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寶霞
(天津天獅學院)
名詞術語的翻譯是中醫翻譯上最為混亂的一個方面。早就引起了海內外相關學者的關注,并已經有了許多相關研究成果。名詞術語的英譯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研究課題,從理論到實踐都需要具備一套完整的程序和體系。
1.譯語混亂。在中醫藥的翻譯上,絕大部分的術語翻譯都沒有形成一種統一的規范,疑問無法做到整齊劃一。特別要指出的是,基礎理論方面的概念和用語,如“三焦”的英語就存在好幾種:three warmers;three heaters;triple energizer 等。非常混亂無序,令讀者無所適從。
2.譯語冗長。言簡意賅是中醫藥用語的最大特點。但是當我們將中醫藥用語翻譯成英語時,這一特點將消失殆盡。例如:“八綱辯證”在幾部比較權威的漢英中醫詞典里的譯文為:differentialdiagnos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ight principal syndromes;analyzingand differentiating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ight principal syndromes;diagnosis according to the eight guiding principles...簡直不再像是一個中醫藥術語了。
3.釋義不明。有些中醫術語的表層與深層結構在漢文化的特定語境中已經實現了完滿的統一。但是若離開了特定語境,這種統一便蕩然無存了。如“近世金實不鳴”和“逆流挽舟”在一些中醫漢英詞典中被譯為:solid bell can’t ring,save boat in adverse current.這種譯文令人不知所云。
科技名詞術語的審定要貫徹科學性、系統性、單義性并要符合我國的語言特性。這一原則對中醫名詞術的翻譯,尤其是英譯,以及翻譯的規范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中醫名詞術的翻譯應嚴格遵循如下的一些原則:
1.自然性原則。指的是翻譯的中醫名詞術語應該是譯入語中自然的對應語。因此,我們必須在翻譯時既要考慮到中醫的固有特點,又要考慮到自然科學的共通之處。對于一些與西醫較為接近的概念可以采用相應的西醫術語對其進行對譯。以便使得譯語兼具科學性與自然性,形成最為自然的對應語。例如:“凈腑”即為bladder,“髓海”即為brain。
2.簡潔性原則。中醫醫用術語的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簡明扼要,譯文也應該保持這一特點。這樣才能夠保持譯名的信息密度。所謂信息密度即指在計算機記憶中存儲的單位信息所占用的空間越小,運載這一單位信息的詞匯的信息密度就越高。一個單位信息從發出者到接收者所用的時間越少,運載這一單位信息的詞匯的信息密度就越高。由于目前中醫藥術語的翻譯采用的大多為意譯法,屬于典型的詞典型解釋性翻譯。運載信息的原語被分解成多個譯語詞,所以這就導致了譯語詞的信息密度大幅降低。公式:
信息密度=原文詞的意義單位(實詞數量)/譯文詞的意義單位(實詞數量)
如果我們運用這個標準去衡量現行的中醫名詞術語的翻譯質量,就會發現其中有相當的一大部分都需要改譯或重譯。
3.民族性原則。就文化的特征而言,中醫學是中華民族特有的醫學體系,具有鮮明的民族性。這一點也必然會充分體現在名詞術語的翻譯上面。雖然我們提倡用西醫語言翻譯中醫術語,但是這種借用必須要有一定的限度和標準。實際上,中醫術語只有一部分可以在西醫術語中找到對應語,很大一部分是找不到對應語的。民族性原則恰恰就體現在這部分術語的翻譯上。
4.回譯性原則。“回譯性”指的是英譯的中醫名詞術語在結構上應該與中文形式相接近,這樣才能較好地實現信息的雙向傳遞。強調回譯性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具有回譯性的譯語有利于翻譯人員準確傳遞信息,有利于中國中醫人員較快、較好地掌握中醫英語;第二,具有回譯性的譯語能較為準確地再現原文信息,從而減少翻譯過程中對信息的損益程度;第三,強調譯語的回譯性有利于提高翻譯質量,限制濫譯。
5.規定性原則。“規定性”指的是對中醫名詞術語的譯語在內涵上加以規定,使其不能另有解釋。是為了解決中醫名詞術語的翻譯上內涵的對等問題。如“辨證”一詞的翻譯歷來爭論不休,比較標準的譯法:“syndrome differentiation”,這樣,譯語的內涵和原語的內涵就趨于一致了。
在任何一門學科的翻譯上,直譯、意譯和音譯都是最基本的方法,中醫翻譯也不例外。由于中醫語言深奧晦澀,因此我們摸索出了一系列的輔助方法,這些輔助方法比較適合中醫翻譯的實際,能夠有效地解決中醫名詞術語翻譯中存在的一些較為棘手的問題。
1.比照西醫法。此方法是最為現實、最有效的翻譯方法。借用西醫固有的術語來翻譯某些中醫概念既可減少外國人對中醫的隔膜感,又可使中醫獲得一條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徑。可以采用比照西醫法的中醫名詞術語主要集中在解剖部位、具體病癥以及治療方面。例如:髓海—brain;水氣—edema;水谷之海—stomach;玉海—bladder;失枕—torticollis。
2.詞素翻譯法。此方法使用得很有限。原因就是不同語言在語義上的等值詞的形態結構,特別是語法詞素方面,往往會不一致,在不同的語言中它們的組合也不相同。近幾年以來,這種譯法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并不斷地被用以翻譯中醫上一些具有獨特意義的概念和用語。使用詞素翻譯法的一大好處就是能有效地簡潔地譯語并且使譯語符合醫學英語的構成機制,而使其能順利地進入醫學英語詞匯系統之中。
3.簡潔法。簡潔法就是采用其它翻譯方法翻譯的中醫名詞術語進行簡化的方法。有一些中醫名詞術語在翻譯時既不能借用西醫用語也不能采用詞素翻譯法,而只能采用常規手段來解決。所以有以下術語的譯文都比較冗長。
例如:傷寒: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溫病:seasonal febrile diseases
針灸: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以上這三個譯語與原語在意義上是相當吻合的,只是譯語太繁瑣了。“針灸”是一個很常用的中醫術語,其英譯形式已經約定俗成,但使用時卻是繁瑣。為此,我們可以將其按照科技英語構詞法中的“拼綴發”改譯為acumoxi,從而使譯語更加簡潔明了。同樣:“傷寒”為EFD,“溫病”為SFD。
總之,中醫名詞術語的翻譯領域還存在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翻譯的標準也有待于進一步的統一化和標準化。國內近年來雖然在中醫的翻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展與成績,但還需要進一步的大膽創新與研究。中醫翻譯的直接服務對象其實是大量的海外讀者,因此,國外翻譯人員最了解著作的需要,最熟悉譯入語的結構及文法,因此他們的一些譯法對于我們來說是極具借鑒意義的。中醫名詞術語的翻譯研究任重而道遠。
[1]段逸山,孫文鐘.實用醫古文.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3.
[2]方夢之.英語漢譯實踐與技巧.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4.
[3]方夢之.醫學詞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4.
[4]黃德新.音譯法使用誤區.山東外語教學,1996,(2):39-41.46.
[5]蘭鳳利.中醫名詞術語英譯標準的哲學思考[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0,(7):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