀、真實性、權威性;需要面對鏡頭即興評述新聞以增加觀眾的參與感和親切感。由于新聞事件的性質不同,在災難性新聞事件現場,記者面對事件的始作俑者容易產生一種職業的優越感和生殺予奪的權力感,采訪提問容易造成強力氣壓,給采訪對象以壓迫感,不利于平等對話,深挖原因。這種心理失衡造成的高強氣壓用于現場述評新聞中就缺乏親切,容易讓觀眾產生距離感。
新聞事件現場會有各種意想不到的突發狀況,當記者不足以應付現場時情緒就會迅速失控,容易心煩、慌亂、急躁,采訪倉促,口播表達不清。當記者太過于投入現場時,情緒也極容易被現場的氣氛帶動,失去控制。
記者既要作為電視媒體的工作人員代替觀眾去現場親歷事件,客觀公正報道新聞。同時,記者在親歷現場時,還有一個自我個體的意識在思考。當個體自我意識受現場影響太過于強烈時,就會影響記者報道新聞的客觀公正性,表現角色轉換困難。
提高電視新聞現場報道記者的心理準備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整個行業、新聞教育、記者個體多方的共同努力。
作為新聞專業人才的培育基地,大專院校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應該首先重視記者心理的培育和調試,不僅要在理論上加以引導和教育,更要在理論中聯系實際,多向實踐傾斜,多給學生提供心理培育和調試的鍛煉舞臺。
首先作為媒體本身,新聞單位應該足夠重視記者的心理健康,加強對記者心理準備的專業培養和訓練,請專業心理咨詢專家進行一對一的心理輔導,并定期開展日常心理準備的訓練,爭取在實戰中提高記者的心理準備能力。此外,新聞媒體行業也要從整體角度考慮,出臺相關業內的指導措施,建立考評機制,鼓勵記者適時出鏡主持現場報道,并作為職位晉升、職稱評定的依據。
面對現場紛繁復雜的突發狀況,記者作為現場報道的主控制和靈魂人物,若想較出色地把控新聞事件現場,一是要培養自己的興趣,培育現場激情。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真心喜歡現場,喜歡挑戰現場,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調動自己的激情,充分發揮,才能有自信和底氣迎接各種突發狀況。二是要控制情緒,保持冷靜。興趣和激情是讓記者敢于挑戰,挑戰得好不好還要看記者的內功。記者在現場要想把平生所學毫無保留地發揮出來就必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只有足夠的冷靜,才能保持大腦的清醒,讓自己能夠客觀公正地觀察、分析新聞事件的發展和走向,剝離事件的表象和本質,以便快速確定報道基調,選定采訪對象和確定采訪問題并在進行中能預測各種可能性結果及給出相應對策,即便是面對突發狀況也能夠處變不驚,始終牢靠把控新聞事件現場報道的整個走向。三是要善于轉換角色。記者在新聞事件現場會有自己獨立的個體思考和認識。但這種認識很大程度上都是受事件的現場氣氛感染,受現場左右且摻雜個人情感的認識未必是客觀的。記者要善于轉換角色,在觀察、分析、親歷現場后,一定要靜思片刻,設法抽離自我的情感認知,力求以旁觀者的身份客觀看待、分析現場新聞事件。
[1]王海鷹,高建軍.談談“暗訪”的心理準備[J].新聞傳播,2006(9).
[2]袁劍.深度報道中的采訪心理研究——以《新聞調查》為例[J].中國科技信息,2008(9).
[3]試論記者暗訪的心理準備.中廣網,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