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林梅
內蒙古自治區西部資源雜志社 呼和浩特 010020
我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自然地理、地質構造、地形地貌以及氣候等條件甚為復雜,發生地質災害的次數不在少數,每一次地質災害都是巨大的災難,給人們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和財產。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地質災害所帶來的眾多問題,對其進行防治顯得尤為重要。防治地質災害必須要避免用慣性思維進行思考,因為地質災害不僅是一種地質環境現象,它對社會經濟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從社會經濟內涵方面來看,還要將地質災害作為一種社會經濟現象來理解,對其進行綜合治理。在對地質災害進行防治時,要求全員參與,上至各地政府、企業下至全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要參與防治,將責任落實到每個具體的人,加強對整體防治過程的管理。
引發地質災害的原因有很多,通常可分為自然條件和人為因素兩種,每一次地質災害的發生可能是由其中一種因素造成,還可能是由于這兩種因素的疊加作用。分析引發地質災害的原因和責任承擔者,最終可歸納為四種:
一是純粹地由自然因素所造成,俗稱“天災”,由于地質環境惡化導致地質災害。通常由國家政府來治理此種災害。
二是人為因素導致地質災害的發生,與“天災”相對應,屬于“人禍”,這種災害自然由行為方即進行活動的人承擔責任。
三是地質災害的引發原因既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又有人為活動的因素,技術上無法辨別何種因素居多,但在實際情況中,會把這一類情況作為單純的自然因素來處理。
四是這種情況是由于歷史遺留下來的潛在危害,一般是人為活動所形成的隱患。這類情況也是由政府負責對災害進行治理。
我國致災地質作用種類繁多,分布廣泛,活動頻繁,危害嚴重。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范圍占國土面積的44.80%。其中又以西南、西北地區最為嚴重,平均每年造成1,000多人死亡,經濟損失巨大。
地面塌陷(含巖溶塌陷和采空塌陷)主要分布在巖溶地區和礦區。巖溶塌陷分布廣泛,自1949年以來,已在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生近千起,塌陷坑總數3萬多個,其中尤以中南、西南地區最多。礦區(以采煤為主)采空塌陷十分嚴重,僅華北、華東地區的煤礦區采空塌陷每年就達10.5萬畝。地面塌陷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幾十億元。
地面沉降主要發生在東部平原地區,全國已有上海、天津、蘇州、無錫等40多個大中城市出現較為嚴重的地面沉降災害。地面沉降雖不致直接造成人員傷亡,但由于它多出現在經濟發達地區,所以造成的經濟損失尤為嚴重。
地裂縫已在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0多個縣(市、區)發現400多處,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較為嚴重。
國家相關部門已經關注到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并付諸多方面努力不斷改革與創新工作方式與工作理念,但是從整體情況來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并沒有在全國范圍推廣與普及,局部地區破壞地質環境的事件時有發生,必須堅持不懈地開展與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首先,地質災害防范意識薄弱,部分居民缺少地質災害防治的知識與能力。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宣傳力度不夠,導致部分群眾地質災害防治意識薄弱,相應地相關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儲備不足,違規作業的事件屢禁不止,在山區開發煤礦、建立房屋,在沒有科學計算的情況下修建鐵路與隧道,一旦爆發地質災害,居民群眾完全沒有能力開展與組織后續的治理工作,無形之中增加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難度。
其次,地質災害防治資金投入不足,無法及時啟動緊急治理方案。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任務重,管理項目多,需要的流動資金數額較大,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資金支持,地質災害防治并沒有建立系統化、整體化的工作體系,導致破壞地質環境、過度消費地質資源的現象得不到有效的遏制,隱藏著諸多地質災害的潛在危機,再加上綜合治理工作涉及大氛圍的居民搬遷、農業用地避讓等等復雜工作,需要的資金缺口龐大,導致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方案無法及時啟動。
最后,地質災害預測體系與預警機制有待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從本質上來講,需要長時間、堅持不懈的綜合治理與防治,對相關的預警機制以及檢測系統要求較高,目前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仍需要在以下方面完善與加強:一是突發性災害諸如地震、山體滑坡等等緊急管理指揮中心亟待完善,預測與監管的工作能力亟待提高;二是緊急預警中心工作任務與工作職責需進一步明確與細化;三是工作人員的實際工作能力較低,理論知識水平不高,導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始終無法得到長足的發展與進步。
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特別是自1988年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履行“對地質環境進行監測、評價和監督管理”職能以來,地質環境隊伍(工程地質隊、水文地質隊)作為地勘隊伍的組成部分連同地勘費一并下放地方。地質災害作為地質環境工作的一部分,是在機構改革之后十年來逐步成為一項重要職能,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年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歷了調查、普查、工程治理從無到有的過程,初步形成了以地質災害調查為基礎,少數隱患點實施專業隊伍監測,絕大多數采取群測群防監測,逐步開始重大隱患點工程治理的格局,使我國為防治地質災害而開展的調查、評價、監測預報和治理等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地質災害現狀調查;先后完成了長江、黃河等11條大江大河和成昆鐵路、寶成鐵路、川藏公路等交通干線的環境工程地質普查;特別是完成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50萬以地質災害為重點的環境地質調查。初步掌握了全國地質災害分布規律。
從2003年至2008年,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部署完成了1640個縣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基于此項成果初步建立了以群測群防為主的地質災害監測網絡體系。現在全國24萬處隱患點均已納入群測群防體系,有10萬群測群防員。實踐證明群測群防是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一大創舉,是在現行條件下最為有效的監測體系,創造了無數的奇跡,挽救了大量生命,取得了巨大成功。
