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森江·阿布都古麗,朱新武
(新疆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烏魯木齊 830046)
1938年,巴納德在其《經歷的職能》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戰略管理的構想,開啟了戰略管理的先河。而后1962年,錢德勒在《戰略與結構:工業企業史的考證》一書中首次分析了環境—戰略—組織結構三者之間的關系,拉開了戰略管理研究的序幕。隨后,產生了經典戰略管理理論學派設計學派,計劃學派和定位學派,延續了二十多年。隨著市場競爭方式和規律的變化促進了戰略管理思想的發展及分化成眾多學派。
1.設計學派。把戰略的形成看成是一個概念作用和內外匹配的過程。戰略過程靜態地分為戰略制定和實施階段。戰略實施過程重要分析企業內部優劣勢以及環境存在的機會和威脅,進行SWOT分析。強調戰略制定是一個以企業高層管理為負責任的,有控制的、周密的設計、簡單而非正規的過程,要產生獨一無二的戰略。
2.計劃學派。以安索夫1965年出版的《企業戰略》為標志。該書中提出了產品與市場范圍、增長向量、協同效應和競爭優勢,即戰略四要素。安索夫把戰略定義為“貫穿于企業活動與產品或市場之間的‘連線’”。該學派認為戰略過程應該是有控制的,正規的計劃過程,有成員對戰略制定計劃與實施,并對高層管理者負責,高層管理者要對戰略全過程負起責任,通過把戰略分解成目標、項目和預算來實施。
定位學派。20世紀80年代初,以邁克爾·波特為代表的競爭戰略理論占上風。波特提出的理論前提是企業戰略的目標是獲取高額利潤,企業獲取高額利潤取決于行業吸引力,行業潛在利潤空間,還有企業在該行業中所占的地位。他提出了行業競爭分析的五力模型和價值鏈分析方法,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決定了期在該行業中的盈利能力。當行業不理想,企業在該行業中的地位前列十,還能可以獲取一定的利潤,并提出了成本領先、差異化和集中等一般戰略內容。
核心能力學派。普哈拉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弗商業評論》上發表的《企業的核心能力》為代表,形成了核心能力學派。該學派認為,所謂的核心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為核心的部分,核心能力具有外輻射,它會促進產生新的能力和其他能力的發揮和效果。企業能否成功,更多的取決于能預測市場發展趨勢和能否快速適應市場變化。企業具備了核心能力,才能適應市場的變化,滿足顧客需求,才能在競爭中占優勢。該理論強調,在競爭中企業內部條件的決定性作用。
核心能力理論是當今戰略研究之主流,主要包括兩個流派:資源理論。該流派認為,并不是所有的資源、知識和能力都能持續競爭優勢,只有當資源、知識和能力具備稀缺、異質、不可模仿和難以替代等特點是才成為戰略資源,并形成核心競爭優勢。
1996年,美國學者穆爾出版了《競爭的衰亡》,提出了生態系統理論。書中,穆爾定義“商業生態系統”為組織和個人的相互作用為根基的聯合體,包括有供應商、主要生產者、競爭者和其他風險承擔者,并從整個生態學角度分析商業活動,認為商業活動中的共同進化,比競爭與合作更為重要的概念,打破了傳統戰略管理理論研究的局限,產生了全新的以共同進化為目標的戰略管理設計思路。
1998年,家里洛夫在《戰略網絡》一書中提出了企業網絡和企業管理網絡以及其在企業戰略中的作用,把戰略網絡定義為:具有獨特性而又相互聯系的營利性組織之間的長期性的、有目的的組織安排,以使在網絡內部的組織保持競爭優勢。企業的競爭優勢來自戰略網絡,戰略網絡是一種平等、獨立的合作協調關系。
從“設計學派”到當今的“戰略生態系統理論”,可以從其戰略內容,競爭的性質、競爭優勢的維持以及戰略的范式方面分析,尋找隱含的規律。
“設計學派”“計劃學派”強調的是企業內部的計劃與分析?!岸ㄎ粚W派”則是強調分析外部產業結構分析?!昂诵哪芰W派”則以企業的核心能力為出發點。到“企業生態系統理論”提出戰略要考慮到企業所處的商業生態系統。發現的規律是,以企業本身為參照點,內部—外部(企業所處的行業)—內部(有形或無形的內部核心競爭力)—外部(企業所處的商業生態系統)。
“設計學派”“計劃學派”,傾向于要求企業內部與環境的適應,中心在于企業組織結構與環境之間互動,以得到利潤和發展,有較小的競爭性。“定位學派”,在分析行業情景的前提下,戰略目標是獲取行業領導地位,取得高額利潤,具有了與其他企業爭奪領導地位的競爭性?!昂诵母偁幜W派”認為要從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出發打敗競爭對手,甚至以競爭對手的優勢來培養自己的潛能,更有了激烈的競爭性?!皯鹇陨鷳B系統論”則強調系統內部的企業共同進化,強調合作為基礎的內部競爭,其實在系統內部生存更加困難、具有相似性的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總結出的規律:競爭由弱到強、直至對抗,然后在同一個生態系統內部的共同進化。
