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虹
(神華寧夏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寧夏 銀川750011)
信息化是以現代通信、網絡、數據庫技術為基礎,對所研究對象各要素匯總至數據庫,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學習、輔助決策等和人類息息相關的各種行為相結合的一種技術,使用該技術后,可以極大的提高各種行為的效率,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提供極大的技術支持。但煤礦信息化不能認為是信息化在煤礦中的簡單應用。煤礦信息化建設,是建立在信息化近年來在全社會各個行業的廣泛應用的技術基礎上,并且結合了煤礦企業本身的技術特點,將煤礦安全監控檢測、安全生產監控系統、安全生產調度系統、安全自動化系統、安全信息管理等各個系統有機的聯系在一起的整體信息化建設。
煤炭生產企業所屬煤礦的信息化發展就更滯后了,大部分煤礦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局域網,即使有的煤礦建成了局域網,但內部的信息資源未能開發,整個網絡未能發揮出應有的效益,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
整體上,我國煤礦行業依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管理的自動化及信息化水平較低。大中型礦井生產設備老化,小型礦井生產技術裝備水平極低。
(1)煤礦機電一體化產品雖然實現了設備的自動化,但由于缺乏必要的通信功能而處于“自動化孤島”狀態;(2)煤礦安全監控系統沒有統一的通信協議,各系統處于封閉狀態,系統之間信息不能共享;(3)煤礦內部管理思想保守,各部門采用封閉的數據格式或軟件。煤礦內部“信息孤島”的存在,不僅制約了整體效益的發揮,也提高了系統的建設和維護運營成本不利于煤礦整體信息化的實現。
由于煤炭生產自身的特點,要求生產自動化系統本身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通用的ERP、MIS等系統難以在煤礦使用。目前,適合煤礦生產特點和需求的IT專用軟硬件產品比較缺乏,難以滿足煤礦生產和安全的需要。
許多煤礦在進行信息建設時,只注重硬件投入,建立起了局域網,而忽視了內部的信息資源的開發,沒有本礦的數據庫,整個局域網沒有信息可傳送。
為了實現煤礦高標準現代化的管理,充分發揮現代化裝備水平,不斷滿足礦井安全生產發展的需要,應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學的對全礦井生產過程各個環節所有信息流及數據源采集、自動分析和控制的系統,并將所有子系統納入到全礦安全生產綜合信息平臺,實現全礦井安全生產調度綜合自動化和數字化分析控制,保證安全生產。
1)有利于增強煤礦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適應市場化競爭的要求,也是煤炭企業轉型跨越的需要。
2)有利于理順和提高礦井的安全生產管理,實現礦井生產指揮的井井有條,提高應急指揮能力。
3)可以實現礦井作業場所環境的實時監測監控,實施有毒有害氣體超限報警及斷電,實時顯示有毒有害氣體的含量。
4)可以實時監測各生產環節設備的運行,規范操作流程,減少誤操作,也可及時發現設備存在的安全隱患。
5)有利于礦井安全生產,預防和減少事故發生,提高礦井的防災、抗災能力。
6)有利于實現生產、運輸、洗選、外運環節的協調運行,實現集中統一指揮。
7)可以實時準確掌握礦井作業人員的數量、分布狀況及活動情況。
8)可以提高設備的自動化程度,實現泵房及變電所的 “無人值守”,提高效率。
9)可以改善礦工的作業環境,有利于為礦工創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
10)可以實現原煤產量的實時監測,實時為上級部門上傳各種數據。
11)可以實現礦井信息的資源共享,實現異地指揮生產。
12)可以加速知識的傳播,實現現有知識的及時更新和應用。
根據本礦自身特點,在全面分析本礦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基礎上,制定本礦的信息化建設戰略,用以指導本礦在一個時期的信息化建設。強化本礦信息化管理機構的管理職能。煤礦的信息化工作由本礦信息化管理部門統一規劃。
在信息化建設戰略的總體指導下,煤礦信息化應堅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上到下、逐步推進,分步開發各信息系統,最后集成在一起形成覆蓋全礦的信息化系統。
就是針對煤炭生產和經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找準切入點,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加以解決,為全面實現煤礦信息化奠定基礎。
(1)采集井下工作場所的有毒氣體在空氣中的含量并自動監測各種風電設備的運行;(2)井下工作場所的視頻監控;(3)井下人員、機車實時跟蹤定位,井下被監控站點人員、車輛具體數量及身的確認。
將地質、生產設計、地測預報、生產過程控制等直接涉及到煤礦生產環節的內容作為信息化建設的一部分,將這些信息通過網絡直接傳送,使生產指揮人員及時掌握生產過程中各環節的運行情況,為正確決策提供第一手數據資料。
將煤礦的材料、設備的流動過程納入信息化建設,利用信息技術使管理者可以實時掌握材料消耗和設備使用情況。同時,實現財務部門與其它部門的日清、日結。
建立全礦的人員信息數據庫,實現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職工三違、考勤等信息的管理水平。
1)根據本礦的技術力量和應用要求,選擇主流技術和設備建立本礦的計算機網絡,同時選擇好的符合自身特點的系統軟件。
2)在網絡上建立人事、財務、材料、設備等大型的數據庫,大力挖掘有用的信息資源,讓大量有價值的、有序的信息在網上流動。
3)利用現有的軟件技術開發礦井安全監察管理、物料流動管理等基于計算機網絡的輔助管理系統。
4)基礎網絡和數據建立起來后,按信息流的要求對煤礦傳統的工作流程進行改造,建立高效的生產管理系統。
煤礦信息化是利用信息化技術集成和控制煤礦管理、安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所有信息,實現內部信息資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加強煤礦運作控制,進而實現煤礦粗放型管理向明細化管理的轉變。
目前,我國煤炭行業進入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期,能源的市場化對煤炭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隨著生產規模的逐步擴大,各種安全問題隨之而來,國家所提倡建設的“信息化礦井”就是希望通過應用高科技監測、監控、通訊等手段提升煤礦安全生產的水平和管理效率。隨著國內外綜合自動化發展技術日趨成熟,大規模集中控制系統越來越被廣泛應用于煤礦開采,主要用來監測監控現場作業,尤其被用在作業環境比較惡劣的工作地點,代替人力作業,從而使生產效率顯著提高,安全生產得到大大改善。而且,只有不斷提高煤礦信息化水平,才能在市場經濟中占據有利競爭地位。
總之,煤礦企業要參與市場的競爭必須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機遇,應用信息技術再造企業管理過程,實現本礦體制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推動煤礦企業生產現代化、安全化、管理科學化,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煤礦企業的經濟效益。
[1]王年松.煤礦企業信息化建設概述[J].科技信息,2007,13.
[2]汪正俊.煤礦企業信息化建設探析[J].煤炭科技,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