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秀波 武 彬 李聚光 楊華平
(1.唐山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4;2.石家莊經濟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1)
目前就業結構性矛盾不斷突出,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中尚未擺脫以理論為主導的教育模式,學生實踐技能,就業能力還有待提升。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這對高職院校以就業為核心開展一系列變革給予極大的鼓舞。
河北省高等職業教育近年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唐山市為例,2003年后,建立了4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招生人數與學院規模都在不斷擴大。職業類院校在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模式上不斷創新,為唐山及周邊地區輸送大量技術型及服務型人才。在師資隊伍建設中注意“雙師型”教師培養,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注意工學結合,校企合作。“2+1”人才培養模式是目前高職院校積極推廣使用的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模式規定學生在校理論學習兩年,校外頂崗實習一年。職業類院校學生社會普遍反映動手能力強,創業比率高且創業早,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一定貢獻。
高等職業教育在發展初期取得一定成績。但我們應清醒認識到,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對人才需求質量的提高,高等職業教育存在很多問題。高等職業教育社會吸引力不夠,行業參與度不夠,師資水平不高,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模式相對陳舊。以唐山市為例,大多數職業院校由中專升格為高校,大多數教師雖然具備“雙師”素質,但行業企業經驗缺乏,在授課上基本屬于學術型理論式授課,教學很難模擬真實項目流程。“2+1”模式教學要求學生去行業企業去實習,但專業對口率不高,企業在實習中指導參與度不高,有半數多屬松散型管理,這些都為高等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隱患。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最大特點就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河北省屬于資源大省,教育與經濟發展較南方及周邊經濟發達省市落后,在經濟轉型期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任務更加嚴峻,對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會不斷擴大且對人才需求質量不斷提高。為培養大量高技能型人才高職業教育必須實現校企合作、產學深度融合。國務院做出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決定,并于2014年6月發布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高職教育面對嚴峻考驗同時也提出來了發展機遇。
目前河北省經濟發展正處于轉型期,大多數高職院校辦學水平又低下,缺乏研發能力,沒有話語權,企業與高職院校的合作不密切,學校有意愿,企業不積極,政府在該行為中基本就是行政指導沒有實質的動作,很難推動職業教育的集團化發展。在這種情況下為推動校企合作,實現產學深度融合就必須把而校企合作視為一種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行為,靠市場去調控,要實現雙贏,雙方才有積極性。要實現校企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政府更多的應發揮公共服務功能,而不是作為行政事務來處理,高職院校和企業之間對接需要有一個第三方介入,第三方就好比是一個獵頭公司一樣更適合從市場角度把院校與企業的優勢資源整合到一起,達到校企雙方互惠合作。在此提出構建校、企、政、介協同模式下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機制。荷蘭的“學徒職業綜合介紹所”,還有名為“地方政府學徒職業聯盟(VNG)”的專門機構就類似于此模式中的中介組織。完全可以為我們所借鑒。
2.2.1 政府發揮公共服務功能
政府在宏觀調控政策方面應有相應的配套優惠政策和激勵措施,來調動行業企業、學校和第三方中介機構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例如政府提供專項資金用于安排此項事務,政府對企業加大企業社會責任考核。允許多種高職院校辦學模式等等。
2.2.2 第三方中介機構發揮自身高效的服務優勢,協調、促進校企深度融合
第三方中介機構可以是私人公司,或行業協會,他們能夠從市場經濟的視角,以敏銳的洞察力尋找校企合作的最佳結合點。并且負責組織相關技術人員及行業人士參與專業設置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建設等,協調校企關系,安排學生頂崗實習及就業。將工學結合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2.2.3 高職院校轉變觀念,深化教學改革
學校充分發揮自身師資、招生、培養、管理的優勢,積極主動尋求適合企業需求的辦學模式,不斷強化自身建設,推動校企合作向縱深發展。在政府和行業企業指導下對接職業和崗位需求自主設置專業,按科技發展水平和職業資格標準設計課程結構和內容。通過用人單位直接參與課程設計,評價和國際先進課程和引進,提高職業教育對技術進步的反應速度。教師雖然對企業行業發展敏銳度不夠,但他們更熟悉學生的認知規律,在行業企業參與后職業院校可以編寫更真實的任務與操作流程模擬一些真實場景,讓學生真學真做學真本領。逐步實現人才培養與就業需求的有機銜接,保障了學習質量①。目前項目式教學在實踐性較強課程中得到推廣,已經為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奠定了基礎,是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重大突破。
2.2.4 企業行業要以發展眼光參與校企合作
企業技術革新與可持續發展需要人才的支撐。通過參與職業院校專業、課程建設,縮短了學生學校學習與就業的距離,通過安排學生專業實現了學生畢業到就業的零距離接軌。企業在學生實習中享受國家優惠政策同時,必須承擔對學生指導與考核的責任,建立企業的實習制度。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實現社會責任的同時,又為自己選拔了高素質技術人才,實現了人才儲備,同時推動了企業良性發展。
產學深度融合使學生從入學開始就接受相應的動手和實踐課程,并根據目標同步深化文化、技術和技能學習與訓練,能夠依據生產服務的真實業務流程了解專業情況,感知專業發展,通過真實案例、真實項目教學激發了學習興趣,探究興趣和職業興趣。提高了高職院校人才的培養質量。
創建校、企、政、介聯動模式,實現高職教育的產學深度融合,從而達到職業教育為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目的。為保證此模式的順利實施,有以下對策和建議。
第一,建立和完善企業的優惠扶持制度,促進企業主動參與校企合作。
第二,深化教育改革,擴大高職院校辦學自主權。
第三,實現“職業見習”制度的制度化,保障校企合作的實質性開展,豐富大學生工作經歷,提升就業競爭力。
第四,健全完善職業技能鑒定制度,完善人才培養和評價機制。
第五,高校畢業生進一步轉變就業觀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推動自主創業。
[1]徐曉軍.高職“2+1”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J].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2011,14.
[2]潘治.在荷蘭就業:從學徒走向職場[J].半月談:內部版,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