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九,李 翠
云南省紅河州綠春縣廣播電視局,云南紅河 662599
綠春縣農村有線廣播“村村響”工程按照“統一標準、全面規劃、分布實施、逐步完善”的工作原則,將用四年時間全面實施完成全縣81個村委會、743個自然村的建設任務。自2014年10份,綠春縣全面啟動實施了第一批“村村響”工程,涉及全縣八鄉一鎮200個自然村。200套農村有線廣播“村村響”工程建設實施,實現了綠春縣應急廣播體系建成,特別是邊境鄉平河和半坡廣播覆蓋率達到90%以上,標志著綠春農村交通安全廣播宣傳工作也正式步入運行軌道。除了遇有特殊情況應急廣播外,農村有線廣播每天在早、中、晚三個時段定時播放州、縣新聞,在不定時段用漢語和哈尼語雙語播放農村交通安全政策宣傳,不斷增強廣大農村群眾的交通安全意識,進一步了緩解農村地區交通安全事故發生;在不同民族相對集中的村寨,分別采用群眾易懂的哈尼、彝、瑤、傣等民族語言對自然災害、社會突發事件以及鄉村重要信息進行及時播報,真正實現了廣播宣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后續工程建設發展規劃是:2015年建設實施200個村寨,2016年建設實施200個村寨,2017年建設實施143個村寨,四年內全面完成743個自然村建設任務。
綠春縣743個自然村農村有線廣播“村村響”工程有效推進,可使綠春縣農村有線廣播“村村響”工程實現全覆蓋,從根本上解決邊遠山區群眾聽廣播難實際問題,讓這一“民心工程”、“實事工程”真正惠及到廣大農民群眾中;農村有線廣播作為信息傳播的一種重要渠道,對農村、特別是邊遠山區群眾享用歷史學家方便可行,田間地頭隨處可聽,不用擔心會因為收聽耽誤了手上的工作。八鄉一鎮各村寨能夠接收到紅河、綠春廣播網信號,特別在邊境兩鄉平河和半坡實現廣播信號反滲透功能效應,為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傳播先進文化,普及科學知識,提高群眾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維護邊疆穩定,民族團結,社會發展發揮極其重要作用。
農村有線廣播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關系到黨和政府與農民群眾聯系是否暢通的渠道。在農村地區實施有線廣播“村村響” 工程,可以加強民意監督管理,讓老百姓能夠及時聽到黨和政府的聲音,了解到村里最及時重要的信息,不僅為老百姓普及農技知識,交通信息提供了最便捷的宣傳服務,同時也是貫徹我黨十八大會議精神和我省建設文化強省、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綠春縣全縣81個村委會、743個自然村,居住村民比例分散,各自然村之間的距離比較遠,通訊設施都比較落后,廣播室建設數量太少,以往的宣傳方式也完全適應不了新形勢下的科技發展。農村有線廣播作為宣傳和統一民眾思想的主要平臺,它的建設對于密切聯系群眾,構建和諧的黨群關系十分重要,也是黨取信于民的重要手段。因此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加強農村有線廣播“村村響”工程的建設,對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共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現實意義。
農村有線廣播是實現農村地區信息化最便捷有效的途徑之一,此工程建設實施真正為老百姓(科技、信息、技術的獲知),做到了解民之所需,為民辦實事。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氣候環境的變遷,加之一些人為破壞生態而引發的自然災害,使得本來滑坡就較為嚴重的綠春山區縣,在雷雨季節,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就時有發生。綠春縣由于山高坡陡、溝壑縱橫、村落分散等等的特殊地理環境原因,致使部份邊遠山區群眾無法知曉自然災害發生的預警信息,信息的閉塞,造成了許多災害造成的不預期的經濟損失,也嚴重阻礙了當地經濟發展。“村村響”工程應急廣播宣傳,在突發事件和快捷信息傳播上,可直接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在第一時間迅速傳播到邊遠山區村寨,讓村民采取應對處理措施,及時做好防范工作,把災害帶來的損失降低到最大限度。
因此,農村有線廣播“村村響”工程建設,在鞏固農村輿論宣傳陣地、促進新農村建設、實現科技興農、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現實問題。為使”村村響”工程持續健康發展,更好地服務“三農”,各級各部門要加強領導、統一認識,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和考核制度,創新廣播內容與形式,以適應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需求,使這一民心工程真正發揮其更大功效和作用。
1)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結合本地實際會同鄉鎮、村委會制定適應本地要求的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明確各自的責任、權利和義務。按照現行的綠春縣事業建設管理運行模式,繼續實行片區專人(技術管理中心技術員)負責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由鄉鎮分管廣電副職實行包保制,采取廣電站長與各村委會負責制,村委會與各村寨一名專職人員、一名兼職人員負責制的管理機制,層層簽定目標管理責任制,確保農村有線廣播“村村響”設施安全、穩定地運行。
2)實行定期巡查維護管理制度。各鄉鎮片區分管技術員,實行每月二次巡查機站責任制度,負責“村村響”工程運行情況報告制,并指導排除“村村響”設備技術運行故障問題。在巡查維護中,對已確定的設備安裝地址,經測試鑒定,如確需要改動的,須及時報經綠春縣廣播電視部門同意審核批準,重新審定安裝,確保黨和政府的政令暢通,保障偏遠地區農民群眾能收聽到伴音清晰的廣播信號。
3)確保專人負責管理制。管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前提,對“村村響”工程設備運行管理,各村寨管理人員要具備較強的責任意識和保密意識,要了解黨和國家的政策,熱愛宣傳工作,掌握基本的廣播電視知識,對數字廣播擴大機的操作規程和簡易故障能自行處理;要有較強安全意識,遇有多雷雨天氣,要注意對機器設備的安全保護和規范操作,確保安全播出;對日常維護管理,認真做好值班記錄。
4)播出節目要有針對性。“村村響”工程是一項深受廣大農民群眾歡迎的文化工程,始終堅持正確傳播輿論導向和為人民服務的原則,才能真正發揮黨和政府的“喉舌”功能,傳播社會正能量,在鄉村,廣播新聞節目的播出應實行每天三次的固定時間播出;其他節目的播出要有針對性,不得隨意播放與村民文明健康相悖的節目,要貼近農民,貼近生活,具有科學指導的作用;對娛樂節目的播出,必須是積極向上的,要杜絕低俗信息。使廣播傳送搭起營造起一個和諧發展的黨群關系,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最優質的服務,推進農村地區信息化建設的橋梁。
“村村響”工程建設是我國農村具有中國特色的宣傳輿論工具,是農村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是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 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有線廣播作為一種公共廣播,是最適合農村的環境,農村群眾早已養成了早出晚歸的田園生活,廣播作為信息傳播的一種重要渠道,可以不必限制他們的行動,田間地頭隨處可聽,不用擔心會因為收聽耽誤了手上的工作。“村村響”工程建設,真正實現了廣播宣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對實現黨群關系、改善民生、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維護邊防鞏固、社會穩定發揮了極其重要的傳播作用。
[1]金鵬鳴.農村廣播“村村響”工程建設和管理[J].經營管理.
[2]韓愛文.試述“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的建設與管理[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34).
[3]宋明林.臨澤縣氣象防災減災“村村響"工程建設技術設計方案[J].西部廣播電視,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