目前全國已形成了由1個國家級地質環境監測院、32個省級監測總站、233個市級監測分站和166個縣級監測站組成的全國地質環境監測體系。初步建立了三峽庫區滑坡崩塌專業監測網。在典型地區開展了突發性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示范工作。
國務院于2003年頒布了《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全國已有29個省(區、市)頒布了相關的地方性法規或規章。國務院先后發布《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一五”規劃》。各省(區、市)和大部分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市、縣均發布實施了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初步建立起全國地質環境監測網,對一些危害較大的滑坡、危巖、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等開展了專門的監測預報。通過廣泛開展科普宣傳活動,提高了受災害威脅地區干部群眾的減災防災意識,適合中國國情的群測群防體系建設正在穩步推進,汛期地質災害檢查和應急治理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從1993年開始,先后頒布實行了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單位資質管理辦法。目前已有鐵道、建設、煤炭、水利、電力、交通、化工、有色、冶金、建材、地礦等11個行業所屬的400多個單位獲得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資質等級證書。此外,舉辦了多期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監理工程師培訓班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培訓班,培養了一大批地質災害防治的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
現階段,國家災害防治工作正處于全面構建與發展的關鍵時期,為了進一步加強與完善國家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就必須正視當前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諸多現實問題,并設計針對性的改革措施與調整方案,既保障國家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質量與工作效率,同時減少防治工作的失誤與漏洞,促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科學化、現代化、規范化戰略發展目標的實現。
為始終掌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主動權,就必須開展群防群治、預測預警、防治治理工作,加強相關工作的宣傳與教育工作,提高群眾地質災害防治的意識,舉辦地質災害方式知識普及講座,深入地質災害頻發與治理意識較低的區域,增強群眾緊急處理與治理地質災害的能力,全面、科學部署地域地質災害防御工作,為構建系統化、完整化、全國性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的建立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為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體系,必須加大基礎工作力度。全國應開展全面的地質災害調查,重點地區(300萬平方公里)詳查工作應加快進度,地震災區、三峽庫區等應做到普查,排查工作應納入基礎工作由專業隊伍承擔,并每隔一年排查一次,人員集中區附近2,000米范圍要提高工作程度,部署一批必要的工程勘查。
一方面,要加強相關地質災害防治部門的聯系與交流,共同探討與分析推進與改革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具體方式與對策,提高防治工作的高效性與針對性;另一方面,要協調區域災害防治與城鄉經濟發展、生態建設、民生建設等重要工作的關系,既有效規避地質災害,同時實現國家經濟與社會的健康發展與全面進步。
地質災害現在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自然災害,今年暴雨導致人員傷亡90%屬于地質災害。建議在國家層面成立國家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我部作為辦公室單位,組建地質災害防治應急中心。
地質災害防治關鍵在基層,而我們基層最為薄弱。要加強市、縣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形成中央出資由專業的地勘單位進行地質災害調查,成果由市、縣兩級地質災害(地質環境)監測機構承接,群測群防員使用,發現災情險情報告市縣、鄉政府應急處置的防災體系。
建立市、縣地質災害監測機構是必要的,地下水、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礦山地質環境、地質災害等都需要監測,各地的監測機構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特點有所側重。監測機構承接地質災害調查、普查、排查等基礎工作成果,可以根據成果、根據群測群防員分布,劃定每個群測群防員的監測區域、監測隱患點、巡查路線等,使地調成果發揮作用。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與支持,為構建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落實相關防治措施與對策,就必須增加防治經費,為做好國家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由中央和省級政府負責特大和重大地質災害治理,現在用于面上的治理資金中央每年出資僅9個億,與各地需求相比杯水車薪。如能增加到每年40個億治理進度會大大加快。除了依靠國家的專項撥款之外,還要廣泛征集企業、個人、海外的捐款,既鼓勵全國、全民族投入到國家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來,同時加快防治工程建設、災后重建工作進程,在最短時間內恢復正常的生產與建設。
在新形勢下,要進一步分析與調查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現狀與諸多現實問題,堅決做到認識到位、部署到位、檢查到位、應急到位,嚴密實施監測預警,及時處置災情險情,確保地災防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盡最大努力避免地災造成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并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完善、現代化建設的推進與進步、民族團結與國家富強昌盛貢獻力量。
[1]賈穎超.科技論文英譯的交際翻譯策略——工程地質類論文英譯及研究報告[R].
[2]徐紹史.關于做好近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幾點要求[J].國土資源通訊.2012,(17).
[3]陳燕.孟凡熙.淺談我國地質災害與防治[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18).
[4]林泉貞.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若干措施的探討[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2,(6).
[5]劉懷城.地質災害防治機制的有效建立[J].地球.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