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
(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廟山鎮中心小學)
世間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培養對美的認識,不但能陶情冶性,完美自我,從而也把生活點綴得更加美好。美育教育從根本上講就是教會學生欣賞美、感受美,提高對美的認知,從而提高個人修養。
在整個教育理論體系中,都在強調素質教育卻對美育教育的理論研究甚少,造成相對于整個教育理論體系來看,研究闡釋美育的理論是少之又少,造成教師對美美育教育浮于表面,缺乏深刻、系統的理論體系來支撐他們的教育觀點及言論,沒有真正達到美育教育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阻礙了美育的實施,同時將小學語文局限于“工具性”,而忽視了其“人文性”,從而折煞了美育的豐富性,造成美育形式單一化。
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美育能引導學生積極地、愉快地學習和勞動,對學生的人格塑造和成長過程起到豐滿優化的作用,并對學生的品德與情操起到促進作用,陶冶其高尚情操。同時,對德育、智育、體育起到補充與積極的影響作用。然而當前許多小學語文教育所追求的是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使得智育成了成績和升學率的奴隸,美育嚴重受到智育的擠壓和排擠。語文課上的內容基本圍繞考試內容而展開,相形之下,美育變得可有可無,在教學內容和課程安排上都得不到保證。
從課程設計方面來看,很多小學的課程設計有明顯的主次之分。這種意識與理念導致教育者與管理者只關心學生語文考試分數,教學設計也很少涉及美育的情感體驗等,因而忽視了美育的重要性。從語文課程本身的設計來看,許多教師的課程設計多是局限于課本內容,很少有教師會讓學生親身擴展實踐,缺少帶領學生實地接觸美的設計。
(1)品讀漢字,尋找美因,欣賞“美”
漢語以其自身的準確性與獨特性二而讓世界上任何其他語言望塵莫及。小學語文教師作為漢語文化的傳播者要善于引導學生品讀漢語,挖掘課文中美的東西,培養學生觀察美、欣賞美的能力,并使小學語文教材不單單成為漢語的一個載體更是美的一種載體。
建構形象,仔細體會,理解“美”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單向學生傳播“美聲”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的講解不能代替學生的想象,促進和引導學生在頭腦中構建文中所刻畫的形象,深入體悟作者的“心思”,理解美的韻味。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想的手段有很多,通過圖片、背景音樂等手段的運用,幫助學生構建人物、事物的形象,幫助學生深入體悟作者的心思,可以更好地理解文中所刻畫、所勾勒出來的“美”,從而達到美育的實施目的,同時也是對學生生命力的保護與尊重的體現。
(3)激發興趣,正確引導,追求“美”
“美育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教育針對學生而展開同時學生也是傳播美的重要一份子。由此,美育的順利實施不僅要靠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更需要作為學習者的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學生個體對“美”的追求,引導其主動追求“美”,可以保障美育高效順利的實施。處于心理和生理都在茁壯成長的小學生們,教師不僅要幫助他們通過識字與寫字、閱讀、寫話,還要從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等各種語文教學活動中
認識到語文的美,感受語言的優美,從而遷移到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與生命的關愛,并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4)語言感染,意境創造,升華“美”
“語文美育也要靠感情的‘滲透’及審美實踐的感染和陶冶來實現的。體味感悟是關鍵,是核心。”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入的每篇文章都是別有深意的,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等等,教師在課堂教學是要善于引導學生認真感受作者的感情,達到與作者精神上的交流、溝通,從而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并從中獲得啟迪和教益。并利用教材中美好的人物形象喚起學生對美的追求,從而產生蓬勃向上的熱情和追求正義的感情,以及在生活中積極地創造美。
(1)提高教師自身的美育素養
教育工作的開展目的就是確保教育的質量,而教育質量的高低離不開教師自身素質的影響。美育教育尤為突出,教師自身素質的高度不僅影響到學生對美的興趣也影響到對學生的藝術潛力的挖掘因此,提高美育教學質量就要從改變教師的審美意識觀念入手。為了確保美育教學質量,學校應對其師資力量進行大力培養,使這些藝術教師不僅有較好的素質還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能夠發揮骨干帶頭的榜樣性作用。學校定期為學校各學科教師特別是語文學科教師進行培訓與指導,保證教師有源源不斷的美育資源注入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同時豐富教師的課外生活,讓教師的內心活躍起來,以此去帶動學生活躍起來,從而更好地實施美育。
(2)教育體制要有所改革
教師培養基地高校師范學院應保證教師的質量,注重教師文化課修養的基礎上大力開發美育、美學課程,加大教育學等學科中有關美育的教學內容,提高教師的美學修養并為此開展一系列的美育教育活動。為非師范生也要提供相應的美育選修課程、講座等課程活動,以期達到美育教育的基本普及與推廣實施。
(3)學校美育發展需要家庭美育與社會美育的協助
學校教育是普遍性的教育,不能對學生產生習慣性的培養,這就涉及到作為教育的主要單位—家庭教育來輔助學校教育進行美育教育,培養學生關于美育的習慣性培養,有意識地發現美、欣賞美,傳播美的知識與內涵。國家的教育政策導向更是直接對社會教育產生直接影響,因而國家教育政策應大力推廣并出臺相應鼓勵美育發展的規定,在社會教育大趨勢背景下影響社會各界注重對學校美育的實施,對美育教育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激勵學生去追求與奮斗,從而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達到美育真正的實施目的”。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視美育教育,提高教師自身審美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正確、健康、高尚的審美觀,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綜合運用,將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正日益受到重視。在今后的美育教學中,我們要不斷發掘、努力創造,將審美教育普及化并向大眾傳播,真正提高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1]王虹.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實施策略探析[J].遼寧:遼寧師專學報,2012:90-93.
[2]宋福晶.淺談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4,(24).
[3]安翠霞.美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淺析[J].教學研究,2015,(91).
[4]李月菊.談語文教學中的美育——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J].師者講壇,2015,(177).