追求有形的,外在的、短期的競爭優勢轉變為無形的,內在的,長期的競爭優勢的轉變。即“定位學派”到“核心能力學派的”演化過程中可以明確地總結出此規律。
“設計學派”“計劃學派”等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學派基本假設是外部環境是可以預測,強調戰略制定過程是個理性的,均衡的思考過程。而后,隨著市場變化的復雜性的增強,20世紀90年代的“核心能力學派”等戰略理論思想承認外部環境的不可預測性,強調戰略過程中的內部“核心能力”,非線性、非均衡的思考戰略。
要探究戰略管理理論的發展趨勢,必須以市場環境為背景,不僅要從各理論學派的理論內容視角的變遷和隨著年代理論發展的規律上尋找發展趨勢,而且還要結合個理論所產生的市場背景,綜合判斷。
現在的市場是全球化程度更深,信息更精確更快地流通,科學技術不斷地發展,經濟不斷地增長、人民的收入也在同步增加,消費者需求多元化及不斷變化,政府管制縮小等包含了許多復雜多變的不確定性的市場。在這種市場背景下,戰略管理理論研究發展趨勢應是以下幾個方面:
當今市場,充滿了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對市場進行中、長期的預測已成為不可能。在這種不可預測的環境中,企業取得更多的競爭優勢、高額利潤,則必須拋棄原有的傳統的靜態的戰略管理思維,發展出更具有靈活性的動態戰略管理理念。戰略理論研究則從企業組織結構,能力素質結構以及企業整體協調能力出發研究戰略,為實踐提供理論基礎。
“定位學派”以分析行業的吸引力和企業的地位制定戰略,說明企業要向具有高額利潤的行業發展,此與當時的美國市場需求基本達到飽和,但仍有發展空間的情況吻合?!昂诵母偁幠芰W派”則要求要挖掘與具有競爭優勢的業務相關的資源優勢,以該業務行業內獲取利潤,與20世紀90年代的市場需求對產品要求提高、需求正向多元化發展相吻合。現階段,科學技術得到了高度發展,經濟不斷增加,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高水平的改善,興盛了多元文化形態,市場趨于更加細分,消費者對產品提出了更細、更高的要求,同時信息在市場上更精確更快的傳播。在這種市場背景下,企業在保持與市場同步發展的同時要及時響應顧客需求。戰略管理理論必須要從有形、無形資源和信息分析等方面對核心競爭力進行研究,并要把企業的不斷發展為基石,從企業組織結構、生產運營,研究創造和情報系統以及他們之間的協調互動等方面進行核心競爭能力再造理論研究。
戰略有業務層、公司層和網絡層之分。隨著企業的發展,企業業務更加多元化,產業界限更模糊,企業與企業之間合作關系更加密切,不同企業,不同產業之間的信息、技術交流更頻繁。在這種情況下,戰略管理理論要更多的研究企業內部各業務部門之間的戰略一致協調關系,研究企業總戰略與各業務層戰略之間的協調一致。全球化背景下,戰略管理理論要從企業內部條件出發定位企業,研究商業系統內部的戰略網絡與各獨立戰略之間的交叉協調合作方式。
市場變化預測的不可能性,顧客需求的多變形,使戰略管理成為復雜,困難。再有競爭對手的發展能力,戰略管理要求更多的靈活性和更準確的預測能力。因此,在以后的戰略管理理論發展中,人們多科學,多視角去研究戰略管理理論。從戰略管理研究方法來看,要找到一種普遍使用的戰略管理理論是不現實的,要從系統的思考,靈活運用各學派的理論研究成果,形成戰略工具箱或各理論學派按環境要求融合運用研究。
[1]白松松,梁亞粉.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嬗變與新趨勢[J].經管空間,2012,(1).
[2]陳建校.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發展脈絡與流派述評[J].學術交流,2009,(4).
[3]陳宏志.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變遷與發展趨勢[J].求索,2005,(8).
[4]姚小濤.戰略管理理論研究的發展歷程與展望[J].預測,2003,(6).
[5]楊林.西方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演變及其新發展[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